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铁站里,独自出行的轮椅女孩盘可在3站路程的爱心接力中感受长沙温度;天心区法院,一场诉讼,让一位视障人士“看见”了正义与公平;工厂车间,“袖珍女孩”屈金艳带着湖南中药走向“一带一路”......
地铁站里,独自出行的轮椅女孩盘可在3站路程的爱心接力中感受长沙温度;天心区法院,一场诉讼,让一位视障人士“看见”了正义与公平;工厂车间,“袖珍女孩”屈金艳带着湖南中药走向“一带一路”......
这些散落在城市褶皱里的故事,构成了长沙最动人的叙事——在这里,残疾人不只是被帮扶的“特殊群体”,而是与城市共同生长的命运共同体。
5月18日是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2023年长沙出台《残疾人友好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六大行动和六大工程全面实施,今年是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每年的全国助残日,既是对城市温度的回溯,也是对文明高度的丈量。
当长沙以“厘米级精度”重构无障碍环境,用“全龄友好”理念重塑公共空间,这座“幸福之城”正悄然完成一场更为深刻的蜕变:从钢筋铁骨的“坚硬”到以人为本的“温柔”,从“助残”到“共融”,从“生存保障”到“价值实现”。这场蜕变,没有终点。
盲道尽头不是“断点”,而是城市弯腰的起点
一条盲道的尽头若是台阶,便成了文明的断点。
22岁的永州姑娘盘可,在3月18日独自坐轮椅从地铁高桥南站前往橘子洲,当天,未提前预约的她,从安检到换乘,全程由工作人员接力护送:站台铺设无障碍渡板、车控室联动站点接应、换乘站专人等候......3站接力,视频里15声“谢谢”,她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刻在骨子里的善良基因。
当盘可独自坐轮椅乘地铁,一路便捷又贴心的无障碍设施及服务让她深深感受到了长沙的温暖。
在长沙地铁站,车站盲道与市政道路的无缝衔接、垂直电梯的语音播报、爱心渡板的随时待命,让“无障碍”不再是冰冷的合规指标,而是流动的城市温度。2024年,长沙组织开展“无障碍环境督导检查”,全面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推动完善地铁2号线长沙火车站换乘3号线盲道指引问题和部分地铁站绿色通道残疾人通行以及盲文指引问题。
长沙地铁站内盲道。
这些举措背后,藏着城市治理的深层逻辑:真正的无障碍,不是施舍式的“特殊通道”,而是对每个生命需求的精准回应。正如轮椅乘客盘可的感慨:“长沙地铁把无障碍从‘合规’做到了‘走心’。”它成了刻进城市DNA的温柔。
诚然,于一座城市而言,布置无障碍设施不难,但前一公里后一公里的系统衔接,从家门口到社区到办公室,城市点到点的全程无障碍,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让残疾人从家庭到社会实现“无缝衔接”,城市的无障碍改造如何保障系统性和衔接性?
长沙的实践颠覆了传统认知:无障碍建设不是“残疾人专属”,而是全龄友好的公共产品。
从电梯90厘米的按键高度,到社区里配备加长扶手的跑步机;从法院的“绿色立案窗口”到政务窗口的触觉地图,长沙创新建设74个残疾人友好单元,约占全省申报数的30%,这座城市正以“厘米级设计”消弭“最后一厘米”的隔阂。
家庭无障碍改造让残疾人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2024年,长沙市县两级投入427万元,完成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174户,完成率101%。2025年,230户家庭无障碍改造将于5月底完成。10个社区无障碍改造将于10月份前完成。
长沙举办无障碍环境建设培训班,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正向各个领域和更深层次推进。
在长沙,无障碍的含义远不止于一个台阶或一条盲道,它体现的是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从基础的无障碍设施,到全面的无障碍环境,再到努力打造一个全方位的无障碍城市,无障碍友好的理念正在不断扩展。深入来看,长沙实际上正在重塑社会的价值体系,从物理空间的坡道和盲道,到社会心理层面的相互理解与包容,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正向各个领域和更深层次推进,这使得“人人享有无障碍”的愿景成为可能。
3站地铁接力护送轮椅女孩盘可的故事,诠释着这座城市的文明理念:真正的无障碍,不是施舍一条绿色通道,而是让0.1%的需求撬动99.9%的公共设计。修的不只是盲道,更是在社会肌理中植入“共情芯片”,所谓文明,不过是让每个生命都能体面地抵达。
慢速的生产线,快进的人生逆袭
在安邦制药自动化生产线以外,还有一个坚持手工包装的“精彩车间”,这里包装药品的速度比自动化生产线慢,但这家企业却依然坚持保留手工作业——“慢一点,是为了不让任何人掉队。”
2024年长沙全年新增残疾人就业1500余人,670余名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数字背后,是一场从“输血”到“造血”的范式革命。
5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湖南欣云环境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瞻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湖南安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浏阳市凝馨残疾人服务中心获评“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
5月16日,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长沙一名全国自强模范、两家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将受到表彰。图为他们返长合影。
