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斯的罪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4 18:40 1

摘要:今年北美电影市场表现最好的一部针对成年观众的院线片名叫《罪人》(Sinners),虽然宣传手册上称它是吸血鬼恐怖片,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一部讲述布鲁斯(blues,又译为蓝调)发展史的寓言式电影。编导瑞恩·库格勒(Ryan Coogler)试图通过这个故事告诉

电影《罪人》海报

今年北美电影市场表现最好的一部针对成年观众的院线片名叫《罪人》(Sinners),虽然宣传手册上称它是吸血鬼恐怖片,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一部讲述布鲁斯(blues,又译为蓝调)发展史的寓言式电影。编导瑞恩·库格勒(Ryan Coogler)试图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观众,摇滚乐就是从布鲁斯演化而来的,而这个演化过程充斥着对黑人音乐家的剥削和压迫。

编导瑞恩·库格勒,摄于2025年

这个故事发生在1932年,一对分别叫作史莫克(Smoke)和史塔克(Stack)的黑人双胞胎兄弟从芝加哥回到位于密西西比三角洲的家,买下了当地一座废弃的锯木厂,将其改造成一间小酒吧。没想到酒吧开业的当天就遭到了一群吸血鬼的攻击,双方经过一番激烈斗争之后两败俱伤,最后只有双胞胎兄弟的堂弟萨米(Sammie)活了下来。这个萨米是一位乡村牧师的儿子,他不顾父亲的反对,爱上了代表世俗文化的布鲁斯。双胞胎兄弟专门送了一把吉他给萨米,希望他能成为这间酒吧的金字招牌,而当萨米听说这把琴原本属于查理·帕顿(Charley Patton)时激动坏了,立刻用这把琴伴奏,演唱了一首原汁原味的三角洲布鲁斯《旅行》(Travelin’)。

查理·帕顿,约1929年。

帕顿是20世纪30年代初三角洲布鲁斯的代表人物

桑·豪斯,摄于1967年。

豪斯是帕顿的挚友,两人经常同台演出

三角洲布鲁斯(Delta Blues)是早期布鲁斯的一个流派,起源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带。而这位帕顿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开创了一系列被后人视为经典的三角洲布鲁斯范式,包括标志性的滑棒吉他(slide guitar)和口琴的伴奏组合,以及洪亮而又粗粝的唱腔。他留下的一批录音后来被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收藏,成为美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提携过的后辈当中出过很多布鲁斯名家,他也因此而被誉为“三角洲布鲁斯之父”。

帕顿有一位名叫桑·豪斯(Son House)的挚友,两人经常同台演出,还一起录过音。这位豪斯原本是一名乡村牧师,不喜欢“低俗”的布鲁斯音乐,直到25岁那年他才终于意识到布鲁斯的价值,于是他自学了滑棒吉他,并开始在教堂里利用布鲁斯来布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位豪斯就是电影中萨米父亲的原型。

罗伯特·约翰逊。萨米这个角色的一部分灵感就来自约翰逊,而电影中克拉克斯代尔的小镇曾经就是约翰逊的家(视觉中国 供图)

和帕顿一样,豪斯也提携过很多后辈,其中就包括一位名叫罗伯特·约翰逊(Robert Johnson)的年轻人。约翰逊小时候只会吹口琴,吉他弹得一塌糊涂,遇到豪斯之后他开始苦练吉他,并在很短的时间里成长为一名吉他高手。豪斯被约翰逊的吉他神技所折服,戏称这是约翰逊以自己的灵魂为代价,从魔鬼那里换来的,从此这个说法就流行了开来,约翰逊也借助这个传说而成为三角洲一带远近闻名的吉他大神。萨米这个角色的一部分灵感就来自约翰逊,而电影中的那个名为克拉克斯代尔(Clarksdale)的小镇曾经就是约翰逊的家。

电影里有一场戏发生在火车站,一群布鲁斯乐手当街为旅客表演,顺便赚点酒钱。约翰逊当年就是这样一位走街串巷的流浪艺人,电影中那首《旅行》可以说就是写给约翰逊的。可惜约翰逊在27岁那年因病去世,坊间传说他是被一名嫉妒的丈夫下毒害死的。因为死得早,约翰逊只留下了29首歌的录音。这些歌在十多年后被人重新整理发表,影响了包括鲍勃·迪伦(Bob Dylan)和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在内的一大批摇滚明星。

约翰逊的英年早逝让“出卖灵魂”的说法变得更加流行,电影中的萨米也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魔力的人,这个重要设定和布鲁斯的起源有着很大的关系。根据音乐史学家们的考证,布鲁斯源于西非的说书人(griot)传统。这些人常年游走于各个部落,把历史事件和当代故事写成歌曲唱给大家听,因此他们被认为具有通灵的能力,可以随意地游走于古往今来的历史长河之中。

布鲁斯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非洲的巫师,他们善于通过打击乐来营造一种迷幻的氛围,帮助族人们和逝去的祖先交流。来自非洲的黑奴们把打击乐传统带到了北美,通过鼓点来传递消息。白人奴隶主听不懂非洲鼓点,把打击乐视为魔鬼的语言,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布鲁斯的神秘感。

