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答案也不算复杂,全因一场国际大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也就是大家常说的 COP30,11 月 10 号到 21 号要在贝伦开。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巴西居然要迁都了,而且只当 10 天 “临时首都”!从国土正中间的巴西利亚,搬到亚马孙河口的贝伦,时间就定在本月 11 号到 21 号。
说真的,这恐怕是史上寿命最短的首都 “临时工” 了,巴西这是图啥?好好的首都放着不用,折腾这一出难道就为了撑场面?
其实答案也不算复杂,全因一场国际大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也就是大家常说的 COP30,11 月 10 号到 21 号要在贝伦开。
要是没这场会,估计不少人这辈子都未必能叫出 “贝伦” 这个名字。
COP 大会每年都有,核心就是聊气候变化那点事,去年在阿塞拜疆的巴库开的 COP29,前年则是在迪拜,可从没哪个国家像巴西这样,直接把首都临时搬过去,说这是 COP 大会有史以来的最高待遇,一点不夸张。
但你细琢磨就会发现,这背后藏的可不止 “重视” 俩字,还有好几层值得扒的问题。
先说说迁都这事儿里的 “地域算盘”。都知道首都对周边发展的带动能力有多强,当年巴西把首都从里约热内卢搬到巴西利亚,就是想开发中部的高原地区,顺便缓解里约的大城市病,比如交通堵、资源挤这些毛病。
巴西国土面积不小,足足 851 万平方公里,在全球能排到第五,版图大致能分成三大块:北边的亚马孙平原,中间的巴西高原,还有东南部的沿海地带和拉普拉塔河流域。
有意思的是,巴西的主要大城市和人口,基本都挤在东南沿海,就是巴西高原东部靠大西洋那片狭长区域里,尤其是圣保罗和里约两大都市圈,几乎攥着全国的资源和精英,北边的亚马孙平原反而像被 “遗忘” 了似的。
当年迁到巴西利亚,虽说这座新都在城市规划上有点 “冒进”,后来被贫民窟围着,成了教科书里的反面案例,但不可否认的是,中部地区的开发确实快了不少。
现在巴西利亚跟附近的戈亚尼亚凑成的都市圈,已经是巴西第三大都市圈了,这就是首都带动的力量。
可再往北到亚马孙平原,情况就不一样了,这片区域里,拿得出手的城市就俩:一个是这次当 “临时首都” 的贝伦,算是这一带的重要海港门户;另一个是马瑙斯,正好在內格罗河和亚马孙河的交汇处。
亚马孙河的流量大到超出想象,哪怕是离入海口 3700 公里的秘鲁伊基托斯,都能停海船,要知道伊基托斯可是全球最大的不通公路的城市,在这儿出门要么靠飞机,要么靠坐船,跟咱们这边靠公路、高铁出行完全不是一个模式。
要是拿长江来类比,贝伦差不多相当于上海,马瑙斯就像武汉,这么看的话,巴西要是想好好开发亚马孙,把首都临时迁到贝伦,似乎是个挺聪明的选择,既能给当地提气,也能让外界看到开发的决心。
可现实没那么简单,从经济版图上看,贝伦跟巴西传统的经济重心离得太远了。
巴西利亚到里约差不多 900 多公里,比北京到西安稍远一点,可贝伦到里约呢?足足超过 2400 公里,这距离跟北京到乌鲁木齐差不多,就算从巴西利亚往贝伦走,也得 1500 公里。
这么远的距离,想靠 10 天的临时首都就能把南北经济拉平,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只能说巴西这次的步子迈得真不小。
再说说亚马孙平原开发里的 “硬骨头”—— 那片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很多人觉得开发雨林就是砍树、种地,其实这里面的麻烦多了去了。
先不说亚马孙的酷暑和热带传染病,单从农业角度看,热带雨林的物质循环太快,土壤在强淋溶作用下根本存不住养分。
啥是强淋溶作用?简单说就是雨水老往下渗,把土壤里的营养都冲没了。
所以在这儿搞农业开发,大多是靠 “烧”,把树烧了,用草木灰里那点营养种地,等养分耗光了,再接着烧下一片,妥妥的恶性循环。
可就算这样,对亚马孙的开发也没停过,大树砍了能当木材卖,清理出来的地哪怕不好种地,也能用来放牛、开矿,这些都是能直接换钱的营生。
再加上亚马孙平原实在太大,地广人稀,监管起来特别难,不少不法分子就钻了这个空子,偷偷摸摸进去毁林开矿,跟 19 世纪美国西部那种 “没人管” 的状态有点像。
现在雨林深处,至少藏着 400 个非法采矿项目,而那些被毁掉的林地,80% 最后都变成了牧场,用来放牛。
从上世纪到现在,亚马孙雨林已经少了不少,不同统计方式算出来的数不一样,但最少也得有 20%。
就说 2020 年 8 月到 2021 年 7 月这一年里,被砍的面积就超过一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是一个鄂尔多斯市那么大。
