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男子胸闷心悸、做心电图和彩超都显示正常,换了个科室才确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23:39 1

摘要:46岁的刘茂林,是湖北一家地方白酒厂的老板,年轻时从酿酒工人做起,如今已是百人团队的掌舵人。他每天的生活节奏比酿酒的发酵池还紧——凌晨还在微信联系经销商,开车四处跑市场,办公室抽屉里塞满烟盒和速溶咖啡,旁边还放着几瓶保健酒。应酬更是家常便饭,白天陪客户,晚上跑

46岁的刘茂林,是湖北一家地方白酒厂的老板,年轻时从酿酒工人做起,如今已是百人团队的掌舵人。他每天的生活节奏比酿酒的发酵池还紧——凌晨还在微信联系经销商,开车四处跑市场,办公室抽屉里塞满烟盒和速溶咖啡,旁边还放着几瓶保健酒。应酬更是家常便饭,白天陪客户,晚上跑饭局。至于运动?早已被他归入退休之后的事。刘茂林总说:“干大事的人没工夫娇气。”直到身体突然给了他一个警告...

2022年7月5日下午两点多,烈日下,刘茂林在厂区车间巡视,刚走完一圈,正准备上楼回办公室,他突然觉得胸口一闷,像是有人悄无声息地在胸前按了一掌。他停下脚步,抬手捂了捂心口,那种压迫感像堵住了整个气道,短暂的憋闷随即而来。刘茂林尝试深吸气,却觉得呼吸卡在喉头,一点也吸不进去。他靠着楼梯间的扶手站了会儿,几秒后症状缓解,他摆摆手自嘲道:“可能是天太热。”便没多想,仍旧回到办公室处理业务。

三天后,刘茂林在酒店与客户会面。那天晚宴持续很久,烟酒不断,回到宾馆已是凌晨。刚进门,他就觉得左侧胸口一阵刺痛,仿佛有人拿针在心口内侧一点点扎。他坐在沙发上,呼吸短促,额头渗出细汗。刘茂林试图缓解,脱掉外套,扯松领口,弯腰用手指揉按心口,但那种从胸腔传出的跳动越来越紊乱,快得像车轮打滑。他本能地从包里掏出风油精擦在太阳穴,随后拿起矿泉水灌了一大口。几分钟后,心跳慢慢恢复,他以为是酒精刺激所致,也没上心。

又过了几周,正值夏季促销高峰。7月28日,刘茂林正在厂里主持一场新品试饮会。台上说得正起劲,话音刚落,他突然脸色一变,胸口剧烈一缩,整个人像被锤子狠狠砸了一下。刘茂林踉跄着坐到椅子上,呼吸像是被什么掐住了脖子,急促而短浅。额头冷汗直冒,右手指发麻,连话都说不清了。他试图站起来,却发现腿软得几乎站不住。他摇晃着抓住桌角,感觉耳边嗡嗡直响,视线开始模糊,一阵天旋地转,嘴唇失去血色。

这一次,刘茂林终于慌了,喘着气拨通了司机电话,声音低哑而断断续续:“我……不行了……心……心口疼得不行……”话未说完,人已经瘫倒在试饮间的沙发上,脸色煞白,脖颈青筋暴起,汗水湿透了衬衫。司机赶来时,他已神志恍惚,立刻将他送往市医院急诊。

急诊室里,刘茂林被推入心内科。医生让他平躺,迅速贴上心电图电极,仪器开始记录心电信号。P波、QRS波群、T波逐一出现,波形清晰,医生报告显示:心率75次/分,PR间期0.15秒,QRS时限0.09秒,QT间期0.37秒,未见早搏或ST段异常,提示窦性心律。

医生平静地说:“从电图上看,心电节律是正常的。”刘茂林睁开眼,有些愣:“可我心跳乱得要命,喘不上气。”他按着胸口,声音虚弱。于是,医生建议做心脏彩超进一步排查是否有结构性问题。他点头同意,冷凝的探头滑过他裸露的胸口,影像在屏幕上闪烁。检查结果出来:左心室射血分数66%,左房径32mm,右房右室未见扩大,瓣膜启闭良好,无反流。结论仍是:心脏结构无异常,无器质性病变。