电影《罪人》剧照

电影中的萨米就是这样一位具有魔力的人,他演唱的布鲁斯仿佛是一台时光穿梭机,既能召来死去先人的灵魂,又能带领听众提前感知未来世界。这部电影最燃的一个片段就是萨米率领一众黑人乐手在酒吧里表演布鲁斯,观众里却突然出现了非洲巫师和西非说书人、黑人疯克吉他手、电子舞曲DJ、说唱歌手、霹雳小子和一群跳着现代舞的黑人舞者,甚至还出现了京剧扮相的孙悟空和花旦(因为电影里负责为酒吧提供后勤服务的是一对华裔夫妇)!编导库格勒通过这组镜头告诉观众,布鲁斯不但是所有被压迫民族的共同心声,而且还是美国流行音乐的灵魂。

从广义上讲,这个说法当然没错,美国流行音乐的大部分类型都有布鲁斯的影子。但是,库格勒并没有因此而贬低白人的贡献,比如影片中的那群吸血鬼来自爱尔兰,这个选择是极富深意的。爱尔兰自古以来就是欧洲的边疆,爱尔兰人也一直被认为是白肤色的黑奴。因此,当19世纪中期爱尔兰遭遇大饥荒时,逃到美国的爱尔兰难民也被美国人视为下等人,遭到了和黑奴类似的歧视。这些爱尔兰移民把来自英伦三岛的民间音乐传统带到了美国南方,并从黑人布鲁斯那里借鉴了一些音乐元素,发明了“乡村和西部”(country and western)这种全新的音乐形式。

电影《罪人》剧照

电影中的那三位白人吸血鬼表演了三首具有明显爱尔兰风格的乡村歌曲,比重甚至和电影中的布鲁斯歌曲差不多。三人演奏的乐器分别为吉他、班卓琴和小提琴,这就是“乡村和西部”音乐里最常用的三样乐器。其中第二首《姑娘你可愿意与我同行》(Will Ye Go,Lassie Go)改编自一首古老的苏格兰民歌,其委婉细腻的风格是布鲁斯所没有的。而第三首歌的名字干脆就叫作《通往都柏林的艰辛路》(Rocky Road to Dublin),编导库格勒想要表达的意思昭然若揭。

电影中的那群吸血鬼一直试图闯进布鲁斯酒吧,这一方面是因为传说中的吸血鬼未经主人邀请是不能进门的,另一方面则暗示布鲁斯才是美国民间音乐的核心,白人音乐家必须向黑人学习才能出人头地。熟悉美国音乐史的人都知道,摇滚乐就是黑人布鲁斯和白人“乡村与西部”音乐的融合,所以整部电影讲的其实就是摇滚乐的诞生过程。

库格勒之所以把这个过程描述得如此血腥,原因就在于他相信摇滚乐的诞生过程充斥着白人音乐家对黑人同行的剥削。换句话说,库格勒相信摇滚乐是有原罪的。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观点有大量证据作为支持,比如最早的摇滚歌星几乎都是白人,包括大家熟悉的“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杀手”杰瑞·李·刘易斯(Jerry Lee Lewis)和不幸英年早逝的巴迪·霍利(Buddy Holly)等。与这些白人歌星同时代的黑人摇滚歌手虽然水平一点也不差,但就是挣得没白人多,这些人在摇滚乐历史上的地位直到多年之后才终于被认可,其中就包括查克·贝里(Chuck Berry)和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

巴迪·盖伊,摄于2013年。扮演老年萨米

作为这部电影里唯一活下来的人,萨米没有被吸血鬼同化,而是选择继续做一名纯正的布鲁斯歌手。这部分灵感来自伟大的三角洲布鲁斯大师“浑水”马迪·沃特斯(Muddy Waters),他和约翰逊一样也是从克拉克斯代尔走出来的,这个小镇之所以被誉为三角洲布鲁斯的发源地,原因就在这里。

就像当年的很多三角洲布鲁斯歌手一样,沃特斯后来也搬到了芝加哥,开始为城市居民表演。电影中的双胞胎兄弟正是从芝加哥回来的,这个设定一方面为萨米最终的归宿做了铺垫,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俩是依靠当年著名的芝加哥黑帮首领阿尔·卡彭(Al Capone)发的不义之财。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双胞胎虽然在电影中基本上是以正面形象示人的,但其实他俩同样是剥削黑人乐手的元凶。片中多次提到黑人顾客更喜欢用商店或者农场发的代币买酒,这一点让双胞胎兄弟很不爽。眼见用代币的人越来越多,史塔克的黑白混血前女友玛丽(Mary)这才决定去把那几个口袋里有真美元的爱尔兰人叫进来,而这件事就成了吸血鬼进酒吧的契机。编导库格勒似乎想用这些细节告诉观众,金钱才是布鲁斯演变成摇滚乐的最大原因,因为摇滚乐比布鲁斯更符合白人听众的口味。

在电影的结尾,当年那位唱歌有如神助的萨米已经变成了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但他依然在小酒吧里唱着那首《旅行》。而象征着摇滚乐的史塔克和玛丽却因为变成了吸血鬼而依然年轻漂亮,唯一的缺点就是他俩再也见不到阳光了,库格勒用这个比喻暗示现在的摇滚乐早已失去了灵魂。扮演老年萨米的是三角洲布鲁斯硕果仅存的一位偶像级歌手巴迪·盖伊(Buddy Guy),当年的他完全有条件改唱更赚钱的摇滚乐,但他没有这么做,依然保留了布鲁斯的灵魂。

来源:三联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