更让人揪心的是,咱们一直叫的 “地球之肺”,可能早就不是 “肺” 了,2021 年巴西学者发过一篇论文,说现在的亚马孙雨林,已经从之前净释放氧气的碳汇,变成了碳排放方,也就是说,它产生的二氧化碳比氧气还多。
为啥会这样?原因挺多的,开发雨林的时候,大量树木被烧掉,尤其是那些开荒的人放的火,一烧就会释放出好多二氧化碳;另外全球变暖导致的干旱,也让树木死得更多,光合作用的能力也下降了,没法再像以前那样 “造氧”。
可能有人会担心,以后是不是就没氧气呼吸了?其实不用太慌,现在学界认为,海洋里的浮游植物才是全球氧气的主要来源,但雨林减少的危害,照样不容忽视。
有学者算过,亚马孙地区 35% 的降水,都来自树木的蒸腾作用 —— 就是树木把水分从根部吸上来,再从叶子上蒸发出去,形成水汽。
要是树木少到一定程度,剩下的降雨就不够支撑火灾后的森林恢复,到时候树会更少,雨水也会更少,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就跑不了了。
所以亚马孙未来会变成什么样?说法五花八门。
巴西不是不知道亚马孙的重要性,这些年政府也加大了保护力度,国际组织和各国学者也没少帮忙,这次把 “首都” 迁到亚马孙边上,也是想让全球更关注这里。
可产业结构不改变,光靠喊保护口号,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说白了,搞环境保护、搞碳中和,从来都离不开钱,全球气候变化这种大事,也不可能只靠写几篇论文就解决。
巴西的产业情况有点尴尬,虽然有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在国际市场上没啥竞争力,真正能拿出手的,还是拉美国家常见的 “老两样”—— 农牧业和矿业。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亮点,比如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总部在圣保罗郊区,在全球民航支线客机领域算是老大,占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可对于一个有 2.1 亿人口的国家来说,就这么一个 “独苗”,根本撑不起整体的产业升级,想让经济增长,还是得靠砍树、挖矿、放牛、种地这些老办法。
这次 COP30 有个重要议题,就是发展中国家能从发达国家那儿拿到多少气候应对资金。
上一届 COP29 商量好,2035 年前给 3000 亿美元,可很多国家觉得这点钱远远不够,说至少得 1.3 万亿美元才够。
另外作为主办方,巴西还在力推一个全球性的 “热带森林永久基金”,简称 TFFF,计划筹 1250 亿美元,专门用来支持全球的森林保护。
可现在的情况不太乐观,特朗普不来参会,英国已经官宣不给这个基金投钱,最后能筹到多少,谁心里都没底。
会场外的情况,更能看出钱的重要性。贝伦这座城市,19 世纪 “橡胶热” 的时候特别风光,后来慢慢衰落了。
但就算这样,它也是亚马孙的门户,比那些小城镇强不少,不过巴西城市常见的贫民窟,贝伦也没落下,就算当了 “新首都”,这 “标配” 照样存在。
不少去过贝伦的人都说,虽然这座城市就在亚马孙河大支流的入海口,水量特别足,但市区的自来水供应和生活污水处理,都是老大难问题,基本没法保证。
所以不管是会场内的资金问题,还是会场外的城市建设问题,巴西政府要头疼的事儿还有很多。10 天的临时首都,根本改变不了这里的现状。
虽然这次迁都更多是象征性的,时间也短,但巴西还是这么做了,说不定 100 年后,有人在历史卷子上出一道题,问哪些城市当过巴西的首都,要是不写贝伦,那肯定就是错的。
其实巴西也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了,1992 年里约举办联合国环境大会的时候,巴西也短暂地把首都 “迁回” 了旧都里约。
那是全球第一次首脑级的环境大会,会上还通过了著名的《里约宣言》和《21 世纪议程》,也是在那次大会上,155 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也就是现在 COP 大会的 “母公约”。
现在巴西又用这种方式,吸引大家对亚马孙和环境问题的关注。但务实点说,亚马孙雨林不可能永远只活在 “保护” 的浪漫叙事里,它背后牵扯着巴西乃至全球的经济和发展问题。
现在这个世界越来越极化,每次几万人参会的大会,能达成多少共识,达成的共识又能落实多少,真的不好说。
但只要能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些问题,就算没白开这场会,没白折腾这 10 天的临时首都。
来源:月尘染星河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