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深秋,凛冽的寒风掠过辽东大地,却吹不散平壤城头飘扬的大唐旗帜。历经两代帝王、数十载征伐,这座困扰隋唐两朝的高句丽都城,终于被李勣率领的唐军攻克。高宗李治在长安太极宫接到捷报时,龙颜大悦,当即下诏大赦天下,改元“总章”,取“天地人总归于常
总章归疆:公元668年大唐平定高句丽暨安东都护府设立始末
引言:百年经略的终章回响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深秋,凛冽的寒风掠过辽东大地,却吹不散平壤城头飘扬的大唐旗帜。历经两代帝王、数十载征伐,这座困扰隋唐两朝的高句丽都城,终于被李勣率领的唐军攻克。高宗李治在长安太极宫接到捷报时,龙颜大悦,当即下诏大赦天下,改元“总章”,取“天地人总归于常”之意,以彰显四海一统的盛世气象。
同年十二月,一道旨在稳固辽东统治的诏令从长安发出:在高句丽故地设立安东都护府,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统兵二万镇守,管辖高句丽旧境及附属部落。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大唐对辽东地区实现了实质性管辖,更终结了朝鲜半岛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将大唐的疆域拓展至朝鲜半岛北部及辽东半岛全域。从隋文帝杨坚首征高句丽,到唐高宗李治最终平定,历时近百年的征战与经略,终于在总章元年画上圆满句号。这场旷日持久的统一战争,不仅是大唐国力鼎盛的集中体现,更深刻重塑了东亚政治格局,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宝贵借鉴,成为大唐盛世版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一章:百年宿怨——隋唐与高句丽的地缘博弈
高句丽,又称高丽,兴起于汉魏之际,鼎盛时期疆域横跨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北部,东濒大海,西接契丹,南邻百济、新罗,北抵靺鞨,是东亚地区实力强劲的区域性政权。自南北朝以来,高句丽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灵活的外交策略,不断扩张势力,逐渐成为中原王朝在东北边疆的重大威胁。
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原后,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国力日渐强盛,开始将目光投向辽东。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王高元率万余骑兵入侵辽西,隋文帝震怒,下令以汉王杨谅为元帅,统兵三十万征伐高句丽。然而,由于粮草不济、疫病流行及水军遭遇风暴,此次出征最终惨败而归,死者十之八九。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为洗刷国耻、彰显权威,先后三次发动大规模征伐高句丽的战争。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亲率百万大军出征,却因指挥失当、后勤崩溃,在萨水之战中遭遇惨败,死伤无数;后续两次征伐虽略有进展,但因国内农民起义爆发,最终被迫撤军。隋炀帝的穷兵黩武,不仅未能征服高句丽,反而耗尽国力,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也为后世留下了沉重的历史教训。
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后,鉴于隋亡的教训,对高句丽采取了安抚政策,遣使通好,双方一度维持着和平关系。但随着大唐国力的恢复与强盛,解决高句丽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唐太宗李世民曾言:“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为高丽雪君父之耻。”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以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弑主专权、侵扰新罗为由,亲率大军征伐高句丽。唐军在安市城之战中大败高句丽援军,斩杀数万敌军,但因寒冬来临、粮草短缺,最终未能攻克平壤,被迫撤军。此次出征虽未达成灭国目标,却极大地削弱了高句丽的军事实力,为日后的平定之战奠定了基础。
高宗李治继位后,延续了太宗时期对高句丽的经略政策,采取“先弱后强、逐个击破”的战略,先平定依附高句丽的百济,再集中力量对付高句丽。显庆五年(660年),高宗以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十万征伐百济,仅用数月便攻克百济都城泗沘,俘虏百济王扶余义慈,将百济故地纳入大唐版图。百济的灭亡,切断了高句丽的南部盟友,使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为最终平定高句丽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章:总章伐谋——大唐的战略布局与军事准备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内部发生剧变,权臣泉盖苏文病逝,其子泉男生、泉男建、泉男产为争夺继承权爆发内乱。泉男生兵败后,派其子泉献诚向大唐求救,请求归附。这一消息传到长安,高宗认为平定高句丽的时机已然成熟,当即决定出兵,以泉男生为向导,发动对高句丽的最后一击。
为确保战争胜利,高宗进行了周密的战略布局与军事准备。在将领任命上,高宗启用七十五岁高龄的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筹指挥全军。李勣作为三朝元老、大唐名将,一生征战无数,军事经验极为丰富,此前曾多次参与对高句丽的征战,对辽东地形与高句丽军战术极为熟悉。同时,高宗任命郝处俊、契苾何力为副大总管,薛仁贵、高侃、庞同善等为行军总管,组建了一支猛将如云、战斗力极强的军事指挥团队。
在兵力部署上,高宗采取“水陆并进、南北夹击”的战略,调集全国精锐兵力,分三路出征:陆路以李勣为主帅,从辽东半岛渡过辽河,直攻高句丽北部重镇;海路以郭待封、刘仁轨为帅,从百济故地出发,北上进攻高句丽南部沿海地区;另派薛仁贵率一支精锐骑兵,作为机动部队,负责穿插迂回、奔袭作战。三路大军相互配合,形成对高句丽的全面包围之势。
为解决粮草供应这一关键问题,高宗下令在河北、山东等地设立专门的粮草转运机构,征调民夫数十万,修建粮仓、疏通河道,构建了一条从中原到辽东的庞大粮草转运体系。同时,高宗还下令减免辽东地区百姓赋税,鼓励百姓随军耕作,实行“以战养战”,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军队的后勤供应。此外,高宗还派遣使者联络新罗,约定共同出兵夹击高句丽,进一步孤立高句丽的军事力量。
