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情神话》不觉过去有些日子了,而沪语的软糯腔调又裹挟着弄堂里的烟火气扑面而来,“侬晓得伐,菜肉馄饨的讲究,全在皮要薄、馅要匀、汤要鲜”,老汪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瞬间将观众拽进了上海老弄堂人家的日常。吴天戈执导的沪语电影《菜肉馄饨》,没有大制作的视听奇
《爱情神话》不觉过去有些日子了,而沪语的软糯腔调又裹挟着弄堂里的烟火气扑面而来,“侬晓得伐,菜肉馄饨的讲究,全在皮要薄、馅要匀、汤要鲜”,老汪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瞬间将观众拽进了上海老弄堂人家的日常。吴天戈执导的沪语电影《菜肉馄饨》,没有大制作的视听奇观,没有狗血淋漓的戏剧冲突,故事情节更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用一碗菜肉馄饨串联起亲情、爱情与邻里情,在家长里短的絮叨中,铺展开一幅鲜活的上海市井画卷,更道尽了银发群体不为人知的情感心事。这碗滚烫的馄饨,既是上海味道的具象化表达,更是藏着岁月温度与人生智慧的情感容器,让每个观影者都能从中尝到属于自己的“家的滋味”。
影片的“含沪量”从开篇便拉满,上海的城市肌理被细致地编织进每一个镜头。取景地选在长乐路、南昌路的老弄堂,墙面上斑驳的爬山虎、晾衣绳上摇晃的蓝白印花布、巷口修鞋摊的叮当声,还有人民公园相亲角里熙攘的人声与一张张写满择偶条件的纸片,构成了最地道的上海场景。这些实景拍摄的画面没有刻意美化,却带着时光沉淀的质感,正如上海人过日子的“腔调”——不张扬、不浮夸,却在细节里透着精致。老汪的家不大,却收拾得一尘不染,红木家具擦得锃亮,餐桌上的瓷碗摆得整整齐齐,就连买肉做馄饨馅,都要根据不同情境挑肉糜、夹心肉或是五花肉,这份对生活的较真,正是上海中老年市民的生动写照。
很少有人去感悟,对于上海中老年群体来说,“菜肉馄饨”其实是这个城市的标签之一,是这个群体集体的儿时记忆、青春回想。我亦如此。
沪语对白更是影片的灵魂所在。带着独特韵味的方言词汇,不是简单的语言工具,而是承载着上海人的处世哲学。老汪与儿子小汪产生误会时,没有疾言厉色的争执,只是闷头包馄饨,一句“侬自己想明白就好”的“不响”,藏着父辈的包容与边界感;相亲角的阿芳风风火火,一句“覅急呀,缘分要来总归会来”的嗲声嗲气,既化解了尴尬,又透着上海阿姨的热心肠。演员们用母语演绎时的松弛感,让这些对话格外自然真切,仿佛不是在演戏,而是在记录真实的生活片段。沪剧名家茅善玉饰演的美琴,将沪语的软糯与角色的优雅融为一体;王琳颠覆“雪姨”形象,用泼辣又俏皮的沪语塑造出鲜活的阿芳;周野芒更是把老汪的内敛与温情,藏在每一句不疾不徐的方言对白里,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沪语的韵律里,全是魔都的风气与温度。
最惊喜的是,很久没有看到潘虹老师的演出,在影片里,她饰演的妻子魂在,人在。台词并不发力,却每个词都让你觉得这就是上海女性、这就是上海妻子,这就是上海姆妈。可与老师曾经的《人到中年》、《股疯》比肩而立,神。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相亲”展开,却巧妙地将焦点从青年婚恋转向了银发群体的情感需求。退休工程师老汪为了兑现对亡妻素娟的承诺,替儿子小汪操心终身大事,每周雷打不动去人民公园相亲角“物色对象”。可谁曾想,操心别人姻缘的他,自己却在相亲角结识了老金、美琴、阿芳这群老友,沉寂多年的情感世界被悄然搅动。影片没有将老年爱情刻画得缠绵悱恻,却在细节里藏满了动人的温柔:老汪会记得美琴不吃香菜,包馄饨时特意分开馅料;陈国庆饰演的老金将上海老头子的豁达、精明,热心无缝拼接;阿芳风风火火,却总在关键时刻为朋友们仗义执言。
这些老人的情感里,没有年轻人的轰轰烈烈,却有着历经岁月沉淀的通透与诚恳——他们惦记着对亡者的承诺,牵挂着子女的生活,也渴望着灵魂的陪伴与理解。老汪对素娟的眷恋、对美琴的心动,混杂着犹豫与羞涩,恰似用肉骨、鳝骨熬制的馄饨汤底的滋味,醇厚绵长,余味无穷。
