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不说12万,咱就说一个普通家庭,上有老下有小,想攒下30万现金,为啥感觉比登天还难?
最近看到一个数据,说当前咱老百姓的人均存款是11万左右。
这数字你信吗?反正我不太信。
你拿这数字去问问身边人,十个有九个得说自己被平均了。
咱不说12万,咱就说一个普通家庭,上有老下有小,想攒下30万现金,为啥感觉比登天还难?
这事儿,我前阵子刚跟一个老同学聊过。
他两口子,在个二线城市,俩人月入加起来一万五,按理说不算低了。
可他给我算了一笔账,听得我一愣一愣的。
房贷,每月雷打不动5000。
孩子,幼儿园一个月3000,这还不算各种兴趣班,什么乐高、画画、英语,哪个不是钱?
他说他都不敢看老婆的购物车,里面全是早教、启蒙。
再加上车贷、油钱、人情往来、孝敬父母……
他苦笑一声:哥们儿,我现在是月光都算客气了,我是月负。别说30万,我能保证银行卡里时刻有3万块,都得烧高香。
我问他,你这收入,放十年前,妥妥的中产啊。
他叹气:什么中产,我现在就是个中惨。
为啥?
我们这一代人,是不是特别废?特别不会过日子?
还真不是。
我跟你说,这事儿,你得往深了看。
普通家庭攒不下钱,不是因为你懒,也不是因为你笨,更不是因为你消费主义上头。
而是因为,你正好处在一个结构性的漏斗里。
你所有的努力,你赚的每一分钱,都在被这个漏斗,无声无息地抽走。
第一个抽走你钱的,也是最大的那个口子,叫资产泡沫。
说白了,就是房子。
过去二十年,是啥在涨?不是你的工资,是房价。
房价这东西,它不是一个消费品,它是一个金融品。
它绑定的东西太多了,户口、教育、医疗、甚至是你丈母娘的点头。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诡异的现象:你的工资,是劳动回报;但你买的房子,是资产价格。
你是在用劳动回报,去硬刚一个金融游戏。
你想想,一个普通人,一辈子能挣多少钱?
你辛辛苦苦上班,996、007,一个月挣一万,一年12万。
你想攒30万,不吃不喝,你也得两年半。
可房价呢?
前些年,一线城市,甚至一些强二线,它可能一个跳涨,一个小阳春,你那30万就没了。
你攒钱的速度,根本跑不赢房价上涨的速度。
那怎么办?
六个钱包上。
两边父母一辈子的积蓄,掏空,给你凑个首付。
看起来,你上车了,你有资产了。
但你别忘了,你签的是30年的卖身契。
每个月,你的工资一到账,银行第一个就把房贷划走了。
这笔钱,是刚性的,你不敢不还。
这一下,就等于把你未来30年的储蓄能力,提前预支,并且固化到了钢筋水泥里。
你手里剩下的,是啥?
是可支配收入吗?
不是,那是可怜支配收入。
你成了房奴,你所有的现金流,都被牢牢锁死了。
你还谈什么存款30万?
你的存款,在你买房的那一刻,就已经变成了负债的抵押物。
好,你说,我不买房,我租房。
行,你躲过了房贷这个明枪。
那你躲得过教育这个暗箭吗?
我有个朋友,铁了心不买房,说要活在当下。
前两年孩子没上学,确实潇洒,每年出国玩两次。
去年,孩子上幼儿园了。
他傻眼了。
公立的,排不上队,要条子,要关系。
私立的,稍微好一点的,双语的,一个月五千起步。
这还只是门票。
进去了,别的孩子都在学钢琴,你家孩子学不学?
别的孩子都在上思维逻辑,你家孩子上不上?
你一咬牙,上!
然后就是下一个鄙视链。
你学钢琴,人家学马术。
你上思维逻辑,人家上国际夏令营。
你发现没?
这事儿,是个无底洞。
它不是一个消费,它是一个军备竞赛。
教育的本质,是筛选。
但现在,它被异化成了一种焦虑生意。
所有的机构,所有的广告,都在跟你说:你千万不能让你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你明明知道这是智商税,但你不敢不交。
万一呢?
万一我省了这笔钱,孩子将来真落后了呢?
你赌不起。
于是,你赚的钱,从房贷这个口子,流向了教育那个口子。
你依然没有存款。
你不是没挣钱,你是把钱投资给孩子的未来了。
可这个投资,回报率是多少?
