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惧中国?你看看日本最高面额纸币上,是谁的画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19:35 1

摘要:背面印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凤凰堂,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建筑早在1945年就被炸成了灰烬。

日本街头的自动取款机里,那张流通了四十年的一万日元纸币很特别。

正面印着的不是皇室成员,也不是宗教领袖,而是一个叫福泽谕吉的男人。

背面印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凤凰堂,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建筑早在1945年就被炸成了灰烬。

一张纸币,像一块历史的拼图,拼接着日本的过去、现在和那些说不出口的复杂心态。

福泽谕吉生于1835年,老家在大阪,是个普通武士家庭的孩子。

小时候的他,和当时日本不少孩子一样,读的是四书五经,浸淫着传统儒学文化。

本来想沿着这条老路走下去,可1853年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美国舰队带着蒸汽船闯入江户湾,也就是后来的东京湾,这就是历史上的黑船事件。

那庞大的舰队和从未见过的蒸汽动力,让整个日本朝野震动。

福泽谕吉看着眼前的一切,突然扔掉了手里的汉文课本,转身就去学荷兰语。

他心里清楚,再抱着老祖宗的东西不放,日本迟早要被世界淘汰。

十九岁那年,福泽谕吉跑到长崎港。

白天他给外国船当翻译,晚上就借着灯光抄写航海图和机械图纸。

后来他去了美国,站在旧金山的造船厂,看着轰鸣的蒸汽机,才算真正明白。

西方的强大不是靠蛮力,而是靠先进的技术和制度。

这次游历让他彻底坚定了学习西方的想法,也为后来的思想传播埋下了伏笔。

回国后,福泽谕吉开了一家私塾,专门教英文和西方知识。

他的学生里,就有后来成为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

他写的《劝学篇》里,有句话流传很广:不想当奴才就去学外语。

这话在当时的日本像野火一样蔓延,戳中了很多人想改变命运的心思。

他创办的私塾后来发展成庆应义塾大学,校训“谨言慎行,立己达人”,至今还被东京街头的年轻人念叨着。

说实话,福泽谕吉的眼光在当时确实毒辣,他看透了封闭的危害,用教育为日本打开了一扇看向西方的窗。

可他的思想里,也藏着一把双刃剑。

1885年,他匿名发表了一篇文章,也就是后来著名的《脱亚论》。

文章里说,日本得跟中国、朝鲜划清界限,不然迟早会被列强当成靶子。

那会儿清政府国力衰弱,后来甲午战争战败,朝鲜也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这篇文章正好迎合了日本想跻身西方列强的野心,慢慢就成了军国主义的理论依据。

如此看来,福泽谕吉的思想确实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可也为后来的侵略战争埋下了隐患。

他翻译的不少化学术语,至今还被日本半导体厂的工程师们使用,可他那篇《脱亚论》带来的历史争议,却一直没平息过。

这张一万日元纸币流通的四十年里,日本的命运起起落落。

GDP从世界第三冲到第二,后来又慢慢回落。

庆应大学的校园里,中国留学生的数量比韩国多出不少,可课本里关于甲午战争的章节,页数总比别的章节少。

很显然,日本在对待这段历史时,始终带着一种回避的态度。

首相每次访华,也总绕开历史问题,这种刻意的躲闪,其实正是福泽谕吉“脱亚”思想留下的后遗症。

纸币背面的凤凰堂,建于十一世纪,原本是日本贵族的居所,也是日本古建筑的瑰宝。

可1945年的空袭中,它被彻底炸毁,现在人们看到的,其实是后来重建的。

便利店的收银员撕下这张钞票时,大多不知道背后的建筑藏着这样的往事。

就像很多日本年轻人,用着中国产的手机,却在犹豫要不要学中文。

他们生活里离不开亚洲邻居的产品,可骨子里还残留着“脱亚入欧”的执念。

福泽谕吉当年主张学外语,可现在的日本年轻人,学习中文的热情始终不温不火。

本来想通过“脱亚入欧”让日本跻身强国之列,可现实是,亚洲市场早已成了日本经济不可或缺的支撑。

庆应大学作为福泽谕吉思想的传承地,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多,这本身就说明日本与中国的联系越来越深。

可历史教育的缺失,让很多日本年轻人对甲午战争这样的关键历史知之甚少。

说实话,福泽谕吉的选择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其合理性。

他想让日本摆脱落后,拥抱先进文明,这份初衷无可厚非。

可他选择“脱亚”的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对自身亚洲身份的否定,也是对历史的片面解读。

一张纸币,印着推动日本进步的思想家,也印着被战争摧毁的古建筑。

这恰恰象征着日本的困境:既想摆脱亚洲的历史羁绊,又无法割裂与亚洲的现实联系。

如今的日本,一边享受着与中国等亚洲国家经贸合作带来的红利,一边在历史问题上含糊其辞。

福泽谕吉如果活到现在,怕是也会纠结。

他当年倡导的“文明开化”,本应包括正视历史、尊重邻国,可日本现在的做法,显然偏离了这一初衷。

那张纸币上的福泽谕吉,眼神坚定,可他或许没料到,自己当年的选择,会让日本在百年后依然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

这张一万日元纸币,就像一面镜子。

照见了日本近代化的挣扎与选择,也照见了当下的矛盾与困境。

福泽谕吉的思想是日本历史的一部分,无法抹去,可历史的教训更值得铭记。

日本如果真的想走出困境,或许应该放下“脱亚”的执念,正视与亚洲邻国的历史与未来。

毕竟,纸币可以印上“脱亚”的思想家,可现实中的日本,永远无法真正脱离亚洲这片土地。

那张被炸毁又重建的凤凰堂,其实也在提醒着:历史可以重建记忆,却不能随意篡改。

来源:豆猫小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