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发表于JACCAdvances的一篇文章指出,≥80岁的高龄老人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80%,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高血压管理框架——4M模式,强化降压治疗可为这类患者带来显著获益。
高血压作为高龄老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脑卒中、肾病和认知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
近日,发表于JACCAdvances的一篇文章指出,≥80岁的高龄老人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80%,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高血压管理框架——4M模式,强化降压治疗可为这类患者带来显著获益。
文章指出,长期以来,高龄老人在临床研究中代表性不足,导致其高血压治疗存在诸多争议。部分观察性研究曾发现血压水平与死亡率呈负相关,但这一现象被证实是反向因果关系导致的虚假关联 ,低血压往往提示健康状况不佳、预期寿命缩短。
多项随机对照试验为高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章分析指出,将收缩压控制在120 mmHg以下的强化降压治疗,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脑卒中和认知功能下降风险。
在SPRINT试验中,80岁以上患者经强化降压后,4年内心血管死亡、心梗、脑卒中等主要不良事件风险显著降低,同时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风险也明显下降。即使考虑到强化治疗可能增加低血压、晕厥等不良反应风险,99.5%的80岁以上患者仍获益大于风险。
HYVET试验同样证实,80岁以上老人接受降压治疗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1%,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卒中风险减少30%,心衰发生风险降低64%。这一获益在衰弱与非衰弱患者、80~84岁与85岁以上患者中均保持一致。
文章还强调,老年人的高血压诊断评估与年轻人基本相似,特殊性在于要重视身体表现、衰弱和认知功能的评估。
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且是跌倒的危险因素,因此必须常规测量体位性血压。在启动降压治疗或增加降压药剂量时,测量体位性血压至关重要。同时,当患者出现头晕、晕厥发作或跌倒等情况时,也应立即测量体位性血压。
在排查高龄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的继发性病因方面,其评估方法与其他人群也并无特殊差异。其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肾动脉狭窄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这类人群相对常见的致病因素或诱因。
其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常存在漏诊情况,在问诊时,应包含关于睡眠质量、打鼾情况及日间嗜睡症状的相关提问。
对于老年人群中相对较晚出现高血压(新发高血压)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需考虑是否存在肾动脉狭窄,尤其是当患者同时合并血管疾病或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时。
2025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AHA/ACC)高血压指南中指出,对于1级高血压患者,若其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7.5%,则属于高危人群,应尽早启动药物治疗。实际上,几乎所有≥80岁的高血压患者,其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均远超过7.5%。因此,在评估过程中,除需关注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史、饮酒情况及慢性肾脏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外,还应重点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冠心病、心衰、房颤、外周动脉疾病或脑卒中病史。
文章提出,高龄老人高血压管理需突破单一血压数值目标,采用老年医学4M模式(What Matters-核心诉求、Medications-药物治疗、Mentation-认知状态、Mobility-行动能力)实现个性化管理。
核心诉求(
What Matters):优先明确患者健康目标,灵活调整血压目标,若治疗不良反应影响生活质量,可适当放宽降压标准。
认知状态(Mentation):强化降压对预防认知障碍至关重要,痴呆高风险患者可优先选择更严格的血压目标(如 mmHg)。
行动能力(Mobility):降压治疗期间需警惕跌倒风险,尤其在用药初期30天内,但研究证实强化降压不会增加致死性跌倒风险,且能通过减少脑卒中和心衰保护行动能力。
药物治疗(Medications):推荐低剂量多药联合治疗,避免单药大剂量使用;定期评估药物合理性,对病情变化的患者应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减少降压药种类,同时规避可能升高血压的药物。
对于高龄老人,2025年AHA/ACC高血压指南强调需结合整体健康状况、合并症和个人意愿,进行个体化风险-获益评估。
文章强调,高龄不等于治疗禁忌,多数8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通过基于4M模式的个性化管理,均可从强化降压中显著获益。
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网“期刊目录”或小程序(中国循环杂志+),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本刊所有文章!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