天知道。
房贷和教育,是两个最大的漏斗。
但还有一个终极漏斗,它不常开,可一旦打开,就能瞬间清空你。
这个漏斗,叫医疗。
我爸前年生病,就一个小手术,微创,住了一周院。
你猜花了多少钱?
五万。
这还是医保报销完之后,自费的部分。
我当时就一个感觉:庆幸。
庆幸的是,我还能拿出这五万。
可如果,是大病呢?
ICU一天一万起步,进口药一支好几万,还不进医保。
你那30万存款,在重症监护室的门口,能撑几天?
一个普通家庭,和一个赤贫家庭,中间的距离,可能就是一场大病。
所以,你为什么不敢花钱?
你为什么拼命想攒钱?
你不是想发财,你只是想在家人倒下的时候,有底气说一句:没事,咱治。
你那300万,不是存款,是救命钱。
这笔钱,你时时刻刻都觉得不够,你怎么可能存到呢?
因为它在你心里,永远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黑洞。
我们再往深挖一层。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挣钱的方式,也变了?
过去,我们父辈,在工厂,在单位,虽然拿的钱少,但是稳定。
那是一个存量的时代,大家比的是谁省。
现在呢?
现在是流量的时代。
你看看那些风口。
O2O,共享经济,P2P,直播带货,社区团购……
风口一个接一个,但你抓住了吗?
大部分人,没抓住。
大部分人,还是在出卖劳动力。
你送外卖,你开网约车,你做客服,你写代码……
你是在用时间换钱。
这种线性的挣钱方式,是有天花板的。
你一天只有24小时。
你996,已经到极限了。
可支出呢?
你的支出,是指数级增长的。
房租在涨,物价在涨,孩子的学费在涨。
更要命的是,通货膨胀在稀释你的购买力。
十年前的100块,和现在的100块,能买到的东西一样吗?
你拼命地跑,以为自己挣得多了。
可一回头,发现物价这个猛兽,跑得比你快得多。
你攒了10万,很高兴。
结果第二年,猪肉涨价了,房租涨价了,你发现这10万,只够当年的8万用。
这就是金融的残酷。
它在用一种你看不见的方式,偷走你的储蓄。
你不是攒不下钱,你是攒的速度,赶不上贬值的速度。
还有一件事,我们必须承认。
就是我们这代人,被困住了。
困在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夹层里。
我们接受了高等教育,我们看过了外面的世界。
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
我们想住大平层,我们想开好车,我们想让孩子上国际学校。
我们的欲望被消费主义无限放大了。
但我们的能力呢?
我们的收入呢?
跟不上。
这就造成了一种撕裂。
你月入一万,你觉得你应该过月入三万的生活。
你刷信用卡,你用花呗,你办分期。
你买轻奢包,你吃网红餐厅,你每年要去打卡一个地方。
你用这些符号,来证明自己过得还不错。
但这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你的现金流非常紧张。
你看起来光鲜亮丽,但你的抗风险能力是零。
一旦你失业,一旦你生病,一旦有任何黑天鹅,你的体面会瞬间崩塌。
你不是没有30万。
你是不敢有30万。
因为你一旦停止这种高配的生活,你就会跌落。
你害怕跌落。
你用消费,来麻痹自己对存款的焦虑。
所以,你看明白了吗?
一个普通家庭,想攒30万。
你要对抗的,是房价这个金融巨兽。
你要对抗的,是教育这个焦虑黑洞。
你要对抗的,是医疗这个终极吞噬者。
你还要对抗通货膨胀对你购买力的稀释。
你还要对抗消费主义对你欲望的撩拨。
你更要对抗自己线性增长的收入和指数级增长的支出之间的矛盾。
你,一个普通人,你拿什么去对抗一个时代?
这根本不是一个个人努力的问题。
这是一个结构性困局。
所以,如果你现在卡里没有30万,千万别焦虑,更别自责。
你不是不努力,你只是在hard模式下玩地狱难度的游戏。
认清这个现实,不是为了躺平。
而是为了清醒。
清醒地知道,钱该花在哪,哪些坑必须绕过,哪些风险必须对冲。
保护好现金流,保住健康,别瞎投资。
这年头,能守住自己,不掉下去,你就已经赢过了90%的人。
来源:财富情报局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