乾封元年十二月,李勣率领陆路大军正式出征,拉开了总章平定高句丽之战的序幕。唐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克高句丽西部重镇新城、金山等地,斩杀高句丽军万余人,俘虏大量敌军,迅速推进至高句丽腹地。泉男建派遣大军前往救援,却在金山之战中被薛仁贵率领的唐军击败,死伤三万余人,元气大伤。与此同时,海路大军也取得重大进展,攻克高句丽南部沿海重镇卑沙城,与陆路大军形成呼应之势。
第三章:平壤决战——高句丽的覆灭与疆域归唐
乾封二年(667年)冬,李勣率领唐军主力攻克高句丽北部重镇扶余城,俘虏扶余国王及百官,随后挥师南下,直逼高句丽都城平壤。此时,高句丽的军事力量已遭受重创,主力部队几乎损失殆尽,各地守军纷纷投降,平壤成为一座孤城。然而,泉男建仍负隅顽抗,调集残余兵力固守平壤城,并多次派兵出城反击,试图击退唐军。
总章元年(668年)二月,唐军对平壤城发起总攻。李勣亲自坐镇指挥,薛仁贵、高侃等将领率军从四面攻城,唐军将士奋勇作战,昼夜不息。平壤城城墙高大坚固,高句丽守军凭借有利地形顽强抵抗,唐军多次攻城均未成功,伤亡惨重。面对僵持局面,李勣调整战略,采取“围而不攻、困其粮草”的战术,命令唐军在平壤城外挖掘壕沟、修建营寨,切断平壤城与外界的联系,同时派水军封锁平壤沿海,阻断其粮草补给通道。
数月的围困,使得平壤城内粮草短缺、疫病流行,守军士气低落,人心惶惶。泉男建多次组织突围,均被唐军击退,城中守军伤亡日益增多。同年九月,高句丽内部发生内讧,泉男产见大势已去,率部分官员出城投降唐军。泉男建仍不甘心失败,杀死主张投降的官员,继续抵抗。不久后,平壤城内的守将僧信诚暗中联络唐军,约定作为内应,打开城门迎接唐军入城。
九月十二日深夜,僧信诚趁泉男建不备,打开平壤城北门,唐军主力趁机攻入城中。高句丽守军虽奋力抵抗,但已无力回天,很快被唐军击溃。泉男建见城池已破,拔剑自刎,被唐军将士救下俘虏。至此,历时近一年的平壤决战以唐军的胜利告终,高句丽正式灭亡。
唐军攻克平壤后,李勣下令安抚城中百姓,禁止士兵烧杀抢掠,同时派人前往高句丽各地,招降残余守军。高句丽各地官员见都城已破,国王被俘,纷纷放弃抵抗,率部投降。唐军共收降高句丽五部、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户,疆域东至大海,西至辽河,南至百济,北至靺鞨,全部纳入大唐版图。
十月,李勣命人将高句丽王高藏、权臣泉男建等俘虏押送长安,高宗在太极宫举行了盛大的受降仪式。高宗下诏赦免高藏、泉男建等人的死罪,封高藏为司平太常伯,泉男建为司农少卿,将其安置在长安居住。同时,高宗下令对高句丽故地进行清查登记,统计人口、土地等信息,为后续的行政管理做好准备。
第四章:安东置府——边疆治理的制度创新与实践
平定高句丽后,如何有效治理这片广袤的土地,成为大唐朝廷面临的重要课题。高句丽故地民族众多、情况复杂,既有高句丽原住民,也有靺鞨、契丹等少数民族部落,且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治理难度极大。为了稳固统治,加强对辽东地区的管辖,高宗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在高句丽故地设立安东都护府,作为大唐管理辽东地区的最高行政与军事机构。
总章元年十二月,高宗正式下诏:“分高句丽故地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以统之。”安东都护府的管辖范围极为广阔,东至朝鲜半岛东部沿海,西至辽河,南至百济故地,北至黑龙江流域的靺鞨部落,涵盖了今天的辽宁、吉林、黑龙江部分地区及朝鲜半岛北部。都护府的最高长官为安东都护,秩从二品,负责管辖辖区内的行政、军事、司法等一切事务,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
为确保安东都护府能够有效行使职权,高宗任命战功卓著的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统兵二万镇守平壤。薛仁贵作为大唐名将,在平定高句丽之战中屡立奇功,深受将士与百姓爱戴,由他担任安东都护,既能够震慑地方势力,又能够安抚百姓。同时,高宗还从中央政府抽调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官员前往安东都护府任职,协助薛仁贵处理政务,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在治理政策上,安东都护府采取了“因俗而治、恩威并施”的策略。对于高句丽原住民,大唐政府尊重其风俗习惯与生产生活方式,保留其原有部落组织,任命部落首领为都督、刺史等官职,让其自行管理内部事务,同时要求他们服从安东都护府的管辖,按时缴纳赋税、服徭役。对于靺鞨、契丹等少数民族部落,大唐政府采取招抚政策,授予部落首领爵位与官职,鼓励他们与中原地区开展贸易往来,促进民族融合。
为了促进辽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安东都护府积极推行农业开发政策,鼓励中原百姓迁往辽东定居,带去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工具,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同时,都护府还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交通建设,修建道路、设立驿站,方便人员往来与物资运输,推动了辽东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军事防御方面,安东都护府在辖区内重要城镇与交通要道设立军镇,驻扎军队,加强边防建设,抵御外部势力的入侵,维护地区稳定。
安东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大唐对辽东地区实现了有效的行政管辖,将中原王朝的边疆治理体系延伸至朝鲜半岛北部,极大地拓展了大唐的疆域与影响力。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平定高句丽的胜利成果,促进了辽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更对东亚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大唐成为当时东亚地区的绝对霸主。
第五章:历史回响——统一伟业的深远影响与启示
