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音乐声在健身房回响,一杯由米其林厨师亲自开发的蛋白奶昔正从搅拌机中缓缓倒出。香草蛋白粉、热带水果番荔枝和杏仁奶混合后,顶部覆盖着藏红花泡沫与蓝藻粉,杯中色彩流动,如同一幅可饮用的“星空”。这是奢华蛋白粉品牌 Hermosa 为 Barry’s 健身房打造的
当人们以为探索米其林厨艺的第一步是坐在高级餐厅品尝完美煎制的扇贝或浇满浓郁肉汁的法式羊排时,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正在塑造当代的“精致体验”。
伴随音乐声在健身房回响,一杯由米其林厨师亲自开发的蛋白奶昔正从搅拌机中缓缓倒出。香草蛋白粉、热带水果番荔枝和杏仁奶混合后,顶部覆盖着藏红花泡沫与蓝藻粉,杯中色彩流动,如同一幅可饮用的“星空”。这是奢华蛋白粉品牌 Hermosa 为 Barry’s 健身房打造的主打产品,而其创意者 Miller Prada 认为,这杯饮品的呈现不仅是口味设计,更是一种“健康即奢侈”的宣言。
这些视觉吸睛、标榜营养的蛋白饮品已成为英国与美国城市的流行符号。伦敦市中心的 Elevate 售价8.9英镑的可可奶昔号称能提升情绪,而 Soho House 推出的彩色高蛋白冰沙则以潮流地名命名,俨然饮品界的鸡尾酒新风尚。
然而,将这一趋势推向顶峰的,是洛杉矶的奢华健康超市 Erewhon。那里一颗日本草莓能卖到20美元,一瓶“超氧水”定价26美元,但真正让其走红社交媒体的,是单杯可超过20美元的冰沙。这些外观亮丽、号称有助皮肤光泽或脑力清晰的饮品,让 Sabrina Carpenter、Olivia Rodrigo 和 Bella Hadid 等明星纷纷参与联名,使得 Erewhon 在2023年收入达到1.714亿美元,而其门店仅有11家,全都位于加州。
蛋白粉市场正处于历史最高点。全球市场规模达到248亿美元,而且增长速度惊人。Hermosa 将自家“草饲乳清蛋白”装进琥珀玻璃罐,14份售价38英镑,“高级感”成为产品包装的重要元素。然而蛋白粉并非一直如此“甜美”。在19世纪,德国科学家李比希研发的 Extract of Meat 是最早的商业蛋白补充品,由熬化的牛皮与尸体组成,质地黏稠,被鼓励每日饮用几杯。此后,这种“肉泥”演变为固体Oxo牛肉精块,成为英国家庭厨房的常备调料。
20世纪初,蛋白产品开始与男性力量文化绑定。Plasmon 蛋白粉和举重名人 Sandow 的 Health and Strength Cocoa 让蛋白从肉泥迈向巧克力口味,但真正推动现代蛋白粉产业的,是二战后的食物技术革命。脱水蛋、乳制品与速溶营养品的出现,让粉末摄取营养变得正常化。
到了1950年代,美国举重队教练 Bob Hoffman 的 Super Hi-Protein 奶昔风靡市场,1960年销售突破百万美元。他会往产品里加入大量好时巧克力改善味道,与如今的功能性配方相比显得粗糙,但却标志着现代蛋白奶昔的起点。
1970年代和80年代,蛋白粉首次大规模进入减肥行业。Atkins 饮食和全液体的 Last Chance Diet 曾让美国人以每天数杯蛋白奶昔替代正餐,其参与者甚至达到两百万之多。但因与饥饿导致的死亡案例关联,这类极端饮食最终遭调查而式微。
进入2000年代,学界发现高蛋白低碳水比低脂饮食更有助减重,使蛋白回潮,并推动全球运动营养品2007至2013年间的销量翻倍。MaxiMuscle 自2004年营收860万英镑在6年内成长至8000万英镑,并在2011年进入英国主流超市,标志蛋白粉走向大众化。
社交媒体进一步加速了蛋白粉的主流化。健身博主们的身材与推广构成强大视觉刺激,MyProtein 等品牌则通过佣金制度吸引网红代言,销量因而暴涨。事实上,不少年轻人相信提高蛋白摄入能直接带来更好身材,这种市场心理促使蛋白粉成为健身房外更普遍的消费选项。
然而普通人到底需要多少蛋白?英国营养指南建议男性每日摄入约55克,女性约45克,但专家指出这只是防止营养不良的最低标准。更适宜的摄入量接近每公斤体重1克,如果经常运动则需要更多。蛋白有助延长饱腹感,但摄入过量会挤占纤维等其他营养,因此蛋白并非越多越好。专家普遍强调“真实食物优先”,因为鸡蛋、鱼肉或其他天然蛋白质食物包含粉末难以复制的微量营养素。若将蛋白奶昔作为代餐,也应加入酸奶、坚果酱等食材提升平衡性。
在这股市场热潮下,英国超市已有约1200种食品加入蛋白宣传,包括谷物、奶酪甚至煎饼。根据法规,若标示“高蛋白”,蛋白必须提供至少20%的能量,但“蛋白提升”“富含蛋白”等说法却不受监管,可能使消费者误判健康程度。
如今的蛋白狂热已延伸至令人担忧的极端行为。社交平台上出现年轻人“干吃蛋白粉”的视频,这种不加水吞下粉末的做法可能引发窒息或感染。历史学者 Cutting-Jones 指出,这种现象说明大规模的营养焦虑正在蔓延,人们仿佛把自己视作需要精准计算宏量营养素的机器,忽略了食物本身的丰富文化与情感意义。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新经济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