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话一出,事情的走向就变了。别看听起来像外交辞令,背后其实是一串算账、比对、拉票和自省的链条。从最近几个月发生的事理顺一下,就能看出印度不是一时耍脾气,而是有一套自己的算盘。
2025年8月1日,印度正式告诉美国:不买F-35。
这句话一出,事情的走向就变了。别看听起来像外交辞令,背后其实是一串算账、比对、拉票和自省的链条。从最近几个月发生的事理顺一下,就能看出印度不是一时耍脾气,而是有一套自己的算盘。
先说账面上的问题。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加了25%的关税,这一下就把本来就贵的F-35价格往上推。再看美国内部的质疑不是空穴来风:五角大楼测试办公室2025年2月的报告点明了问题——总共发现845个问题点,其中6项被列为影响安全的重大缺陷。生产线上问题堆积,软件升级TR-3又拖延,交付也被耽搁,直到2025年7月18日才清出了之前积压的72架。零部件分成多达十四个版本,通用性差,维护库存一片糟。国会预算办公室在2025年6月也提出,可用率和使用成本都不划算。把这些数据摆在桌上,印度的军方会怎么想?很现实:买回来不只是花钱,还可能带来一堆后续麻烦。
再看适配性的难题。F-35的散热设计只有15千瓦,但实战环境里往往需要接近30千瓦。想象一下拉贾斯坦邦那种接近50度的酷热,或者东北部常年的潮湿,飞机的推力和系统可靠性都可能受影响。还有载弹量、航程这些硬指标,对比中方机型并没有明显占优,这让印度算账时更谨慎。价格方面,美国自用版本约8000万美元一架,出口版通常在1.1亿到2亿美元之间波动。举个参照:韩国在2023年买了25架,花了大约50.6亿美元,人均账面价超过2亿,这对印度这种体量来说,可谈的空间不大,关税又在那儿压着。
地缘局势也在悄悄变。巴基斯坦早就动起来了:2024年1月3日,巴空军参谋长扎希尔公开表示有意引进中国的J-31。到了2025年6月4日,简氏报道说中国已经开始向巴交付FC-31的出口版,首批大约四十架几个月内到位,巴方官员随后也确认了。对印度而言,这可不是小事——西北方向如果真的出现一批中型五代机,现有的苏-30MKI、阵风、米格-29这些四代机就可能吃亏了。再往北看,中国J-20的部署也在增加,印度被迫面对空中优势被蚕食的现实。
印度内部的选项其实不多。硬要买F-35,账不好算;转向俄罗斯的Su-57,是另一条路。俄方并没闲着,2025年6月16日提出了在印联合生产Su-57的方案。7月11日,印度国防秘书拉杰什·库马尔·辛格对外说,五代机采购还在和外方磋商。Su-57对印度有吸引力:俄方宣称它能以1.6马赫超巡,采用锯齿状喷嘴等设计降低雷达和红外特征,价格也比F-35低一点,还愿意把部分生产放在印度本土。考虑到俄方以前在交付上的拖延(航母、苏-30MKI都有过晚交的例子),印度心里自然有数;但在西方制裁背景下,从俄罗斯买东西能避开一些美国的政治压力。
自研是第三条路。AMCA项目从2010年就开始了,最早计划2023年首飞,但一推再推。到2025年5月27日,印度国防部批准了执行方案,目标是在2027年做出第一架原型,2035年实现列装。AMCA设定为25吨级双发,计划既有陆基版也有舰载版,海军还早在2020年提出了TEDBF舰载型,设计思路有鸭式三角翼。2025年6月18日,ADA发布了推动第五代技术的招标。官方的野心是到2035年空军能达到35到36个中队,但现在只有大约31个中队,这之间的差距短期内靠自研难以弥补。
把这些点连在一起看,就能理解印度的决策逻辑:不买F-35既是对价格、性能和适配性的现实判断,也是想把手里的牌留着自救、自主的动作。短期风险很明显——自研和与俄方合作都需要时间,无法立刻填补力量空缺。长期则另当别论,本土工业一旦走通,说话权确实会更多。与此同时,俄罗斯在这场局面里见缝插针推Su-57,巴基斯坦引进FC-31让区域空中力量对比出现微妙变化,美国的影响力在这种交易里也被削弱了一些。
在新德里、海得拉巴和俄方的谈判桌上,技术人员、军方将领和外交官都在算盘上敲打。地勤在演练新机型的维护流程,工程师盯着散热和电子战系统的适配问题,军工企业在竞标组件和参与国产化。看热闹的不只是印度邻居,整个南亚的空中格局都在被这些决定一点点改变。
来源:温泉惬意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