医生解释道:“从目前检查看,心脏功能没有问题,更可能是植物神经紊乱导致的功能性心悸。你近期压力大、作息紊乱、烟酒过多,都可能诱发类似症状。”听完这话,刘茂林一时没说话,只是点点头。医生又补充:“回去后别再熬夜、别喝酒,尤其是烈性白酒。咖啡、烟都要戒掉。每天坚持走路锻炼,控制体重。如果再次发作,一定立刻就医。”

出了医院,刘茂林坐在车里愣神,脑子有些乱。他不是没听懂医生的建议,只是——这些习惯早已根深蒂固,哪是说改就能改的?但一想到前几天那种心跳快得像要冲出胸口、手脚发凉、差点晕过去的窒息感,他还是打了个寒颤。回到家,刘茂林破天荒地没碰晚饭桌上的那瓶黄盖二锅头,而是默默地打开手机,调成了夜间勿扰模式,然后定了晚上十点半的睡觉提醒。

第二天一早,刘茂林把办公室的烟灰缸和咖啡包统统清掉,吩咐秘书以后会议间歇只倒热茶,不要再送功能饮料。他还托人买了一箱低糖豆浆,每天早上喝上一盒,配着煮鸡蛋下肚。他甚至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散步计划——晚饭后绕着厂区慢走半小时,听着音乐,不接电话,不讲业务,哪怕客户打爆手机也不接。

这几天,刘茂林确实感觉好转了不少。心口不再像之前那样突突乱跳,头脑也清醒了些。某天晚上,他难得悠闲地坐在厂房后的葡萄架下乘凉,听着蝉鸣,对朋友打趣:“可能真是老天爷警告我,叫我别再拿命换钱了。”朋友一笑:“你那心脏,怕是喝酒喝出来的吧!”他也笑了,没否认,只是摆摆手说:“现在好好养着了。

刘茂林真以为,那些突如其来的心悸和胸闷,已经像退烧后的高热一样逐渐远去。他甚至开始盘算着给自己放几天假,带家人去趟温泉酒店休息。可他不知道,真正的问题从未离开。那潜伏在身体深处的异变,就像地底的一丝裂缝,表面看似平静,实则随时可能引发下一场更猛烈的地震...

2022年8月23日下午,刘茂林正坐在办公室处理一批急需签回的销售合同,桌上摊满了文件和印章,空调的风吹在脸上都有些干涩。他刚在最后一页落下签字,正准备起身伸个懒腰,胸口却突然像被人猛地一把揪住——疼得猝不及防,仿佛心脏被瞬间拽紧,整个左胸像被生生攥住不放。他猛地直起身,右手死死按住左胸,整个人弯成了弓形,脸色一下变得惨白。

那种跳动不是加快,而是变得沉重,每一下都像钝器砸在心口,每一次搏动都带着撕裂感。痛感迅速沿着锁骨、左肩一路传导开来,仿佛有一根冰冷的铁钉从胸骨贯穿向肩胛。刘茂林试图深吸气,却发现空气只能到达喉头就像卡住了一样,怎么都进不了肺。指尖迅速变得冰凉,掌心全是冷汗,额头一滴滴汗水沿着鬓角滑下,湿透了衬衫领子。

他试着起身,却发现双腿像灌了铅,根本站不稳,只能跌坐回椅子,靠着靠背发抖。脑袋里嗡嗡作响,眼前有些发黑,整个人像被困在一个抽空氧气的密闭罐里。刘茂林费力从口袋里摸出手机,手指抖得连解锁都错了几次,终于拨通了秘书的电话,声音发紧且沙哑:“快……医院……我心脏……出问题了……”