影片对代际关系的描摹,更是戳中了无数人的痛点与泪点。老汪与小汪之间有约定:每周六儿子回家吃一碗他包的菜肉馄饨。这碗馄饨,是父子间情感的纽带,更是两代人沟通的桥梁。老汪想让儿子按传统路径结婚生子,小汪却坚持“不要被定义生活”,两代人的观念碰撞没有演变成激烈的冲突,而是在一次次馄饨宴上慢慢消融。当小汪加班缺席约定,老汪默默把馄饨放进冰箱;当小汪坦诚“你哪晓得我下趟是一家头”,老汪没有反驳,只是往儿子碗里多盛了两个馄饨。这种“不说透”的默契,正是中国式亲情的常态——爱得深沉,却不善言辞,所有的牵挂与包容,都藏在烟火缭绕的日常里。
影片用蒙太奇手法,在老汪包馄饨的场景中闪回婚礼、妻子重病、葬礼等片段,让一碗馄饨不仅串联起当下的生活,更承载了几十年的家庭记忆与时代变迁,正如马尚龙所言:“菜肉馄饨里的菜与肉的比例,藏着上海人的分寸与界线,也藏着亲人之间的情感尺度。”
当然,我个人更开心的看到二位老相识在其中的串场,国际钢琴大师孔祥东饰演的邻居,生怕老汪出问题而来敲门,上海弄堂的互助之情潜移默化;评弹名家高博文饰演的医生,拍着小汪臂膀的时候,那种关切之情油然而生。二人在随手随意之间,透出了“腔调”。
《菜肉馄饨》,一部中小成本的电影,它接棒《爱情神话》市场定位于上海中老年群体,一种对菜肉馄饨的执着,一种对情感价值的坚守。
近年来,当大制作大片充斥银幕,这部影片选择深耕本土文化,聚焦被市场忽视的中老年观众,用现实主义的笔触讲述身边的故事。它不煽情、不猎奇,只是老老实实地记录生活:弄堂里的家长里短、菜场中的讨价还价、相亲角的嬉笑怒骂,这些看似平淡的场景,却因为充满真实的生活质感而格外动人。影片的色调明亮温暖,让人想起《今天我休息》《他俩和她俩》等经典上海老电影,也带着小津安二郎式的平和与温情,传递出一种天然的乐观——无论生活有多少不如意,只要有一碗热馄饨、一群知心人,便能感受到妥帖的幸福。结尾处,老汪、美琴、老金、阿芳们聚在一起包馄饨,欢声笑语中,每个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这份大团圆或许略显刻意,却恰如寒冬里的一碗热汤,让人心里暖烘烘的。
沪语电影的魅力,正在于它能让地域文化突破边界,引发普遍的情感共鸣。《菜肉馄饨》中的上海味道,不仅是弄堂、方言与美食,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情感的珍视、对分寸的拿捏。对于上海观众而言,影片里的每一个场景都似曾相识,每一句方言都亲切无比,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与少年时代,我的父母与邻里。我想,即便对于非上海观众而言,虽然可能对部分方言词汇一知半解,却能透过那碗馄饨读懂亲情的珍贵、爱情的美好与生活的本真。正如影片同时推出沪语版与普通话版的考量,真正的情感共鸣,从来不受地域限制。
当然,就我个人的观影感来说,对收尾部分小汪和美琴女儿的合体,还是觉得有些鸡肋的,生活不是闭环,我是这样想的。
走出影院,晚风里似乎还飘着馄饨的鲜香。《菜肉馄饨》就像一位久违的老友,坐在你对面,用软糯的沪语慢慢讲述生活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只有柴米油盐的温暖。它让我们明白,最动人的电影,从来不是那些悬浮于生活之上的幻梦,而是能照见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能唤醒心底最柔软记忆的作品。一碗菜肉馄饨,煮透了上海的市井烟火,也煮透了人间的温情与善意——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无论城市如何变迁,那些藏在食物里的情感、那些刻在骨子里的生活腔调,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如果你也想念家的味道,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份不疾不徐的温暖,不妨走进影院,尝尝这碗来自上海弄堂的《菜肉馄饨》,相信你会和我一样,在欢笑与热泪中,重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亲情的珍视。毕竟,人间至味是清欢,最暖人心是家常。
来源:半杯馊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