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青央企项目故事|智能“小个子”海外显神通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4 21:39 1

摘要:鲁网11月14日讯北半球虽已是冬季,但厄瓜多尔依旧烈日当空,“铛铛铛……”施工现场各种机械设备交互衔接,项目正紧锣密鼓向前推进。就在这一片繁忙的景象之下,一只“小个子”正在线路复杂且宽度仅有1米的地下管网中蜿蜒前行,而管道内实时影像,在数公里外的项目总工徐文鑫

鲁网11月14日讯 北半球虽已是冬季,但厄瓜多尔依旧烈日当空,“铛铛铛……”施工现场各种机械设备交互衔接,项目正紧锣密鼓向前推进。就在这一片繁忙的景象之下,一只“小个子”正在线路复杂且宽度仅有1米的地下管网中蜿蜒前行,而管道内实时影像,在数公里外的项目总工徐文鑫手机上清晰可见。

这样的一幕,发生在由中国港湾承建、中交一航局二公司参与施工的厄瓜多尔波索尔哈多用途码头2a阶段项目建设现场,项目团队需对现有467.5米码头进行扩建,过程中,码头地下管网迁改修复成为项目团队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Beto(徐文鑫),你们中国有句古话,叫‘解铃还须系铃人’,一期码头的消防管道缺陷问题还得找你们帮忙呀。”一天,厄瓜多尔波索尔哈港负责人Gray(格雷)找到了徐文鑫,两位曾共同在一期码头奋战的老友给了彼此大大的拥抱。“Por supuesto(当然没问题)。”徐文鑫脱口而出的西班牙语掷地有声。话虽如此,但如何精准定位消防管道缺陷隐患位置,直到此刻的徐文鑫心里仍没有谱。

一期码头就像一辆永不停歇的火车,但随着时间推移,难免有个别“零件”出现故障,虽不影响码头正常运转,但长此以往,小缺陷可能演变成大隐患,甚至影响码头消防系统的整体可靠性。作为保障码头货物存储、人员安全的“生命线”,消防管道的隐患排查容不得半点马虎,可1米宽的地下管网如同迷宫,管线交错、空间狭窄,人工排查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坍塌、缺氧等安全风险,这让徐文鑫和团队陷入了两难。

“不能让一根管道拖慢整个项目进度!”徐文鑫立刻召集技术骨干召开攻坚会,黑板上密密麻麻画满了管网分布图,西班牙语和中文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有人提议开挖探测,但很快被否决——作为年处理近百万集装箱的繁忙港口,一期码头仍在正常运营,一旦大面积开挖,势必导致部分泊位停运,经济损失难以估量。经过商议,项目团队决定先行选择液压法寻找管道缺陷,即在码头空窗期派遣专业人员及设备向管道内注水并观察上部漏水处从而锁定管道缺陷位置,随后定点开挖上部混凝土保护层修复管道。

但事与愿违,该方法仅对堵塞或破损严重的管道起效,而对于管径较细或管道交汇处的“关节”部位,即便存在裂缝,但因渗水量微弱,也难以被肉眼观测和准确定位。“既然看着不明显,那我们加大水压呢?”“不行,这种排除法无疑是大海捞针,不仅码头可供施工的空船期有限,而且水压过大反而可能将隐患放大,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加得不偿失。”项目团队经过一番争辩,但收效甚微,管道修复工作一时间陷入僵局。

深夜回到办公室,徐文鑫摆弄着桌面上孩子送的卡车摆件,望得出神,一个大胆的想法渐渐从脑海中浮现。“既然不能大面积开挖排查,而人又进不去,那有没有可以替代人进入管道的东西呢?”想到这里,徐文鑫立即在智库网站上搜索相关内容,“检测机器人”的字眼映入眼帘。“我们能不能也用这种小型检测机器人?别看它个子小,但灵活性高,还能实时传输影像!”施工例会上,看着展示视频里机器人矫健的身手,团队成员无不眼前一亮。于是,徐文鑫当即联系国内调取适配窄管道的高清检测机器人,同时组织团队连夜学习操作流程,翻译西班牙语操作手册,确保中外技术员都能熟练掌握。

一个月后,这只“小个子”机器人正式投入使用。它带着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在昏暗的管道内灵活穿梭,避开交错的管线和沉积的杂物,将管道内壁的裂缝、腐蚀点等缺陷一一记录。数公里外的办公室里,徐文鑫和格雷紧盯着屏幕,当机器人精准定位到3处隐蔽的渗漏点时,格雷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中国技术太神奇了!Beto,我就知道找你们准没错!”

隐患位置明确后,项目团队制定了“微创修复”方案,在不影响码头运营的前提下,通过精准开孔、注浆封堵等工艺,仅用几天就完成了所有缺陷修复。修复后的管道经过压力测试,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标准。

“从一期码头的建设到二期的攻坚,中国团队的专业和高效,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格雷握着徐文鑫的手感慨道。(通讯员 王广宇)

来源:鲁网青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