话还没说完,他的手一松,手机跌落在地。刘茂林整个人瘫坐在椅子里,双肩不住抽搐,嘴唇毫无血色,像是全身的热量一瞬间被抽干。秘书在接到电话后的两分钟内就飞奔赶到办公室,推门的一瞬间,看到刘茂林瘫坐在椅子里,脸色苍白、满头冷汗,呼吸急促,双手还紧紧捂着胸口,整个人几乎失去意识。她吓得不敢耽搁,立刻掏出手机拨打120,声音急促又颤抖:“快救命!我们这儿有人疑似心脏病发作!”说完她守在他身旁,不停喊着他名字,试图让他保持清醒。

到院后,刘茂林脸色蜡黄、呼吸急促,胸口悸动仍在持续。医生立刻安排心电图检查,电极片贴满胸口,冰凉的触感让他微微颤了一下。几分钟后,心电图报告显示:窦性心律,心率80次/分,PR间期0.17秒,QRS时限0.10秒,T波正常,无ST段压低或抬高,暂未发现明显异常。

他靠在病床上,声音虚弱却又执拗地重复:“我真的喘不上气了,心跳得太乱,连手都抖得拿不住东西。”医生见状,立即追加心脏彩超检查。冰冷的探头在他胸口缓慢滑动,屏幕上跳动的心影清晰可见。医生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左心室收缩功能良好,射血分数66%,各瓣膜启闭正常,心腔未见扩大,未见反流或异常回声,心包腔内无积液。

这时,走廊里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刘茂林的妻子气喘吁吁地冲进抢救室,脸颊涨红,头发有些凌乱,手里还紧紧握着未挂断的手机。她一眼看见丈夫躺在床上,满脸惊恐地冲着医生喊:“医生,我老公到底怎么了?是不是心脏出毛病了?是不是要命啊?”

医生赶忙上前安抚:“家属,您先别急。从目前的检查结果来看,他的心脏功能没有发现明确的异常。”但这话并没让她松口气,反倒让她更急了:“那他胸口疼成这样,汗都流一身了,脸都白了,你们还说没问题?你们是不是检查错了?

医生微皱眉头,想了想,认真道:“我们建议做一个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这个可以持续记录他的心电活动,哪怕只是几秒钟的不规律跳动也能捕捉到,适合查找那些短暂发生的心律问题,或者不容易在静息状态下被发现的隐匿性异常。”

刘茂林的妻子立刻点头:“做!赶紧做!”于是护士很快为刘茂林贴上细小电极导线,将掌心大的记录仪固定在腰侧。医生嘱咐:“24小时期间不能取下,无论洗澡还是睡觉都得佩戴。每次出现胸闷或心悸时,请详细记录时间和症状,我们会将记录与心电变化对照分析。”

刘茂林也不敢怠慢,这一天他几乎寸步不离地坐在病房内,连喝水都慢慢抿着,生怕一点动作引发不适。晚饭过后,他的胸口又突兀地一紧,像是心脏突然抽搐了一下。他赶紧看了一眼墙上的钟表,是凌晨2点14分。他手忙脚乱地翻出记录本,在那一栏上认真地写下:“胸闷、心跳骤快,持续约40秒。”随后坐回床边,神情紧绷,额头微微冒汗。

第二天上午,医生将仪器取下,将采集到的心电数据导入电脑系统进行分析。技术员一项项浏览波形,所有参数一一列出:平均心率76次/分,最低心率53次/分(凌晨2:13),最高心率115次/分(上午10:26),波形稳定,无房颤、无室性早搏、无ST-T段压低或抬高等异常表现。最终报告的最后一栏写着:“未见具有临床意义的心电异常。”

刘茂林靠在病床上的靠枕上,脸色灰白,手搭在胸口,听着医生的解读,他的表情渐渐陷入迷茫。他喃喃道:“可我真的差点喘不上气了……心跳得像鼓锤在砸我胸口,怎么会一点异常都没有?”

