摘要:王厚祥作为当代狂草领域的代表性书家,其艺术理念与创作实践具有鲜明的革新性。他在访谈中多次强调“草书家必须是艺术感觉最丰富且技法表现能力最强的人”,主张在严格遵循草法规范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突破。例如,他提出的“侧笔中锋”理论,将侧锋的灵动性与中锋的厚重感结合,在《
王厚祥关于“大众将对称、一致、整齐、平均视为书法审美标准,完全排斥个性抒发”的观点,反映了当代书法创作中传统审美与现代创新的深层张力。
王厚祥作为当代狂草领域的代表性书家,其艺术理念与创作实践具有鲜明的革新性。他在访谈中多次强调“草书家必须是艺术感觉最丰富且技法表现能力最强的人”,主张在严格遵循草法规范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突破。例如,他提出的“侧笔中锋”理论,将侧锋的灵动性与中锋的厚重感结合,在《题破山寺禅院》等作品中通过枯湿对比创造出三维空间感;其丈二匹巨幅作品更以“S”形流动单元打破传统行轴线束缚,融入现代构成主义的视觉张力。这种“在传统框架内实现空间美学现代转型”的探索,与他对大众审美偏向整齐划一的批评形成内在呼应。
在审美标准上,王厚祥明确将“个性”列为好书法的五大标准之一,强调“风格是一种稳定的、长期坚持的表现方式而形成的标识”。他认为,真正的个性应建立在对传统经典的深度消化之上,而非简单的形式猎奇。例如,他对张旭《古诗四帖》笔法的破解、对怀素《自叙帖》丰富性的重新诠释,均体现了“戴着镣铐跳舞”的创作理念——既追求狂放的情感表达,又严格遵循草法规范。这种“守正创新”的路径,使其作品在专业领域获得“笔法精确性达到当代草书新高度”的评价。
中国书法的审美传统中,对称、整齐确实占据重要地位。从秦小篆的“玉箸篆”到唐楷的“法度森严”,汉字书写长期以“中和之美”为理想范式。这种审美倾向通过科举制度、私塾教育等渠道渗透到社会底层,形成“横平竖直”的大众认知基础。即使在当代,中小学书法教育仍以楷书为主要范本,强化了“整齐即美”的视觉惯性。
书法的实用性长期主导其社会价值。从碑铭墓志到招牌题字,清晰易识始终是基本要求。这种功能性需求使大众更倾向于选择结构规整、笔画清晰的作品。例如,抖音上广泛传播的“书法审美测试题”中,王羲之《丧乱帖》等经典作品因线条变化丰富而被部分普通观众视为“难以接受”,反而是程式化的“江湖体”更受欢迎。这种现象印证了王厚祥的观察:“大众往往将实用性标准凌驾于艺术性之上”。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碎片化加剧了审美简化。短视频平台上,书法作品常以“震撼”“速成”等标签吸引眼球,导致部分创作者刻意强化视觉冲击(如巨幅尺幅、夸张墨色),却忽视笔法的精微性。这种“流量导向”的创作生态,进一步固化了大众对“整齐、一致”的审美偏好。例如,抖音用户对王厚祥狂草作品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专业人士赞赏其“笔力千钧”“墨色交响”,普通观众则多认为“看不懂”“像鬼画符”。
专业书法审美建立在“形质—神采—意境”的三重维度之上。中国书协官网明确指出,书法欣赏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既关注点画线条的力量感、节奏感,也注重整体布局的虚实相生与精神内涵的传达。例如,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价值不仅在于书法技巧,更因其承载的忠烈之气成为“天下第二行书”。而大众审美往往停留在“形质”层面,更易被表面的工整所吸引。
书法艺术的抽象性决定了其欣赏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例如,王厚祥作品中对“屋漏痕”“锥画沙”等传统笔法的运用,需要观众了解书法史及相关美学理论才能领会其妙处。这种认知门槛导致普通观众在面对狂草等高度抽象的书体时,往往因“无法解码”而产生排斥心理。正如学者指出的:“大众的‘看不懂’本质上是艺术语言的隔阂”。
王厚祥的论断隐含着对大众审美的精英主义偏见。事实上,大众并非“完全排斥个性”,而是对个性的接受度与表达方式密切相关。例如,赵孟頫的“中和之美”、文徵明的“秀逸典雅”虽符合传统审美规范,但其作品中蕴含的个人风格仍被大众广泛接受。此外,当代流行的“新魏体”“瘦金体”等变体书法,通过适度的个性改造成功融入大众文化,证明了传统与创新的可调和性。
书法的价值具有多元性,既包括艺术审美,也包括文化传承、实用书写等。大众对整齐书法的偏好,本质上是对书法实用功能的延续性需求。例如,春联、匾额等传统书法形式,至今仍以工整美观为首要标准。王厚祥的狂草创作虽在艺术层面具有突破性,但其受众范围的局限性恰恰说明:书法艺术的发展需兼顾专业性与大众性,而非简单否定某一种审美取向。
王厚祥主张“超越古人”的创作理念,体现了当代书家的进取精神,但其作品也引发“缺乏文化厚度”的批评。例如,林散之《许瑶诗论怀素草书》中蘸水淡墨的运用,将书法与水墨画意境融为一体,这种“水破墨、墨破水”的技法至今难以复制。相比之下,王厚祥的狂草虽在视觉冲击力上更胜一筹,但其线条中蕴含的文人精神与历史纵深感仍有提升空间。这种争议表明:书法创新需在传统根基与现代表达之间找到平衡,而非片面追求形式突破。
所以说,王厚祥对大众书法审美的批评,揭示了当代书法发展中传统与创新、专业与大众的深层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不在于简单否定某一种审美取向,而在于构建多元包容的艺术生态。书法家应在坚守传统根基的同时,以开放心态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大众则需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尊重书法的多元价值。唯有如此,书法艺术才能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
来源:让小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