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从报纸上看到著名作家京夫逝世的消息,我真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多日里,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着他那慈祥、可敬的音容笑貌,一种难以排遣的悲痛、惋惜的情绪总是缠绕着我。
老师走好
文/曲歌
当从报纸上看到著名作家京夫逝世的消息,我真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多日里,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着他那慈祥、可敬的音容笑貌,一种难以排遣的悲痛、惋惜的情绪总是缠绕着我。
上图为著名作家京夫。
京夫与我同是商州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上完小的时候,他又是我的老师,也是我乡村教师的父亲的同事。至今在我的记忆里,仍时时浮现出他为我们传授知识时的情景;浮现出课余时每逢晴日,他总要坐在自已办公室前,一边享受“日光浴”,一边凝目沉思的影象。后来我离开京夫老师任教的那所完小上了中学,不久又因母亲与兄妹们迁居古凤州之地,只留我随父亲在老家商州上学,中学毕业正逢文革,我便由凤县从军,又务农、作工、再而为企业报人,继之为新闻人。
在我的印象中,商州是个苦地方,可是商州人却对文学有着特别的崇尚,甚至不惜付出昂贵代价。幼小,父亲虽一月二十九元伍角的工资,连负担一家老小的生活都十分勉强,自已甚至先后患了浮肿病和肺结核,却要抠出钱来买文学书给我读,使我小小的便对文学有了偏爱。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的处女作在军区报发表,更加深了我对文学的虔诚。就是在退伍回农村最苦的日子,我也不肯放弃。再后来,我成为工厂的汽车司机,少不了“走南闯北”,又使我结交了不少文朋诗友。那是文学热正盛之时,我这个文学的崇拜者不仅常将习作寄给一些老师和朋友以求指点,自然常趁出车的机会登门求教,也算得上是市文联、省作协的常客。但是,由于家庭迁居和工作单位在宝鸡辖区,自六十年代后期离开商州,家乡虽使我魂牵梦绕,但我的活动圈子仍多局限于宝鸡和省城。而使我与故乡再次紧密联系,又是我的老师京夫。
那天,我出车去西安,忙完了装卸物资已是华灯初放之时,但我仍然要抓住这个机会去省作协《延河》编辑部,拜访朋友或结识新老师,以求其指点迷津。走进编辑部的院子,我就借着灯光,发现一个人正与在作协工作的朋友袁银波交谈。走到那人近前,我突然止住了脚步,愣怔在那里。这不是郭老师吗?(京夫本名郭景富)……正当我面对京夫发愣时,朋友袁银波迎上来说:“革风,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作家京夫,他的小说《手杖》获了全国奖,他是刚从北京领奖回来……”这时京夫拉着我的手,笑眯眯地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又拉我坐下来说:“你是革风?咱大概二十多年不见了吧,你父亲好吗,家里也都好吗……”他就像面对一个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问我已退休的父亲,问我家里的境况,问我的工作,使我感受到少有的亲切与温暖。
上图为作者参与创办的红星报一周年时副刊版刊登的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题字,及诸多文学界朋友祝贺的诗文。
上图为著名作家京夫给与作者的部分通信。
后来,他成为省作协的专业作家,我偶到省城,便去他家求教、看望,从他那里,我得到了家乡不少的信息,了解了一些家乡的文学创作情况。当我在工厂改行做了小报的主笔,我又通过他结识了商州一些作者,并不时将他们的作品发表在小报的副刊,其中就有商州作家宁有志的不少童话,也重点对鱼再洋作过推介。小报创办一周年,著名作家贾平凹还应邀写了“一颗星一颗星的组合,这便是天河。贺红星报‘星群’副刊一周年”的题字。当我调离工厂,从事新闻工作时,我还特作了一次故乡游,与在洋漫游商州城、品故乡的风味小吃;与商州夹着报纸包着的牛肉、提着烈酒前来的众多文友,在丹江饭店作长夜谈;为我们商州文人的贡献而自豪,其中自然少不了涉及对京夫老师的人品、作品的崇拜。
上图为作者1991年1月出版的曲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书名的第一部文集《山地风流》封面及京天所作的序首页。
上图为著名作家京夫给作者的信及作者的省作协会员证。
最难忘1990年,我的第一本书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前,我又找到京夫老师,提出让他作序的请求。其时,我发现老师的案头放着正在写的小说,可是他却十分爽快地答应了,而且很快写了序,使我这本由陕西著名作家和编辑李佩芝编辑,贾平凹题写书名的《山地风流》得以顺利地出版发行。之后的日子,每逢老师,除了问候我的家人,他总是关切着我的创作。1995年经老师介绍,我终于成为省作协的一名会员。
上图为著名作家京夫的部分作品。
正如现任作协主席贾平凹和党组书记雷涛发表在《陕西日报》的《悼念京夫》一文中所说,“京夫从来是低调的,不事张扬,他是陕西作家中长得最清秀的,却总是给人一种忧郁和沉默,他的人品是公认的本分善良,而骨子里却有着常人不及的独立和正直,他在创作上有大志向、大野心,他相信作家靠作品说话,便逐渐迟钝和丧失了交际与炒作。
”1988年,我调入凤县从事新闻工作后,曾邀京夫老师到凤县深入生活,了解改革开放的凤县,他不仅欣然接受,并很快成行。到凤县后,他婉言谢绝了一切陪同与不必要的款待,当即只身沉入到最底层的生活之中,甚至独自回到西安后才告知我。
上图为2000年陕西省作协宝鸡分片会员大会时诗人白麟创办的诗报上刊登的京夫与作者的留影。
2000年末,省作协分片召开会员会,作为当时省作协党组成员的京夫老师与时任作协主席陈忠实、党组书记雷涛、评论家李星等一起来到宝鸡。作为“陕军东征”主将的京夫,继长篇小说《八里情仇》出版后,又出版了长篇小说《红娘》、中短篇小说集《天书》及不少的中短篇佳作。由于活动安排得很紧,宝鸡日报的文友兼记者白麟让我借这个难得的机会,约京夫老师在会间进行采访并留影。当我向老师转达后,他却十分谦虚地说,近一时期,他没有什么有份量的作品,不过难得这个机会,与我这个学生留个影。去年九月,省作协代表大会期间,我有幸作为宝鸡代表团的一员参会,可是由于许多纷杂的事,使我没有去拜访老师,只说择一个时间充裕的日子专程前往,谁知却成为再也弥补不上的遗憾,只有在这深深秦岭里遥祝老师安息,不过,在我和许多人的心里,老师将永远地活着。
2008年9月12日于虚谷斋
上图为2011年6月29日,中宣部干部等中央六部委督查组一行督查基层文化宣传工作时,登门慰问作者时的留影。
作者简介:曲歌,本名张革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原为凤县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上世纪七十年代公开发表文学作品,曾获陕西省首届儿童文学优秀奖及多种征文奖、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等中省市报刊,入选新华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的文集,作品入选陕西省文联《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著有散文集《山地风流》,童话集《少年奇遇记》,长篇小说《山地子孙》,散文集《凤州漫记》《五十年追梦》;在中省市媒体发表各类新闻作品万余篇。先后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二等奖、摄影铜奖,陕西新闻奖好标题;中国世纪大采风征文金奖、银奖等,并被授予“金奖作家”、“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首届记者节被授予“宝鸡市优秀记者”称号;退休后获“宝鸡市最美老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宝鸡市社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宝鸡市最美五老”等称号,现为凤县老年学学会党支部书记、县关工委委员。
来源:虚谷斋张革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