总章元年(668年)大唐平定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是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大唐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从政治层面来看,平定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进一步巩固了大唐的中央集权统治,扩大了大唐的疆域版图,使大唐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辽阔、实力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安东都护府的设立,完善了大唐的边疆治理体系,为后世王朝治理边疆地区提供了重要借鉴。此后,大唐政府在西域、北方等边疆地区设立了多个都护府,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边疆治理模式,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
在经济方面,辽东地区的纳入,为大唐提供了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安东都护府推动的农业开发与交通建设,促进了辽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其成为大唐重要的粮食产地与贸易枢纽。同时,辽东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与文化传入辽东,推动了辽东地区的社会进步;辽东地区的特产与文化也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物质文化生活,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在民族关系方面,安东都护府采取的“因俗而治、恩威并施”政策,有效促进了辽东地区的民族融合。高句丽原住民、靺鞨、契丹等少数民族与中原移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这种民族融合不仅增强了大唐的民族凝聚力,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在东亚政治格局方面,大唐平定高句丽,终结了朝鲜半岛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确立了大唐在东亚地区的霸主地位。新罗作为大唐的盟友,在平定高句丽的战争中得到了大唐的支持,战后获得了百济故地的部分领土,成为朝鲜半岛南部的主要政权。大唐通过安东都护府对朝鲜半岛北部进行管辖,与新罗建立了稳定的宗藩关系,维护了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时,大唐的强盛与繁荣也吸引了日本等周边国家的关注,他们纷纷派遣使者前往大唐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与技术,推动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然而,大唐对辽东地区的管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安东都护府设立后,由于辖区广阔、民族众多,治理难度较大,加之部分高句丽残余势力的反抗与外部势力的侵扰,辽东地区的局势曾多次出现动荡。此外,大唐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政策失误,如过度征税、强制迁徙等,引发了部分百姓的不满,影响了统治的稳固性。这些问题提醒后世统治者,在边疆治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理政策,注重民族关系的协调与社会稳定,才能实现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
从历史启示来看,总章元年大唐平定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是国家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前提。大唐之所以能够实现平定高句丽的伟业,关键在于其强大的国力、完善的军事体系与合理的战略布局。这启示我们,在当今时代,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同时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国家的军事防御能力,才能有效维护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
同时,这一历史事件也彰显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大唐通过采取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促进了辽东地区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启示我们,在当今多民族国家中,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文化传统,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结语:辽东归唐的千年丰碑
总章元年(668年),大唐平定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这一辉煌的历史成就,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是大唐盛世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场历时近百年的经略与征战,凝聚了隋唐两代帝王与无数将士的心血与汗水,最终实现了辽东地区的统一与稳定,将大唐的疆域与影响力推向了新的高度。
安东都护府的设立,是大唐边疆治理制度的创新与实践,它为后世王朝治理边疆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在安东都护府的管辖下,辽东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民族融合不断加深,为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大唐在平定高句丽过程中展现出的强大国力、卓越军事智慧与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也成为后世敬仰与学习的典范。
时光流转,千年已逝,安东都护府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它所承载的统一精神与治理智慧,却永远留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总章元年的那场统一伟业,不仅改变了当时的东亚政治格局,更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与启示。
来源:雁飘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