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的传奇一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12:43 1

摘要:翻遍浩如烟海的史书,还能找出第二个能与永乐大帝相提并论的皇帝吗?答案是否定的。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通过叛变篡夺侄子皇位的人,却又以其雄才大略缔造了彪炳史册的“永乐盛世”。他五征漠北,开疆拓土,派郑和六下西洋,让中华文明的光辉远播海外。他迁都北京,修筑永乐大典

翻遍浩如烟海的史书,还能找出第二个能与永乐大帝相提并论的皇帝吗?答案是否定的。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通过叛变篡夺侄子皇位的人,却又以其雄才大略缔造了彪炳史册的“永乐盛世”。他五征漠北,开疆拓土,派郑和六下西洋,让中华文明的光辉远播海外。他迁都北京,修筑永乐大典,使得永乐时期的中国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强国。他的雄才伟略,堪称千古一帝。他就是明成祖朱棣,一个充满争议却又功勋卓著的旷世奇主。

**一、少年起就历经沙场,凤阳磨砺种下盛世种子**

明成祖朱棣,生于公元1360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的出生,伴随着父亲朱元璋与强敌陈友谅的殊死搏斗。军情紧急,朱元璋甚至来不及多看这个刚出生的儿子一眼,便匆匆回到前线指挥作战。朱棣出生后,和他的六个兄弟一样,都没有名字。直到朱元璋登基称帝的前一年,他才想起给七个儿子逐一命名,此时朱棣已经七岁了。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年号洪武。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朱棣和他的兄弟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同时还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朱元璋经常让兄弟七人像士兵那样到城外远行,十分之七的路程骑马,十分之三的路程步行。这种历练,让长期居住在深宫大院的皇子们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也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册封七个儿子为王,朱棣被封为燕王。朱元璋认为,元朝之所以灭亡,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强枝弱,皇帝在危难时刻没有得到藩王的帮助。因此,他分封儿子为王的目的是让儿子们共同拱卫朱家皇权的长久稳定。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与魏国公徐达的长女徐氏成婚。由于即将前往封地上任,朱元璋派朱棣和他的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晋王朱㭎一同前往中都凤阳。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目的是让他们永远铭记祖宗的发迹之地。此后,朱棣先后三次被派往凤阳,他在凤阳练兵习武的同时,经常到民间体察百姓的生活和疾苦。这段经历对朱棣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许正是此时,为他日后开创永乐盛世埋下了种子。

**二、沙场骁将威名远播,皇权斗争暗流涌动**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前往北平就任燕王。朱元璋规定,每位亲王就任时,可以拥有少量军队作为自己的护卫军,名义上亲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但紧急情况下,亲王可以调遣地方军队,而且没有军事行动,亲王都要带领自己的护卫军随军出征,这就造成了战场上的大将军也要受到亲王的节制。此外,朱元璋还为每位亲王遴选了一名僧人加以辅佐,辅佐朱棣的僧人法名道衍,后来朱棣给他赐名姚广孝。姚广孝颇有谋略与学识,他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辅佐朱棣顺利夺取了皇位。

姚广孝与朱棣十分投缘,他向朱棣推荐了相士袁珙。姚广孝对朱棣说:“袁珙天下相法第一,请允许我假借燕王的名义征召他前来。”袁珙见到朱棣后,满口夸赞,说道:“殿下人过旗,必登大宝,为二十年太平天子。”此后,姚广孝、袁珙二人都成了朱棣的谋士。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任命冯胜为大将军,到北平训练兵马,会同燕王朱棣出征漠北,剿灭北元太尉乃儿不花。当大军行至古北口长城时,遭遇大雪,诸位将领提出雪停后再继续行军。但朱棣认为,天降大雪,敌军必疏于防范,这是天赐良机,不但不能停止进军,还要加快行军速度。当明军抵达迤都时,正如朱棣所料,乃儿不花并未发觉。虽然胜券在握,但朱棣认为应该先礼后兵。他派部将观童前去劝降,观童与乃儿不花,是在迤都劝降的同时,明军已大败援军。乃儿不花见大势已去,想骑马逃走。观童告诉他,现在逃走,为时已晚。乃儿不花只好到燕王营帐中请降,燕王设酒款待。乃儿不花,伸手感动,带领部落归降明朝。战报传到京师,朱元璋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自此以后,朱棣名声大震。

