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估值5000万美元的硅谷明星企业K-Scale Labs,如今只剩下40万美元现金储备,最终宣告关停,100多台预购订单被迫退款。而这不过是行业洗牌的开始。
曾估值5000万美元的硅谷明星企业K-Scale Labs,如今只剩下40万美元现金储备,最终宣告关停,100多台预购订单被迫退款。而这不过是行业洗牌的开始。
一家曾被OpenAI看好的硅谷明星初创公司,在2025年冬天悄然离场。K-Scale Labs的倒下,成为了人形机器人赛道“量产陷阱”的典型注脚。
与此同时,国内估值223亿元的机器人独角兽达闼机器人,被曝光多处办公室人去楼空、欠薪裁员,尽管公司官方紧急声明“基本盘稳定”,却承认“业务的确遇到很大困难”。
---
01 繁荣表象:融资狂热下的行业盛宴
人形机器人赛道曾是最炙手可热的投资风口。2025年上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额飙升至140亿元,其中国内市场贡献84亿元,Pre-IPO轮融资占比跃升至30%。
资本疯狂涌入这个被包装为“下一代超级终端”的领域。
深创投、腾讯、阿里、美团等巨头纷纷下场,一家名为它石智航的初创公司,团队还很精简,技术和产品刚刚立项,就获得了1.2亿美元的天使轮融资,创下中国具身智能行业纪录。
在资本助推下,这个赛道短时间内涌现出超过800家人形机器人企业,2025年上半年新注册量同比激增180%。
一时间,机器人跑步、跳舞、后空翻的视频刷爆网络,世界机器人大会吸引27.1万人次现场参观,5200万人次观看直播。
02 残酷现实:技术瓶颈与商业困境
热闹的背后,核心技术瓶颈成了无法逾越的大山。
行业面临着关节能耗、感知误差与数据荒的“隐形天花板”。一台50kg负载的机器人,4小时能耗堪比微型电动车,动态感知误差超过5cm,而真实场景数据采集成本高达50万元/万小时。
成本问题同样严峻。行业平均40万元的BOM成本是马斯克目标的两倍,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部件70%依赖日德进口,国产替代精度不足。
更关键的是,人形机器人始终没有找到真正的刚需场景。
2024年全球已落地的人形机器人中,72%用于高校科研、15%用于商业表演,仅有13%进入工业、服务等实用场景。
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直言:“我问这几个CEO,你们商业化可能的客户在哪里?我感觉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
03 案例剖析:明星企业为何坠落
K-Scale Labs的溃败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行业的共同困境。
这家估值曾达5000万美元的初创公司,凭借开源类人机器人吸引OpenAI等巨头关注,却因全栈自研模式耗金巨大而陷入绝境。
10人团队难以扛起硬件开发与量产的压力,融资1000万至1500万美元的尝试失败,收购谈判也因仅被看中少数技术人员而告终。
在国内,达闼机器人的危机更为典型。这家估值223亿元的独角兽,已陷入欠薪、裁员、资金链断裂的困境。
公司采取“万元以上工资折半发放”等临时方案拖延支付,最终演变为全面停薪、停缴社保。
其单台机器人柔性关节成本占比超60%,量产机型GingerXR售价超20万元,难以打开C端市场。
04 资本转向:从疯狂涌入到理性撤离
敏锐的资本已经开始转向。
朱啸虎公开表示,正在退出过去几年投过的一些早期具身智能项目。在他看来,现在共识高度集中,正是退出的时候。
不过,市场上仍存在分歧。当朱啸虎撤离时,有大量投资人正抱着“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态入场。
星海图联合创始人许华哲感受到这种变化:“今年,大部分投资人都抱着fomo的心情,告诉我们‘我不想了,你也别想了,来吧’。”
但资本的热度正在从盲目追捧转向聚焦价值。一位美元基金背景的投资人指出:“所谓的大厂很难做出一些突破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往往是小团队做出成果,大厂再通过投资、收购来对创新成果进行工业化铺设。”
05 行业未来:洗牌后的出路何在
行业的泡沫破裂几乎是确定的,但泡沫之后,仍然会有东西沉淀下来。
经历过自动驾驶周期的创业者们已经变得谨慎。星海图的大部分联合创始人都有过自动驾驶周期的经验,“大家看到过一些明星公司几乎是一夜之间就过冬了。所以我们还是选择在风吹过来的时候广积粮草,但我们不会大手大脚地花钱。”
业内专家判断,也许1-2年之后,具身智能的泡沫就会消失一部分。到那时,一些企业可能会消失或被收购,人才也会被存活下来的企业吸收。
未来的出路在于找到真实的刚需场景。众擎机器人CEO赵同阳坦言,人形机器人目前的发展阶段类比人类,可能还只是一个婴儿,技术的发展依旧需要时间。
对于那些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突破口可能在于“在一个垂直场景把‘稳定性+复用率’做厚”,这样才能享受成本曲线与规模红利。
---
据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510亿美元,出货量超过200万台。
但这个万亿市场的诱惑下,幸存者只会是那些突破成本阈值、打通供应链的玩家。
“对于机器人来说,泡沫消失之后,仍然会有东西沉淀下来。”一位经历过多次技术周期的投资人表示,正如互联网泡沫后留下了亚马逊等巨头一样,机器人行业在经历洗牌后,也将迎来更加健康的发展。
来源:一抹阳光一点号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