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教育资源“动”起来 内生动力“活”起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23:48 1

摘要: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4日讯清晨的峄山镇教育园区,崭新的教学楼里传出琅琅书声,清脆又响亮。一年前,这里的学生还在附近的几所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就读,办学条件相对比较简陋,如今,他们走进了拥有标准操场、专业实验室和专用琴房的“大学校”,眼睛里满是藏不住的光亮。“体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4日讯 清晨的峄山镇教育园区,崭新的教学楼里传出琅琅书声,清脆又响亮。一年前,这里的学生还在附近的几所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就读,办学条件相对比较简陋,如今,他们走进了拥有标准操场、专业实验室和专用琴房的“大学校”,眼睛里满是藏不住的光亮。“体育课有足球老师带我们练球,音乐教室的钢琴声一响,全班都跟着开心。”一名学生笑着分享,话语里满是对新校园的喜爱。

这束照亮农村孩子心田的光亮,源于邹城市一场名为“强镇筑基”的教育变革。面对乡村学校“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的困境,邹城毅然选择了农村教育资源结构性“优化重组”,用系统性改革为乡村教育破局。2024年,邹城市在鲁西片区率先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

一校一策:让乡村学校“强”起来

峄山镇教育园区的建成投用,不仅是学校的整合,更是办学模式的全新升级。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今已成了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典范之作”,标准化的运动场、设施齐全的功能教室,让人难以想象这是一所农村学校。“我们的体育课有专业的足球老师带队,同学们在绿茵场上奔跑、传球,感觉就像在参加真正的足球联赛一样!”一名六年级学生兴奋地分享着他的课堂体验。2024年,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特色校园足球,正成为这所农村学校一张闪亮的名片。

“刚开始听说农村小规模学校要优化整合,不少家长还有顾虑。”曾在村小任教多年的李治坦老师坦言,“但看到孩子们现在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大家都理解了这场变革的意义。”不远处的太平镇,同样的希望正在加紧浇筑。在塔吊林立的工地上,新教育园区已初具雏形。这意味着,再过不久更多农村孩子将告别老校舍,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城区学校比肩的现代化教育。面对乡村教育发展瓶颈,邹城大刀阔斧地进行结构性改革。根据各镇实际情况,按照“一镇一策”原则,对全市45所“小、散、弱”乡村学校逐一规划、优化整合。“十四五”以来,邹城相继规划建设了峄山、太平、城前等8处教育园区,打造学段齐全、规模适度的精品学校,推行“九年一贯”“十二年制办学”,“园区化”办学经验被人民网、光明日报、山东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师资流动:让教学活力“涌”起来

硬件提升的同时,软件的“活水”也在城乡间畅流。在香城镇中心小学的课堂上,来自邹城市崇义小学的数学教师李本鹏正带着孩子们做趣味数学实验。他的到来,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还手把手指导学校的两位年轻教师,帮他们在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邹城乡村学校已成常态。通过建立城乡教师“一盘棋”机制,邹城每年推动800余名教师参与交流轮岗。城乡教师双向流动,特别是城区一些名优教师走进农村学校,让城区骨干教师“向下沉”,把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带到乡村学校;让农村教师“向上学”,在交流中提升专业能力。这一举措,既破解了长期困扰农村学校的“结构性缺编”“学科短板”的难题,更让优质教学资源在城乡间顺畅流动。“我们就像是教育的‘种子’,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一位参与轮岗的教师这样形容自己的经历。

云端教研:让优质资源“连”起来

在中心店街道小学的录播教室里,一场特殊的教研活动正在进行。主讲教师通过大屏幕与30公里外的三所农村学校的孩子们同上着一堂语文课。屏幕里,孩子们正津津有味地感受着这种新型的授课方式,争先恐后地举手想与老师互动。“现在就算在最偏远的学校,孩子们也能享受到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邹城市教体局党组成员张永舸介绍道。

这种“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模式,让30所城乡学校结成了“发展共同体”。30条无形的纽带,把城区优质校与乡村学校紧紧连在一起:连片教研定期开展,优秀教师送教下乡,示范观摩课在线共享……空间的壁垒被彻底打破,优质教育资源像阳光雨露般,洒向每一个乡村校园的角落。在这场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邹城市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以数字技术全面赋能“学、教、管、研”。通过完成“三个课堂”与教育网IPv6升级,部署“智慧教学全连接平台”,并与多所高校合作,建立起多层次智慧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科研+教学+实践”全过程育人模式,逐步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品牌。

从硬件改善到师资流动,从独立办学到协同发展,邹城用“动”起来的教育资源,激活了乡村教育的“一池春水”。这场乡村学校的“焕新之路”,背后是邹城市对教育公平的坚守、对教学质量的追求,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教育领域的生动实践,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正是邹城教育改革最温暖的初心。

闪电新闻记者 贾鑫 报道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