朱元璋登基后,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引起诸王不满,开始明争暗斗。朱棣擒获乃儿不花后,晋王朱㭎因为忌惮朱棣的功劳,到太子朱标面前打小报告。他说,朱棣不听自己约束,劳师冒险,还让朱标将此事汇报给朱元璋。朱棣每次入朝,晋王和太子都会对他进行言语攻击。晋王还派人在燕王府内监视,搜集朱棣的罪证。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命朱棣再次出征北元,收捕反将阿失里等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召集群臣在东阁门商议另立太子之事。朱元璋说:“燕王英武似朕,如何?”当时皇室诸王都各自拥有重兵,尤其是燕王朱棣,手握重兵最多,觊觎皇位已久。因此文武百官对册立太子这等大事都不敢说话,但翰林学士刘三吾却挺身而出,劝谏阻止。刘三吾说:“陛下,如果燕王至秦、晋二王和帝位,那将置太子于何地?”朱元璋听后大哭。后来朱元璋为了杜绝皇子之间因争夺皇位手足相残,接受了刘三吾的建议,立皇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刘三吾因此事被贬为国子监博士,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教授。后来他的女婿赵勉因贪赃被处死,他便以避嫌为由,辞官回家。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命燕王朱棣巡抚河南、开封府,归德府等地,屯兵于怀来,为日后朱棣起兵造反南下扫清隐患。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去世。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朱棣再次率军北征,击败了贝林、铁木尔等几十人,又追至兀良哈屠城,打败哈剌哈后凯旋。洪武三十一年三月(1398年),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㭎病死。同年六月,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享年七十一岁,庙号太祖,留下遗诏,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朱棣成为诸位皇子中的最年长者,此时羽翼已经丰满,他手上不但有久经沙场的护卫军,而且权限也早已超出了《皇明祖训》的规定,开始掌管地方行政事务。

晋王死后,朱元璋曾经给朱棣一道敕语:“朕诸子独汝才智,秦、晋二王莫及。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尔其统帅诸王,相机度势,防边遏虏,以副天心,以副重托。”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已经把朱棣看作维护朱家皇权稳定的支柱,对他寄予厚望。同时他也顾虑燕王及其他诸侯王权势过大,会对新皇帝构成威胁。因此,朱元璋临死前留下遗诏:“诸王临国,无德至今,王国所在文武历史,听朝廷节制。”并在遗诏中规定,诸王须留在封国,不得到京师奔丧。

**三、靖难之役夺取皇位,血腥屠杀巩固统治**

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本打算从北平到南京奔丧,但朱允炆以《皇明祖训》遗诏为由,拒绝了他。朱允炆继位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周、代、岷、齐、湘五个藩王先后被废。朱棣则收起锋芒,表面上假装称病,暗中加紧练兵,收罗能人异士,挑选青壮年充实自己的护卫军。紧接着,朱允炆任命张昺为北平布政使,任命谢贵、张信掌管北平都指挥使司,让谢贵控制北平。另外,让宋忠、徐凯、耿瓚分别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为削夺朱棣的王号做准备。

建文元年六月(1399年),朝廷发兵逮捕燕王府的大小官员,并命令张信逮捕朱棣。但张信是朱棣的旧部,直接归降了朱棣。七月,朱棣擒杀了张昺、谢贵等人,命张玉、朱能率兵连夜夺取了北平九门,控制了北平的局势。随后,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打着“遵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的旗号,起兵出征,一场历时四年之久的内战正式爆发,史称“靖难之役”。

战争初期,因为北方众多将领都是朱棣的老部下,所以纷纷投降了他。朱棣很快攻下了居庸关、怀来、遵化等地。由于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杀开国功臣,以至于靖难之役爆发后,朝中竟无良将可派。建文元年八月(1399年),朱允炆只好启用六十五岁的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伐。朱棣大军抵达真定后,在滹沱河南北两岸分别安营扎寨,命都督徐凯驻扎在河间,潘忠驻扎在莫州,另派先锋九千人驻扎在雄县。当时正值中秋节,疏于防备,驻扎在雄县的先锋部队遭朱棣大军突袭,九千人全部被杀。潘忠率军从莫州前来增援,单过杨松桥时,遭遇伏兵偷袭,潘忠、杨松都被俘虏,二人宁死不屈,最终被杀。随后莫州失守,而此时耿炳文的部将张保向朱棣投降,并向朱棣报告了南岸部队的真实情况。朱棣放张保回去,让他宣扬雄县、莫州惨败的情景,并说北军即将到来,耿炳文赶紧转移部队,没想到遭北军突然袭击,部队溃散。退入城中的时候,将士们拥挤在城门,互相踩踏,死者不计其数。耿炳文的三十万大军只剩十万,退回城中,坚守不出,不敢出战。

建文帝听说耿炳文战败,任命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取代耿炳文。李景隆率军围困北平,但久攻不下。建文二年四月(1400年),双方又交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再次战败逃往济南。九月,朝廷改命盛庸取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军与燕军交战于山东东昌,燕军大败,主将张玉战死。建文三年二月(1401年),燕军再度挥师南下。三月,在滹沱河打败了盛庸,随后在藁城打败了吴杰。当时燕军虽然胜仗多,败仗少,但同样损失惨重。况且朝廷兵援不断,朱棣只有河北、山东 handful 的诚意,冰原远远不如朝廷。

