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已经过去4个月,可高邮城里的日军不仅拒不缴械,还杀害了前来谈判的中国军人,把头颅从城楼扔下示威。
文|避寒
编辑|避寒
1945年12月的一个清晨,高邮城墙上滚下一颗血淋淋的人头,这是新四军派去劝降的代表。
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已经过去4个月,可高邮城里的日军不仅拒不缴械,还杀害了前来谈判的中国军人,把头颅从城楼扔下示威。
这种赤裸裸的挑衅,让所有人明白——这座运河重镇上的战争,还没有结束。
高邮这地方,在地图上看着不起眼,可它卡住了整个华中解放区的咽喉。
往北是淮阴、淮安,往南连着扬州、泰州,大运河从城边流过。国民党的军事专家说运河是道大门,高邮是把锁。谁控制了高邮,谁就能沿运河长驱直入,直捣华中解放区的心脏。
8月15日那天,全国都在庆祝胜利,可高邮城墙上的太阳旗照样飘着。
城里驻守着1000多日军,4000多伪军,带头的是个叫岩崎学的大佐,这人在日军里算中高级军官,相当于团长级别。他手下的部队战斗力不弱,城防工事更是经营了6年。
城墙高9米,厚7米,上面密布碉堡和机枪眼。城外还有护城河环绕,几条主要道路都设了关卡。岩崎学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他在等国民党军队来接收。
这事得从蒋介石说起。
日本投降后,老蒋想独占胜利果实。他一边调兵遣将往前线赶,一边给驻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下密令:所有日伪军就地驻守,维持治安,不准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
高邮的日伪军接到命令后,不但不缴械,反而把扬州的日军也调过来增援。原本可以和平解决的受降,变成了一场必须要打的仗。
新四军试图劝降,派去的代表带着明确的信息,日本天皇已经宣布投降,放下武器就能活命。
岩崎学的回应是割下使者的头颅,从城墙上扔下来。
这种做法连基本的战争规矩都不讲,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几千年的规矩。可日军就是要用这种方式表明态度,他们不会投降。
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盯着高邮的地图看了很久。
他看到的不只是一座城,而是整个华中战场的棋眼。如果高邮不打下来,国民党军队就能沿运河北上,把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几块解放区分割开来。到那时候,华中的局面就被动了。
粟裕给新四军军部发了第一封电报,建议集中兵力打高邮。
军部同意了,华中野战军开始调兵,准备作战物资,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可就在这时候,上级突然来电:华中主力北调,去津浦路搞破击战。
部队刚集结完,又要拉走,粟裕心里清楚,津浦路的破击战重要,可高邮这个钉子不拔掉,后患无穷。
他发了第二封电报,这次写得更详细:日伪军拒不投降,我军攻城师出有名;高邮位置关键,必须拿下。
军部再次同意,可没过几天,第六、第八、第九纵队又接到命令,要去淮海地区待命配合山东野战军作战。
弓已上弦,箭却射不出去。
粟裕坐不住了,12月15日,他起草了第三封电报,足足写了上千字,这封电报分析得极其透彻:
高邮守敌虽有6000人,可战斗力参差不齐,日军1000多人是主力,伪军大多没有死战的决心。城防虽然坚固,可我军有办法破。
更关键的是战略态势。国民党的第25军正在往北推进,如果让他们和高邮日伪军会合,整个苏中解放区就要面临南北夹击。现在打,是解除威胁;不打,就是放虎归山。
还有经济账。苏中地区是华中解放区的主要财源,粮食、物资都要靠这里供给,高邮一旦失守,整个经济体系都会受影响。
军部看完电报,终于下定决心,只留第六纵队在淮海,第七、第八纵队投入高邮战役。
这三封电报,体现的不只是粟裕的军事眼光,更是他敢于坚持己见的担当。
在那个年代,下级给上级提建议,一次两次可以,连续三次就有点"犯上"的意思了,可粟裕顶住了压力,因为他知道这仗必须打。
12月19日晚上7点,粟裕下达了攻击命令。
15个团的兵力,在南北40公里、东西20公里的战场上同时开打。第七纵队打邵伯镇,第八纵队清扫高邮外围据点,地方武装配合作战。
粟裕的打法很讲究,他没有一上来就猛攻高邮城,而是先拿下邵伯。
邵伯在高邮以南30公里,是日伪军的南大门,这地方驻扎着200多日军、1400多伪军。粟裕亲自坐镇前线指挥,从北、东、西三面发起攻击,把日军压缩在镇北据点里。
日军想往南突围,结果扎进了预伏圈,一场激战下来,邵伯战斗歼灭日军150多人,伪军1850多人。
拿下邵伯,高邮的退路就断了,接下来是清扫外围据点。扬泰线上的16个日伪据点,一个接一个被拔掉。到12月20日中午,高邮城外只剩东门的净土寺塔还在日军手里。
高邮城彻底被包围了。
可粟裕没有急着总攻,他带着第八纵队司令员陶勇到城外东北角的村子,实地勘察地形。
城墙又高又厚,东门外地势平坦,是日军防守的重点,如果从东门强攻,伤亡会很大。粟裕看了一圈,定下了"声东击西"的战法:东门佯攻,吸引日军主力;西北角和南门才是真正的突破口。
攻城需要准备,粟裕命令部队利用夜晚挖交通壕,一点点接近城墙。同时用草袋、麻袋装土,在距离城墙几十米的地方堆成半月形堡垒,堆得和城墙一样高,甚至更高。
机枪架在堡垒上,火力直接压制城墙上的日军。
高邮的老百姓也拼了,1.5万民工、500艘民船,运送150万斤粮草。
有人把家里的八仙桌贡献出来,用浸湿的被子裹上,做成简易的"土坦克"挡子弹。还有人打通自家房屋的墙壁,让新四军战士在房子里穿梭运动。
攻城的同时,粟裕还打起了心理战。
城里很多日军其实不知道天皇已经投降。粟裕派会日语的同志,用大喇叭反复播放天皇的投降诏书。还散发传单,上面写着你们的战友早就回国了,老婆孩子热炕头,你们还在这里送死干什么?
