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式DUV光刻机之父:中国现有光刻机可制5nm工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21:14 1

摘要:讲清楚点儿,光刻这条路其实分两拨:一拨想把光的波长弄得更短,像当年有人看好157nm;另一拨不是换光源,而是改变光在介质里的传播状态,让它“看起来”更短,浸润式DUV就是后者。后来又冒出个极紫外EUV,用13.5nm的光源一次成像,理论上省事多了,但设备贵得吓

现在很多晶圆厂还能靠浸润式DUV把产品做到7纳米,甚至有人用更多曝光动作去冲5纳米、3纳米,只不过成本和良率会拉低,产能也被拖慢得很明显。

讲清楚点儿,光刻这条路其实分两拨:一拨想把光的波长弄得更短,像当年有人看好157nm;另一拨不是换光源,而是改变光在介质里的传播状态,让它“看起来”更短,浸润式DUV就是后者。后来又冒出个极紫外EUV,用13.5nm的光源一次成像,理论上省事多了,但设备贵得吓人,买不到就是买不到。

说到现在的现实,EUV在做7纳米以下确实受欢迎,理由直白:一次曝光把图形印上去,不需要一片片叠命,多次曝光那堆麻烦事少了,良率和产能都容易管。买不到EUV的厂商怎么办?就回头用浸润式,把镜头和硅片之间灌上高度纯净的水,让光在水里的“有效波长”变短。通俗一点讲,干式DUV是193nm,进了水之后等效大概降到134nm,分辨率能上去,能把原来看不清的小线条印出来。

好处明显:不用重新造一套光源、材料体系,拿现有193nm平台做点小改动,研发投入相对可控。坏处也很现实:想靠浸润把7、5、3nm做到跟EUV一样,就得靠多重曝光、多层对齐来叠加,步骤多了,时间长了,出错概率上去了,良率就掉。打个比方,做同一道刻蚀,浸润可能得做EUV好几倍的曝光次数,光刻环节时间成本和管理难度翻几番,这些都会摊到每片晶圆的成本上。

历史上这条路也不是一拍脑袋就统一了。当年尼康、佳能这些大厂本来押的是157nm路线,砸了不少资源去搞那套光学设计和材料。对他们来说,中途改线意味着把人、钱、材料链全得重置,短期内难以承受。台积电那边有个工程师林本坚,他提出不用搞全新的波长,直接把193nm和介质变化结合——在镜头和硅片间加水层,这个想法一开始有人质疑,但走得稳、成本可控。ASML当时不像尼康、佳能那样在157nm上花巨资,对新思路反而更愿意试试水,和台积电一起把浸润式推了出来,这也成了后来ASML扩张路线的一个关键节点,之后他们又投向EUV,慢慢成了不可或缺的设备供应商。

把物理说得更直白些:普通干式光刻空气当介质,光的分辨率受限于空气折射率。浸润式就是把空气换成水,水的折射率让光在通过时像“缩短”了波长,图形能被刻得更细更准。数字上看,就是把193nm的光在水里等效成约134nm,所以理论上能印得更小。

工厂里要做这招,并不只是把水倒进去那么简单。要保证注水、排水顺畅,镜头不能被腐蚀,粒子控制要到位,任何微小污染都会影响对准精度。再加上多重曝光,对位精度得非常高,设备机械稳定性、晶圆夹持的精度、光刻胶的均匀性都必须到位。多次曝光带来的时间延长、热化学处理变化、后续刻蚀配合问题,都需要工艺工程师一点点调,这个过程既费时又费人。

产业选择上也很现实。很多厂商采取混合打法:能用EUV就用EUV做最先进的节点;买不到的就靠浸润式加多重曝光推进。中国厂商过去从ASML买了不少浸润式DUV设备,这让国内在7nm节点上没有完全被卡死。往下走到5nm、3nm,理论上还是能靠大量叠层和严密管理去冲,但难度和成本成倍增加,良率压不住的话就亏本生意。

另外还要注意材料和后端工艺配合。光刻只是环节之一,光刻胶的敏感度、刻蚀配方、沉积和热处理都必须跟上,否则再精的图形也可能在后面被磨平。多重曝光会改变热处理和化学流程的要求,这些变化都得一项项做实验、调参数,没法走捷径。

产业上每家选择的背后,都是可得性、历史投入和长远战略在博弈。有人硬着头皮押157nm,有人把现有设备往深处挖,有人直接押EUV。这些选择会决定接下来几年谁更有竞争力,也会影响供应链的走向。

工程师们在洁净室里每天就是在跟这些物理极限和设备毛病较劲:调曝光剂量、对位、清洗、检测数据来回看,遇到一个小颗粒可能就要追溯一下午。浸润式能够顶上一阵、填补设备短缺带来的空档,但它带来的管理复杂度和成本压力,是真刀真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来源:完美蛋糕UWe82Y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