医生沉默几秒,翻看着他过往的记录与检查,轻声开口:“我建议再做几项检查,从不同角度再确认一次。”医生语气温和却严肃:“第一项是运动平板负荷试验,在跑步机上进行动态心电监测。平时静息状态下可能没问题,但运动后若出现心肌供血不足的情况,就能在图像上显现。”

刘茂林点点头,随后便被带进检查室。技术员将新的电极片贴好,随着跑步机启动,刘茂林的心率从每分钟90次逐渐升高至140次。过程中医生全程观察心电波形变化,持续了约20分钟。结果很快出来:运动试验阴性,未见心肌缺血表现。

医生又建议做第二项检查:胸部增强CT。他解释说:“我们要排除肺部、纵隔甚至主动脉的问题。有些疾病,比如肺栓塞、纵隔肿瘤或者主动脉夹层,也会引起类似的胸闷和疼痛。”图像采集后,报告显示:肺纹理清晰,双肺未见实变影、肿块或结节,心影大小正常,纵隔未见占位,主动脉走行正常,无异常突出。

紧接着是第三项检查——甲状腺功能全套。医生向他解释:“有些人因为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从而出现心慌、出汗、手抖甚至胸闷等症状。”然而几小时后结果显示:TSH 1.79μIU/mL,FT3 4.5pmol/L,FT4 14.9pmol/L,全部在正常参考范围之内。

报告一份份递来,结果全都是“正常”、“未见异常”。但刘茂林妻子的情绪却崩了,她猛然从椅子上站起,声音颤抖而尖锐:“你们到底会不会看病?!他人都要虚脱了,还跟我说‘没问题’?难道我们是在演戏?!”

医生被她逼得连连后退,依旧保持耐心:“嫂子,我们真的是从多角度在检查,但目前确实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心脏、肺部、内分泌各项指标都正常——”

“正常?!”刘茂林的妻子猛地拍了一下手里的病历夹,一叠检查单“哗”地一声洒在地上,纸张四散,像她彻底崩溃的神经。她哭喊着:“他疼得脸都没血色了,你们却说‘查不到原因’?难道真要等他倒下那天再来告诉我,‘现在确实有问题’?”

病房内的气氛陡然凝重,刘茂林躺在病床上也微微发颤,声音微弱却带着沉重:“我是真的受不了了,心一跳,我整个人就发抖。”医生沉吟片刻,看着床头监护仪上依旧平稳的心率,心中却浮起一丝不安。他沉声说:“我们再做一项——心脏MRI。这项检查比彩超更精准,能清晰观察心肌结构、血流灌注,甚至细小的炎症或纤维化也能看出。我们得排除隐藏更深的问题,比如心肌炎或微小灌注障碍。”

检查很快排上。刘茂林被推进磁共振检查舱,胸口与线圈紧贴,身下垫着减震板,耳边响起低沉而规律的“轰隆”声。他闭着眼,感觉身体仿佛漂浮在一片未知的空间。

十几分钟后,图像出炉。放射科主任和心内科医生仔细研究影像,影像显示:心脏结构对称、心腔大小正常、心肌信号均匀,左心室射血分数64%,无水肿、无瘢痕、无纤维化迹象,冠脉灌注良好,未见异常。MRI报告的最后一页,结论赫然写着:“未见明显心肌结构或灌注异常。”

当医生将这份最终报告递到刘茂林妻子手上时,她的眼神定住了,原本涨红的脸迅速泛白,整个人像泄了气的皮球站在那里,眼中满是不敢相信的呆滞。她喃喃自语:“又是正常……怎么可能……哪儿都正常,那他到底是怎么回事?”

刘茂林的妻子愣住了几秒,仿佛大脑被什么瞬间击中。随即,她的脸色“唰”地一下暗沉下来,所有压抑、担忧、恐惧在那一刻彻底冲破了情绪的堤坝。她猛地攥紧手中的报告单,手背绷得发白,下一秒便狠狠一撕——清脆的纸裂声在走廊里刺耳回响。

“又说正常?!做了这么多检查,查出点什么我都能接受,可现在所有报告都写‘没问题’!”她声音嘶哑,高到几乎震动空气,“你们到底在干什么?我老公都疼成那样了,你们却一句‘正常’就想打发我?