建文三年,朱棣得知南京空虚,于是改变策略,准备直取南京。建文四年正月(1402年),朱棣挥师南下。四月,燕军连克彰德、顺德、广平、大名等地。五月攻克泗州,直取扬州。吓得建文帝派庆城郡主为使者,向燕王祈求割地求和。朱棣拒绝。六月,燕王大军渡江,攻下镇江后,直逼南京。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南京陷落。朱允炆不知所踪。六月十七日,朱棣先拜谒朱元璋的陵墓,然后在南京奉天殿即位称帝,七月一日即告天地,除建文年号,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为永乐元年。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二年的统治。

朱棣继位后的首要任务是宣传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其次是肃清反对派。继位皇帝后,他开列奸臣榜,大肆屠杀建文时期的朝臣,方孝孺及其宗族门生八百七十三人被诛杀,黄子澄、齐泰等皆被诛杀灭族。即位之初,为了巩固皇权,他不仅恢复了建文时期被废的诸王的王爵,还对他们大加封赏。在朱棣利用他们巩固皇权的同时,也意识到藩王集团对皇权的威胁。于是他一方面对藩王封赏,另一方面严密监视藩王的动向,准备削藩。他的手段比建文帝更加雷厉风行。首先,迁徙边疆要地的藩王到内地;其次削夺他们的护卫军。若有不敬犯禁的,则直接贬为庶人。齐王、谷王接连被贬。

明成祖即位后,先恢复了朱元璋时期被废的锦衣卫,又设立东厂,厂卫机构的设立,使朝廷的侦查工作日益严密。自此,天下臣民都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宦官集团被引入参政,甚至出任军队要职,开创了内臣干政的恶劣先例,影响深远。朱元璋时废除了丞相,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向皇帝汇报。朱棣则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内阁制度的雏形。虽然内阁品级不高,只有正五品,但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决策都要咨询他们的意见。

**四、迁都北京奠定国运,永乐大典传承后世**

因为北平是朱棣的发家之地,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地处北方,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处,是汉蒙贸易的中心,又是北方的政治军事要地。如果定都于此,向北,有利于抗击蒙古,控制东北地区;向南,有利于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因此,朱棣继位后,开始为迁都北平做准备。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下诏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他开始营建北京宫殿工程,主要分为内城、皇城和紫禁城。永乐十八年(1420年)宫殿落成,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带领文武百官在南郊祭祀,正式迁都北京,从此,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今天,北京紫禁城的规模就是当时奠定的,而且整个北京城布局严谨,从拱卫京师的塞上长城,到富丽堂皇的紫禁城,以及南北贯穿、左右对称的中轴线,极为壮观,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建筑史上的杰作。

**五、五征漠北扬威边疆,四夷宾服万国来朝**

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发兵南征安南,后改安南为交趾,设立交趾布政使司,辖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县。安南即为今天的越南。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派使节出使鞑靼,与之签订睦邻友好条约,彼此互不侵犯。没想到使节被杀,朱棣大怒。同年七月,朱棣任命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军十万征讨鞑靼。但丘福率领一千人马先头部队到达胪朐河时,由于轻敌冒进,再加上指挥失当,最终战死沙场。十万大军在胪朐河全军覆没,朱棣震怒,决定亲征。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率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亲征鞑靼。五月先在斡难河畔大败本雅失里军,本雅失里逃往瓦剌。之后又在兴安岭击败阿鲁台军。阿鲁台逃往瓦剌。明军大获全胜。后来,阿鲁台归降明朝,明成祖封其为和宁王。

在此之前,明成祖已封瓦剌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但随着瓦剌势力不断壮大,逐渐成为明朝西北疆域的心腹大患。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再度出塞亲征瓦剌。第二年,瓦剌马哈木等人派遣使者向明朝谢罪,恢复了对明朝的朝贡关系。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第三次北伐,打败兀良哈。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朱棣第四次北伐,亲征阿鲁台。阿鲁台被瓦剌打败,大军按兵不动,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领部落投降。朱棣风疹,封也先土干为忠勇王,赐姓名金忠。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鞑靼进犯边关,朱棣开始第五次北伐。这是明成祖最后一次亲征鞑靼。朱棣得知阿鲁台已逃往答兰纳木儿海,于是令明军全速追击,但最后因军粮短缺无功而返。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内。内臣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商议,严密封锁皇帝驾崩的消息。然后将军中的锡器收集起来,融化后铸成一棺,先将朱棣的遗体收敛,将锡棺放在辇上,每天照常饮食用膳。大军继续向京师进发,同时派人密报太子。不久,太子朱高炽即位,即为明仁宗,明成祖被安葬于北京天寿山长陵,是孝文皇帝,庙号太宗。明世宗嘉靖时期,朝廷认为其再造之功同于开创,改为明成祖。