到了晚上,我军用缴获的日军收音机,大声播放日本民谣《思乡曲》。
这招管用,城墙上经常能听到日军士兵的哭声。有人偷偷逃出来投降,说城里的士气已经崩了,大家都知道战争结束了,可岩崎学死命压着不让投降。
12月25日傍晚,粟裕决定总攻。
天空飘着细雨,能见度很低,晚上6点,三颗绿色信号弹划破夜空,炮兵首先轰击东门内的日军指挥部。
半小时后,第八纵队68团架起云梯,强攻南门。城墙上的日军拼命抵抗,手榴弹一颗接一颗扔下来。云梯被炸倒了,战士们爬起来继续往上冲。
北门的进攻部队被日军火力压制住了。这时候,埋伏在西北角的64团突然杀出,在火力掩护下一举攻入城内。日军没想到西北角会有部队,阵脚大乱。
这一招奇袭成了整场战斗的转折点。西北角的突破吸引了东门日军的注意,他们赶去增援,结果东门反而空虚了。我军趁机攻下东门,从三个方向杀进城内。
城里展开了白刃战,日军退守到净土寺塔,这是座7层高的古塔,易守难攻。粟裕调来火炮,对着塔身猛轰,塔里的日军支撑不住了,举起白旗投降。
26日凌晨4点,"洪部"——日军司令部大楼上,也竖起了白旗。
受降仪式定在26日凌晨举行。
地点就在"洪部",这是日军侵占高邮后把公园里的一座礼堂改造成的司令部。老百姓听日军天天说"洪部、洪部",其实这个词在日语里就是"本部"的意思。
粟裕做了个特别的安排:由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担任受降主官,他自己不露面。
岩崎学是大佐,相当于团长级别,粟裕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军级干部。如果粟裕出面受降,反而抬举了对方。
受降仪式开始,岩崎学缓缓解下指挥刀,放在桌上。他向韩念龙行军礼,然后双手捧着日军花名册、军械军需登记册,毕恭毕敬地呈交上去。
韩念龙宣布三条命令:一,投降的日军官兵各回原处待命,活动限于院内;二,战死的日军可按日本习俗火化,骨灰带回本土;三,受伤的日军由我方和日方医务人员共同救治。
整个过程中,粟裕就站在人群里。
他穿着普通军装,个子不高,挤在我方人员中间看完了全程。没人注意到这个穿着士兵服的人,就是指挥这场战役的总司令。
受降仪式结束,粟裕不声不响地离开,回到野战军司令部。
三天后,粟裕召见日本战俘。岩崎学这才知道,那天站在人群里的普通士兵,就是大名鼎鼎的粟裕将军。
他当场愣住了,连声说不胜荣幸,不胜荣幸!
岩崎学肃立在粟裕面前,双手高举一柄紫光闪闪的指挥刀,这是他家祖传的"紫云刀",世代相传的宝物。他深深鞠躬说谨将这柄远祖相传的紫云刀,敬献给久已仰慕的中国将军。
粟裕在抗战期间指挥过车桥战役、攻克过多个日伪据点,在华中的日军里早就是"名将"。岩崎学心服口服,把最珍贵的东西献了出来。
高邮战役,歼灭日军1100余人,其中俘虏892人;歼灭伪军5000余人,其中俘虏3943人。缴获火炮80多门,枪6000多支。
这是抗战以来我军俘虏日军最多的一次战役,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役。
战役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沿运河北上的企图。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几块解放区连成一片,形成了完整的华中解放区。
沦陷6年的高邮城,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
这场战役之所以重要,不只是歼灭了多少敌人,而是它证明了该打的仗,必须打。粟裕三次请战,顶住压力坚持己见,最终换来了华中战场的主动权。
有时候,坚持比妥协更需要勇气。
参考资料:
1. 人民网-党史频道《高邮战役: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役》(2021年3月22日)
2. 新华报业网《日本投降4个月后,粟裕为何对日军发起高邮战役》(2022年8月15日)
3. 中国江苏网《高邮战役: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役》(2021年4月18日)
来源:健康陪伴丁医生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