她的手在空中乱挥,情绪完全失控,病历和报告单被甩得满地散落,纸张在地砖上滑开,像一层层摊开的愤怒。几名护士赶紧上前安抚,一边轻声劝,一边扶着她的胳膊,可她越劝越激动:“不行!我不信这些报告!我要转院!换医院!我要找真正能治病的医生!

周围候诊区的病患与家属纷纷停下脚步,交头接耳,投来担忧又不安的眼神。走廊另一端,几名医生听到动静,也忍不住侧目张望。就在混乱之中,一名身形挺拔、神情沉稳的中年主任医生缓缓走近。他穿着一尘不染的白大褂,步伐冷静而坚定。他的目光略过地上的纸张,却在刘茂林的身上停了下来,眉心微微蹙起。来到病床旁,他没有多问一句,只伸手在刘茂林身体的某处压了一点。

瞬间——刘茂林原本半倚在床上的身体像被电流击中,肩膀猛地一抖,全身瞬间绷紧。他额头上冷汗“唰”地冒出来,背脊像被利刃划过般发凉,甚至连呼吸都骤然急促了两分。“啊……”他压抑着惊叫,声音沙哑到几乎听不清,胸口像被钩子从里面往外扯般剧痛。

妻子吓得魂都飞了,立刻冲过来护住他,怒瞪主任:“你干什么?!他都快疼晕了,你还随便乱按!”主任却没有被她的怒火吓住。他没有争辩,只低头在病例单上迅速写下一行字。写完后,他抬起头,目光沉静而笃定,语气不高,却带着强烈的压迫感:“马上带他去做这项检查。不能再拖了。”

妻子皱着眉,大声反驳:“他已经查了一堆了!全都说正常!我现在只想转院!”而此刻的刘茂林,因那一瞬间的疼痛,整个人几乎缩成一团,唇色惨白,呼吸急促。他抬起颤抖的手,轻轻拽住妻子的衣袖,眼神里满是惊恐与求助。

妻子心口一颤,不再坚持,搀着他一起去了检查室。几个小时后,一叠新的检验报告被送到主任手中。主任站在灯下,一页一页翻阅,每翻一次,眉头就皱得更深。站在旁边的刘茂林妻子,看着他越来越凝重的神情,心像稳不住地往下坠,指尖都开始发凉。

终于,她再也忍不住,一把夺过报告。低头一看——她整个人像被雷劈中一般愣在原地。“这……这怎么可能?”刘茂林的妻子声音颤抖,眼睛在那几行字上来回扫动,脸瞬间涨得通红。她不敢相信,又再读了一遍,接着甚至抬手揉了揉眼睛,仿佛怀疑自己出现了幻觉。她惊疑不定地问道:“怎么会可能是这个病……这跟心脏根本不是一回事……可他明明是胸闷、心悸、疼得冒冷汗啊……”

原来,报告结果清楚地写出“胸主动脉夹层”,这种病虽然并不常见,却可能藏在那些看似“普通”的胸闷、心悸、胸痛症状背后。刘茂林的症状之所以一直找不到明确原因,是因为问题的根源并不在心脏本身,而是躲藏在与心脏相邻的那条关键血管——主动脉。

主动脉是人体最大的动脉血管,它像一根粗壮的管道,从心脏左心室发出,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而胸主动脉则是主动脉上半部分,紧贴着心脏,从胸腔穿过,是血液通往头部、上肢、胸部的必经之路。如果把主动脉比作高速公路,那么胸主动脉就是心脏门口的主干线,一旦出问题,影响的不只是局部,而是整个交通系统。

胸主动脉夹层的“夹层”两个字,形象地描述了病变的过程。主动脉的壁并不是一层,而是由内、中、外三层结构构成。当某些因素导致内膜破裂时,血液会像水流一样,从破口灌入中层,形成一条“假腔”,这就把原本完整的血管壁分裂成了两层,血流在其中撕裂推进,形成夹层。如果夹层继续扩展,甚至穿透血管壁,就可能导致主动脉破裂,短时间内引发致命的大出血。