**六、郑和下西洋传播文明,永乐盛世光耀千秋**

朱棣在位期间,非常注重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他认为,家已、人足、私民小康是天下太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军事屯田制度,保证军粮供给,派夏原吉、邹缉疏浚河道,在中原各地鼓励垦荒种田,减免赋税,鼓励流民回乡复业。对于人多地少或人少地多、人地不匹配的现象,则采取大规模移民政策。永乐二十二年间,社会生产逐渐恢复,粮食产量逐年上涨,朝廷税粮总收入超过六千九百万石,平均每年收入超过三百三十万石,达到明朝开国以来的巅峰。

为标榜文治,朱棣从永乐五年开始,耗时五年,修筑《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足足早了三百多年。他通过科举制度及编书等方式笼络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朱棣为保证北京的粮食和各项生活物资的供给,于永乐九年开始疏通会通河,到永乐十三年长达一千七百九十四千米,沟通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全线贯通。此后,明朝停止海运,改为大运河漕运,运河成为明代都城北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自永乐三年开始,朱棣先后六次派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到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和平友好交流,最远到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明朝时期,以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我国现在的南海在明朝时期称为东洋。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十五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活动。明朝当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吸引了众多海外国家争相来朝的盛况。当时与明朝发生外交关系的国家达一百多个,前来朝贡的人可分为三类:一是臣服于明朝,希望得到明朝承认的君主、首领;二是仰慕中国文化,想亲眼目睹中国风采的各国君主、贵族;三是以朝贡身份来华贸易的商人。由于来华交流及贸易的人太多,朱棣下令重新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为了方便与各国友人交流,还设置了四夷馆,专门翻译各国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四夷馆下设朝鲜、日本、安南、暹罗、占城、爪哇、渤泥、琉球等八个馆。馆内工作人员要熟悉外语,以利于接待使节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同时又设置会同馆接待外国使臣。

永乐时期,共有四个国家的国王先后亲自来访,更有渤泥国王、苏禄国王和古麻刺朗国王在死后均葬于中国境内,其陵墓至今犹存,成为中外友好的历史见证。这也从侧面表明,永乐年间的海外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古代中外元首外交的先例。

建文四年九月,朱棣派于世子朱高炽通知朝鲜王李芳远他登基之事。十一月,朝鲜王派使者请求新的印玺和诰敕。朝鲜向明朝进贡土特产品,如人参、七七果和海豹皮。作为回报,明朝皇帝赐给朝鲜丝绸、精美的衣服、药材、书籍和乐器,还授予朝鲜王及其使节荣誉称号。为了杜绝倭寇骚扰,明成祖认为防御只能减少倭患,却不能杜绝倭患,应当恢复中日邦交关系,开展两国贸易,通过贸易使日本获利,以抑制倭寇。永乐二年至八年,明朝先后六次派使节出使日本,日本使节也多次来到明朝,双边贸易日益密切。

有人认为,虽然朱棣在位时期明朝国力达到顶峰,但不可忽略的是,他五征漠北、出兵安南、迁都北京,都耗费了巨大的国力。虽然他竭力爱抚百姓、体恤农民,减免赋税,赈济灾民,但他好大喜功,为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导致农民起义时有发生。永乐十八年,山东地区因自然灾害加剧了民不聊生的局面,爆发了唐赛儿农民起义。在用人方面,明成祖对于真心归降的建文旧臣,他能够做到不计前嫌,才用之。而对于那些不肯归降的人,则大开杀戒。他任用纪纲,排除异己,忠臣如解缙、周是等忠臣,便死于纪纲之手。其前刚不断的行事风格,也让很多敢于直言的朝臣因眼眸罪主是萧依,因反对他迁都北京,被捕下狱而死。兵部尚书方宾因反对他北征,毛民迫于压力最后自杀身亡。自从朱棣任用宦官参政开始,再加上后世君主对宦官的培植与放任,明代宦官势力逐渐膨胀,导致明朝曾几度出现宦官权倾朝野干政乱政的局面。

**七、盖棺定论,千古一帝**

纵观明成祖朱棣的一生,虽然在历史上饱受争议,但他最大的功绩在于开创了永乐盛世,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他的政治智慧和远见,使得明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是一位充满争议的皇帝,也是一位功勋卓著的皇帝,更是一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皇帝。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传奇,他的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但无论如何,明成祖朱棣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来源:小胡说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