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甲流来袭或无发烧!医生提醒:出现4类症状,务必尽早就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18:24 1

摘要:最近一波新型甲流病毒悄然来袭,不少人却在“中招”后没有发烧,仅仅是轻微不适,结果被当成普通感冒对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最近一波新型甲流病毒悄然来袭,不少人却在“中招”后没有发烧,仅仅是轻微不适,结果被当成普通感冒对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很多人还停留在“发烧才是流感”的老观念中,殊不知这波甲流的“伪装术”更强,无发热感染者比例明显上升。医生提醒:如果你或家人出现4类特征性症状,哪怕没有发烧,也要高度警惕,尽早就医。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临床上反复观察到的趋势变化。甲流不只是发烧那么简单,更要警惕它的“无声蔓延”。

很多人对流感的理解,仍停留在“烧到39度、浑身疼”的老印象。可新型甲流的表现早已悄悄“变脸”。

误区一,是把甲流当感冒。虽然都可能有咳嗽、流涕,但甲流的致病性和传染性都远比普通感冒强,特别容易诱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误区二,是以为不发烧就不严重。近期甲流的临床表现中,发热不再是唯一标志,尤其在儿童、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可能仅表现为轻微乏力、咽干或轻咳,极易被忽视。

误区三,是迷信所谓“抗病毒药万能”。目前用于甲流的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需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才有效,错过时机,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误区四,是自行“硬扛”,不愿就医。尤其在家中已有感染者的情况下,许多人默认为“全家轮流中招是正常”,但其实早期识别、及时隔离治疗,能大大降低重症风险。

造成这次甲流“伪装性增强”的主要原因在于病毒的变异。

目前流行的主要是甲型H3N2亚型,其在传播性增强的同时,部分株系的致热机制减弱。这意味着,病毒在复制过程中激发免疫系统的反应减弱,从而导致发热反应不明显或完全缺失。

个体免疫状态也影响症状表现。儿童和老年人免疫系统反应较弱,即便病毒活跃,也不一定会出现高热反应

这也正是当前防控难度加大的原因之一:无热型感染者更容易被忽视,却仍具有较强传染性。

甲流“隐身”本领升级,不能只靠体温判断。医生提醒,出现以下4类症状,即使不发烧,也要尤其警惕:

第一是持续性咽干或咽痛。不是普通感冒那种轻微发痒,而是吞咽时明显刺痛,可能是病毒侵袭咽喉黏膜的表现。

第二是突发性乏力或肌肉酸痛。不是劳累后的疲惫,而是无明显诱因的倦怠感、肌肉酸胀,很多患者描述为“一觉醒来像被车撞过”。

第三是干咳不止或气促胸闷。尤其是干咳持续超过2天、并伴有呼吸不畅时,要考虑是否病毒已侵犯下呼吸道。

第四是胃肠道不适,如恶心、腹泻或腹痛。虽然不典型,但部分甲流患者表现为消化道症状起病,特别是儿童,更容易误判为肠胃炎。

这4类症状中,任意出现2种以上,即便没有发热,也应尽快前往医院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

甲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轻视它。

第一,接种疫苗仍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每年秋冬季开始前,尤其是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建议尽早接种当年度四价流感疫苗。

第二,注意个人防护。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尤其在发现身边有咳嗽或症状者时,应主动保持距离。

第三,一旦确诊,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药物需在48小时内服用,才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

第四,居家期间注意隔离。甲流传染性强,与家人共处时应佩戴口罩、分餐、定时通风,避免交叉感染。

第五,儿童高危人群要高度警惕重症表现。比如持续高热不退、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送医。

第六,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甲型流感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滥用只会增加耐药菌风险。

特别提醒,甲流康复后仍可能有持续性咳嗽、乏力等“后遗症”,此时应适度休息、营养均衡,避免过早剧烈运动。

很多人误以为“没烧就不严重”,但这波新型甲流恰恰打破了以往的判断标准。

医生提醒:症状轻不等于病情轻,轻视反而耽误治疗。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孩子的家庭,更应提高警惕。

对抗病毒最好的武器,是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

如果你或家人近期出现上述4类症状中的任意几种,即便没有发烧,也不要自行判断为小病,应尽早就诊,排除流感可能。

你是否也曾有过“感冒不发烧”的经历?是如何判断病情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提醒更多人提高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李媛媛,王慧.2023年冬春季甲型流感流行特征及临床表现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3,24(6):438-441.

胡志强,刘晓倩.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非典型临床表现与早期识别研究进展.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40(4):205-208.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叶护师科普驿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