正是由于夹层的形成会影响主动脉的结构与功能,它带来的症状常常让人误以为是心脏病发作。像刘茂林那样突发性的胸口剧烈疼痛、左肩放射痛、心悸、冒冷汗,甚至是呼吸困难、血压波动、四肢发凉,都是主动脉夹层可能引起的表现。尤其是在发病初期,如果夹层仅局限于局部,没有影响主动脉外层或分支供血,就很容易被误判为功能性心悸、植物神经紊乱或心肌供血不足。

刘茂林的多次心电图、心脏彩超、动态心电监测和心脏MRI都显示心脏结构正常,没有早搏、房颤、心肌病变等常见心源性问题,因此医生才会不断尝试排除其他因素。而胸主动脉夹层这种病变,在普通心脏检查中很难被发现,只有像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这样的检查,才能清晰捕捉到主动脉的内膜撕裂、真假腔形成的情况。

刘茂林并没有高血压病史,但他长期的生活方式为主动脉夹层的形成提供了“土壤”。比如长期熬夜、高强度压力、大量摄入烟酒、饮食油腻、缺乏运动,这些都可能导致血管壁慢性损伤。尤其是中年以后,血管弹性本身开始下降,再加上情绪波动剧烈或一次突发性的血压升高(比如情绪激动、饮酒后血压骤升),都可能诱发主动脉内膜撕裂。

值得一提的是,主动脉夹层并不总是剧烈爆发式的,有些患者正如刘茂林一样,早期表现并不典型,只是感觉胸口闷、心跳怪、喘不上气。这类症状尤其容易出现在B型夹层(即撕裂发生在降主动脉,而非起始段)的病人中,相对进展缓慢,但同样危险。一旦破裂,即便在医院里,也可能在几分钟内造成致命性失血。

胸主动脉夹层的确诊并不容易,因此更需要临床医生根据病史与症状保持高度警觉。在年轻患者中,尤其是马凡综合征、结缔组织疾病患者中,主动脉夹层的风险会更高。而在中年男性中,如果存在长期吸烟、酗酒、高血压或极度劳累等危险因素,突然发生的胸痛就不能只考虑是冠心病。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胸主动脉夹层需要争分夺秒的处理。一旦确诊,医生通常会根据夹层的位置和范围判断是否需要手术。若为A型(起源于升主动脉的夹层),通常需要紧急外科修复;若为B型且无并发症,有时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密切监测并控制血压,但仍需长期随访。

对刘茂林而言,诊断出来虽然让人震惊,但也是一种“终结不确定性”的开始。因为再也不是“所有检查都正常”,也不再需要反复猜测或忍受那种“无解”的病痛。这个结果虽然沉重,但好在发现及时,为后续的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对于很多像他一样在中年阶段承担巨大生活压力的人来说,胸主动脉夹层也提醒我们:胸口的疼痛,不一定就是“累的”“心情不好”或者“喝多了”,尤其是突发、剧烈、无法缓解的疼痛,绝不能掉以轻心。科学、系统的检查,及时就医,是避免悲剧发生的关键。

健康并非无声,而是在反复提醒。那些你忽略过的胸闷、心跳异常、莫名出汗和疲乏,或许就是身体在喊“救命”。主动脉夹层虽然少见,但一旦发生,处理的时间窗口极短,因此对每一个突发性胸痛的患者而言,排除它的可能性,不只是负责任,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刘茂林的故事,不只是一个病人的案例,而是对所有人的一次警示——听懂身体的语言,才能真正远离危险。

资料来源:

1.李伟,王倩.胸闷症状的临床病因构成及心电图诊断价值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05):431-435.

2.张磊,刘敏.胸闷合并心悸患者的动态心电监测及危险分层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24,39(06):578-582.

3.赵慧,陈凯,周洋,等.胸闷患者的急诊鉴别诊断与处理策略探讨[J].中国急诊医学杂志,2024,33(07):653-657.

(《纪实:46岁男子频繁胸闷心悸、反复做心电图和彩超都显示正常,家人以为是焦虑症,直到换了一个科室才确诊,居然是这个病!》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