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4年,当唐占鑫于德国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即将归国前,一场猝不及防的车祸,成为她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折点。这场意外致使她脊髓神经严重受损,下半身彻底瘫痪,曾经的美好憧憬瞬间被阴霾笼罩。





2004年,当唐占鑫于德国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即将归国前,一场猝不及防的车祸,成为她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折点。这场意外致使她脊髓神经严重受损,下半身彻底瘫痪,曾经的美好憧憬瞬间被阴霾笼罩。但她并未向命运低头,在漫长而艰难的康复历程中,她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一步步挣脱了命运的枷锁,重新融入社会生活。亲身经历磨难后,她对残疾人的困境感同身受,心中萌生出强烈的愿望——运用自己的学识与经验,为那些有着相似遭遇的残疾朋友点亮希望之光,帮助他们更迅速地回归社会,少走弯路,少受磨难。


推动政策落地
创立“希望之家”
2013年,唐占鑫与伙伴们并肩作战,四处奔走、积极呼吁,推动北京市出台一项具有关怀意义的政策:脊髓损伤者可免费领取纸尿片、纸尿裤等一次性卫生护理用品。这一政策的落地,犹如一场及时雨,缓解了脊髓损伤群体的经济压力,让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怀。
次年,唐占鑫辞去了外企的高薪工作,在北京市残联和东城区残联的大力支持下,与三位同样饱受脊髓损伤痛苦的伤友共同创立了“希望之家”。这是一个专为重度肢体残疾人,尤其是脊髓损伤者量身打造的助残社会组织。在这里,残疾人服务残疾人,因此,服务更加精准、贴心,直击残疾人的核心需求与深层困境。


传播康复理念
助力重拾信心
“希望之家”成立后,唐占鑫将“传播科学有效的康复理念”视为首要使命。她带领团队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国外资料中,日夜查阅、精心翻译,经过长达两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中国第一本《脊髓损伤者生活自助手册》,并免费发放给有需要的伤友。
在实际行动中,他们手把手、耐心细致地指导伤友如何科学“管理”膀胱、“管理”排便,以及穿衣服、上下床等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帮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自信,一点点拼凑起破碎的生活。
在残联以及社会各界的慷慨相助与大力支持下,“希望之家”不断发展壮大,为众多伤友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活重建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唐占鑫团队用专业和爱心,成功助力900多名伤友实现生活自理,为2500多名残疾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700多名残疾人实现灵活就业增收,收入从最初的几百元逐步提升,最高可达8000元,切实改善了经济状况,也让他们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价值。
与此同时,“希望之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精心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无障碍督导员。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期间,这些督导员大显身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不辞辛劳,实地督导体验了3000多个无障碍点位,为冬残奥会的顺利举办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为冬残奥会精心编写了《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残疾人服务知识手册》,为赛事的无障碍服务提供了专业指导。



打破生活困境
实现就业增收
在多年的助残工作中,唐占鑫敏锐地察觉到残疾女性在就业、社会融入以及婚姻家庭等诸多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帮助她们打破困境,从2019年开始,唐占鑫又带领团队尝试通过手工制作,帮助残疾女性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增收。
这些残疾女性制作的手工艺品涵盖绒线编织、掐丝珐琅、刺绣等多个品类,她们的月均收入从最初的百元跃升至数千元,生活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值得骄傲的是,这些由残疾女性制作的手工艺品不仅在国内备受赞誉,更是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
她们参与了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颁奖花束“荣耀之花”、康复国际百年庆典晚宴颁奖花束、杭州亚残运会中国代表团“金枝折桂”胸针以及巴黎残奥会中国代表团文化交流产品的制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残疾女性的精湛技艺和顽强精神。
2023年,“希望之家”所在的北京新生命养老助残服务中心被中国残联、全国妇联确定为首批“美丽工坊”,成为帮助残疾妇女增收致富的载体。
目前,中国残联已将唐占鑫团队在北京实践的“自助、互助、助更多人、影响社会和群体”的“北京模式”推广至全国。唐占鑫团队已在全国30个省(区、市)培训了400多名骨干伤友,这些骨干成员又将爱心与专业传递给上万名残疾人,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书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助残赞歌。征途漫漫
惟有奋斗致敬每一位奋斗者!
编辑/刘斌审签/明芳监制/乔虹点赞!转发!
来源: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