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皇帝一顿22斤肉,大臣只能啃“工作餐”,差距比今天的体制内食堂还扎心。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人靠一只“狮子头”换来盐运使实缺,也有人因为多夹了一筷子燕窝被御史参到罢官。
“四菜一汤”也能吃出官场地震?别笑,清朝一品大员真就这点配额,可他们照样把饭局玩成暗战现场。
皇帝一顿22斤肉,大臣只能啃“工作餐”,差距比今天的体制内食堂还扎心。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人靠一只“狮子头”换来盐运使实缺,也有人因为多夹了一筷子燕窝被御史参到罢官。
最野的是“借厨”。两江总督把扬州盐商的家厨张东官“借”进督署,名义上给下人做饭,实际天天开小灶炖“三头宴”。盐商高兴坏了:厨子进了衙门,批文也就跟着出锅。后来张东官被乾隆看中,直接抬旗进京,成了御膳房最会捞外快的“编外人员”。
福建那边更离谱。闽浙总督饭前必喝“佛跳墙”,坛盖一开,整个福州城的官员都能闻着味算政治行情——今天加了几只鲍鱼,说明海防经费有戏;要是只剩芋头,大概率又要裁水师饷。
别以为只有大官才折腾。七品知县也有套路:京官下乡,第一顿必上“六必居”酱菜,碟子摆成莲花形,暗语“连升”。对方要是把酱菜全吃完,代表愿意在吏部帮你“吹风”;只夹一筷,就是“公事公办”。小小咸菜,比红包还懂人事。
最惨的是守孝期。按规矩得吃素,可谁舍得真断荤?有人发明“纸包鸡”——厨房把整鸡用豆腐皮裹成素鸡模样,外头青菜装饰,孝棚里哭声震天,嘴里啃得比谁都香。被揭发那年,一口气撸掉五个翰林,史称“素鸡案”。
别光顾着看笑话。那时候没医保,官员们真拿饭当药。林则徐被贬新疆,天天日记里写“今日萝卜炖羊肉,肺气稍顺”;曾国藩打仗痔疮犯,愣是靠“槐叶冷淘”拌马齿苋活下来。太医院出的《饮膳正要》比 KPI 还细:几品官、几岁、几更天,该喝什么汤都标得明明白白,活脱脱一份“体制内养生小红书”。
退休之后也不消停。大批“编外御厨”流落民间,把原本只供紫禁城的“菊花锅子”“樱桃肉”搬到前门大街摆摊。北京“便宜坊”最早就是山东退役官厨合伙开的,挂炉烤鸭技法全偷师自御膳房“炙局”。今天排队两小时才吃到的鸭皮,当年只有贝勒爷才能刷脸。
看完只想感叹:所谓“清朝灭亡”,亡的不只是龙椅,还有那一整套把人情、利益、健康、面子全炖进一锅的“饭局操作系统”。现代人老嚷嚷饭局累,真该穿越回去看看——人家连一口汤都能决定乌纱帽,那才叫吃得心跳。
来源:神秘小红花SVk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