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醚菌酯在葡萄炭疽病防治中的关键技术应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5 05:50 1

摘要:新泰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东南部,北纬 35°37′—36°07′、东经 117°16′—118°。新泰市是阳光 玫瑰葡萄种植大县,阳光玫瑰葡萄的种植面积为 466.67 hm2,年产量超过 2000 万 kg,年产值接近 2 亿元,带动了3000余名农户共

吡唑醚菌酯在葡萄炭疽病防治中的关键技术应用

赵雅倩等

新泰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东南部,北纬 35°37′—36°07′、东经 117°16′—118°。新泰市是阳光 玫瑰葡萄种植大县,阳光玫瑰葡萄的种植面积为 466.67 hm2,年产量超过 2000 万 kg,年产值接近 2 亿元,带动了3000余名农户共同增收致富。近年来 由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加之部分种植户管理不当, 葡萄炭疽病已成为当地阳光玫瑰主要发生的病害之 一,产区植株普遍发病率在30%左右,个别严重发生 的冷棚,植株发病率在80%以上。

1 葡萄炭疽病

葡萄炭疽病又称晚腐病,是由围小丛壳菌侵染 引起、发生在葡萄上的病害。病原有性世代为围小 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 et Schrenk.],属子囊菌亚门。据报道,无性世代有果生 盘长孢菌(Gloeosporium fructigenum Berk.)和葡萄刺 盘孢菌(Colletotrichum ampelinum Cav.),二者均属半 知菌亚门真菌。

1.1 适宜的发生温度

葡萄炭疽病适宜的发生温度范围为10~35℃, 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5~32℃。在适宜的温度范围 内,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炭疽病的发生会更加严 重。例如,葡萄炭疽病在温度24℃左右、湿度97% 以上的环境中发病最重。

1.2 发病规律

分生孢子可借风雨或昆虫等传播,经皮孔、气 孔、伤口或直接侵入幼果,侵染后幼果一般不立即发 病,有一定潜育期,直到果实开始着色,抗性下降后 才完成初侵染。随后迅速发病产生新的菌源对果实 多次再侵染。新泰市炭疽病一般在7月上旬果实着 色期始发,当果实进入近成熟期和成熟期,病害迅速 达到高峰,采后和贮运期也可传染发病。高温多雨、日照少是炭疽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气象因子。一般 7 月的降水量超过131mm、雨日12d以上、平均相 对湿度80%以上时,病害发生严重;少雨或干旱气候 病害较轻。果实成熟期前后雨水偏多,果园高温高 湿,病害易流行(图1)。

图1 葡萄炭疽病危害叶片症状

2 吡唑醚菌酯

吡唑醚菌酯可以通过干扰病菌的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破坏病菌的细胞结构,从而达到杀菌的目 的。吡唑醚菌酯可以激发作物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作物应对外界压力的能力。在遇到恶劣环境时, 经吡唑醚菌酯处理过的作物能够更好地维持正常的 生长和发育,减少逆境对作物的伤害,可以促进作物 的光合作用和对养分的吸收,为作物的生长提供更多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2.1 吡唑醚菌酯的使用温度

吡唑醚菌酯的最佳使用温度为20~30℃。在此 温度范围内,杀菌效果最佳,且对作物安全。当温度超过37℃时,使用吡唑醚菌酯可能导致药害。夏季高温时段(如中午)应避免使用吡唑醚菌酯,建议选 择早上9时前或下午5时后喷药。在葡萄苗期或高温天气下,需特别注意控制使用浓度,避免药害。

2.2 吡唑醚菌酯的防治应用

2.2.1 预防

病菌在葡萄幼果期侵染后,通常不会立即表现症状,而是在果实接近成熟时才显现出明显症状。此时,病害已难以有效控制,导致果实大量腐烂,造成严重损失,所以,应以提前预防为主。新泰市种植区域于6月中旬开始喷药预防,每667m2可选 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g稀释1000~1500倍液喷施。或每667m2使用150~250 g 稀释 1500 倍液滴灌;或每667 m2使用 300~500 g 稀释 1500 倍液冲施。在使用农药时,应佩戴防护服、手套和口罩等防 护用品,避免农药接触皮肤和吸入呼吸道(图2)。

图2 技术人员检查并指导预防炭疽病

2.2.2 治疗

有以下两种方法: (1)喷药:每667 m2可选 30%吡唑醚菌酯悬浮 剂40 g 稀释1000~1500 倍液+5%氨基寡糖素水剂 40 g 稀释 1000 倍液喷施,间隔 8~10 d,再用药 1 次。氨基寡糖素是一种寡糖类物质,能够诱导植物 产生免疫反应,提高植物的免疫力,抑制多种病原菌 的生长。氨基寡糖素与吡唑醚菌酯混合使用,能够 增强葡萄植株的防御酶活性,减少叶片细胞损伤,可 使吡唑醚菌酯的防治效果提高(图3)。

图3 铺设滴灌带滴灌药液防治炭疽病

(2)滴灌或冲施:滴灌系统可将杀菌剂直接输送至作物根系区域,减少药剂在土壤中的流失,显著提 高施药效率。还可调节土壤菌群平衡,增加有益菌 数量,抑制有害菌积累。结合喷药防治,每667m2用 150~250 g 稀释 1500 倍液滴灌;或每667m2用300~ 500 g 稀释1500 倍液冲施。早晨是进行药液滴灌最 为理想时段。此时气温较低,湿度适宜,可以避免营 养液挥发过快,使葡萄植株能更好地吸收滴灌提供 的药液,从而提高药液利用率。

2.2.3 复混治疗

每667m2可选30%吡唑醚菌酯悬 浮剂40g稀释1000~1500 倍液+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200g稀释700倍液均匀喷施,间隔8~10d,再 用药1次。吡唑醚菌酯与代森联复配后,兼具保护、 治疗多重功效。在葡萄炭疽病发病初期及时使用, 便能有效防治炭疽病。或每667m2可选30%吡唑醚 菌酯悬浮剂40g稀释1000~1500倍液+430g/L戊唑 醇悬浮剂稀释2000~3000倍液喷施。戊唑醇被吸收后,能够在作物体内长时间存在,从而达到持续杀灭 病菌的目的。 复混注意事项:由于吡唑醚菌酯呈弱酸性,且具 有高渗透性,因此不应与碱性杀菌剂、乳油或有机硅 等混用,以免降低药效或引发药害。在混用前,可以 先进行小样测试,观察是否出现分层、沉淀、颜色不均或出现气泡等现象。 绿色植保

2.3 吡唑醚菌酯使用的注意事项

2.3.1 不可过量使用

如果过量使用吡唑醚菌酯,可能会抑制乙烯利的合成。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它在葡萄转色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如果 乙烯利的合成受到抑制,那么葡萄的转色就会不均 匀。有些葡萄可能会提前转色,而有些葡萄则可能 迟迟不能转色,从而使得整串葡萄的颜色参差不 齐。建议每季使用次数不超过3次,避免加速抗药 性产生。与叶面肥混用时,先溶解叶面肥再加入吡 唑醚菌酯。

2.3.2 掌握最佳喷药时间

晴天中午温度高,此时喷 药会导致药剂蒸发,使药效降低,且此时作物气孔关 闭,药液无法起到良好效果。下雨天或湿度大的天 气容易影响药效,不建议喷药。

3 结 语

科学合理地应用吡唑醚菌酯防治葡萄炭疽病,能有效控制病害发生,保障葡萄产量和品质。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病害发生规律、气候条件和葡萄生长阶段,制定精准的用药方案,同时注重综合防治,实现葡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青钱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