在“残健融合”的安邦制药,近200名残疾员工活跃在研发、质检、管理等岗位;“独腿哥”贺瞻创办的环卫公司吸纳112名残疾人就业,年营业额破亿;浏阳市凝馨残疾人服务中心培育出“藤编合作社”“烟花包装队”,让350名农村残疾人户均增收1.2万元……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真相:残疾人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未被充分开发的“人力富矿”。
安邦制药的“精彩车间”。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个又一个“无名之辈”的逆袭之路,折射出长沙市残疾人创业生态的系统性支撑。近年来,长沙以“让每个梦想都能扎根”为理念,构建起全方位支持体系,为残疾人提供多元化的培训项目和课程。建立“前期调查摸底、全市统一组织、企业订单式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机制,2024年,共培训残疾人560人,实现培训结业即就业150余人,培训就业转化率大幅提升。
长沙为残疾人打造职业技能培训班,并积极推动培训就业对接,让每个梦想都能扎根。
长沙的突破在于重构就业逻辑:从“适配岗位”转向“创造岗位”。政府以税收优惠、场地支持等政策撬动企业参与,更以“融合用工”理念培育社会认知。2024年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上,企业主动标注“适配残疾类型”,手语翻译与直播带岗同步上线,求职者盛四红靠钩针手艺年入6万元——这些细节拼凑出一幅新图景:就业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尊严的支点。正如贺瞻所言:“对残疾人而言,工作的意义是告诉世界——‘我能’比‘我需’更重要。”
目前长沙市有持证残疾人15.1万人,其中就业年龄段残疾人7.42万人,3.28万人已就业。为更好地帮助长沙市残疾人群体就业、创业,并提高就业、创业质量,2024年11月,长沙市残疾人就业创业促进会成立,打造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互助的平台,为全市有就业需求的各类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为有创业欲望、有条件的残疾人提供适合他们的创业帮扶项目。目前已有66家会员单位,2名个人会员。
当人们不再用“残缺”定义能力,而是用“可能”丈量价值,社会便撕下了最顽固的标签,城市也应当为每个人的梦想喝彩。
当二胡声不再催泪,才是真正的破局时刻
5月15日,在长沙市首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上,盲人乐手用二胡奏响《战马奔腾》,台下观众泪光闪烁。但组织者更期待的是另一种场景:某天,这样的表演不再被称为“身残志坚的奇迹”,而是“才华横溢的常态”。
长沙正在酝酿更大的“野心”:让这样的表演从“励志故事”变成“日常风景”。
长沙正试图改写残疾人事业的叙事脚本。在教育领域,沙坪小学的“医教康融合”项目让特殊儿童与普通孩子同堂学习;在文化领域,“星城追光者”残疾人事业宣讲团巡回宣讲,打破刻板印象;在社会治理领域,长沙无障碍促进会创建了一支由残疾人、老年人、技术专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组成的无障碍督导队,推动政策更贴近群体需求。这种转变的核心,是将残疾人从“被帮扶对象”转化为“社会治理主体”。浏阳市凝馨残疾人服务中心创始人林名长的话颇具象征意义:“我们不需要‘爱心泛滥’,需要的是‘权利归位’。”
“星城追光者”残疾人事业宣讲团——巴黎残奥会运动员代表开展宣讲,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
长沙市首届残疾人文艺汇演,让每个人都能在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社会心理层面。当“拐杖妈妈”齐文英成为政策宣讲员,当“袖珍女孩”屈金艳代表湖南出征国际展会,当残疾人运动员在巴黎残奥会上勇夺金牌,公众的感动逐渐从“怜悯”转向“敬佩”。这种认知迭代,让长沙的助残事业跳出“慈善救济”的窠臼,迈向“权利平等”的高地。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在于它如何呵护弱者,还在于它能否让弱者参与到城市的共振之中。
过去一年,长沙交出硬核答卷:实现0-14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4943人,其中,省重点民生实事完成4380人,为11677名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为2914名残疾人提供优质托养服务,扶助3049名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入学,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66%……但比数字更滚烫的,是这座城市对“幸福”的重新定义:不是让弱者适应世界的坚硬,而是让世界为每个生命调整棱角。
2025年,长沙残疾人友好型城市建设迎来收官,但这场“双向奔赴”的故事永不落幕。
未来,挑战依然存在:如何让农村残疾人共享城市红利?如何破解“高质量就业难”的问题?但长沙已指明方向——在《三年行动计划》的“六大工程”中,“智慧助残”“精神共富”等关键词,预示着残疾人事业将从“基础保障”迈向“高质量发展”。正如长沙市残联负责人所言:“收官不是终点,而是残疾人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起点。”
当爱心渡板收起,另一块更重要的“心桥”正在伸展——它连接的不只是站台与车厢,更是尊严与未来。
全国助残日每年只有一天,但长沙每一天都在用心回答:关于幸福的定义,有这座城市的每个人。真正的文明,从不需要俯身施舍,只需平视共生。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