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不仅有传承百年的厨艺,更有被誉为“八闽厨师摇篮”的职校,走出上万名技艺精湛的厨界匠人,为泉州美食文化注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成为支撑“世界美食之都”声名远播的隐形力量。
近日,泉州正式入选“世界美食之都”,这座浸润千年闽南烟火的城市,以味觉为桥,惊艳全球。
鲜为人知的是,毗邻泉州城区的南安市霞美镇,这座以机械装备制造为核心的工业重镇,不仅是南安工业发展的硬核支柱,更暗藏着泉州美食飘香的柔软底气。
这里不仅有传承百年的厨艺,更有被誉为“八闽厨师摇篮”的职校,走出上万名技艺精湛的厨界匠人,为泉州美食文化注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成为支撑“世界美食之都”声名远播的隐形力量。
近日,记者走进霞美镇,解锁这座“厨师摇篮”的养成密码,探寻闽南味道背后跨越世纪的传承与坚守。
薪火相传
“厨艺之村”走出800多名厨师
“霞美有这么一句俗语:‘霞美来个厨师会,泉州酒店要歇业;杏埔来个乡亲会,半城烟火要消散’。这话虽带玩笑,却道出了霞美厨师在泉州餐饮界的分量。”霞美镇副镇长洪双育告诉记者,要说霞美“半城烟火半城厨”的盛况从何而来,杏埔村的“厨界大拿”洪基俊是绕不开的关键人物。
1913年,年仅13岁的洪基俊赴厦门及南洋各大酒楼饭店学厨,逐渐练就一身精湛厨艺。“祖父18岁便在往来厦门的客轮餐厅内掌厨。当时客轮不仅覆盖国内各大港口,还远至东南亚各地,祖父既精进了正统闽南菜技艺,更融合了南洋饮食风味。”近日,在霞美镇老字号餐馆兴源饭店,洪基俊的孙儿洪端仁向记者讲述了家族厨艺的传承故事。
洪氏第三代传承人洪端仁(右)如今还坚守在掌厨第一线。
他回忆,祖父还曾在泉州华侨服务社接待归国侨胞,以家乡味搭配南洋风味慰藉侨心,1958年更被外交部接待司抽调至北京,参与西哈努克亲王访华国宴烹饪,为中外友好外交助力。
那时,常有人慕名求教,洪基俊从不藏私,遇家庭困难的学徒还免收拜师费,只盼这门手艺能薪火相传。受其影响,杏埔村的村民们自幼便从择菜洗菜、刀工火候等基础技艺学起,慢慢养成“家家有厨师、户户懂烹调”的浓厚氛围;杏埔村也逐渐声名鹊起,“厨艺之村”的招牌越擦越亮。
杏埔村党委书记洪少强介绍,杏埔村依托宗族血脉、周边村庄的口传身授,逐渐形成以亲缘、乡缘为纽带的800多名厨师集群。“每逢泉州宗族祭祖、佛生日、婚嫁庆典等重要场合,几乎都能看到霞美厨师的身影,好手艺就在这样的烟火气里一代代传了下来。”
“从祖父那一辈至今,我们家族深耕餐饮行业,他们曾供职于国外大使馆、晋江机场、泉州华侨大厦、南安第一招待所等。”洪端仁介绍,四叔洪兴南曾供职于南安农机局食堂、招待所、南安华侨大酒店,1993年更是牵头成立南安市烹饪协会并担任会长,积极搭建“传帮带”体系,全力推广闽南菜技艺,成为南安餐饮界传承与创新的关键纽带。
后来,为了传承技艺、丰富闽南菜系,洪基俊和洪兴南还联手编撰了《闽南菜菜谱》。这本菜谱既是洪家的传家之宝,更是南安厨师界的“技艺宝典”。记者看到,洪端仁小心翼翼地翻开一本泛黄的旧菜谱,页面上详细记载着各类闽南特色菜的制作工艺,收录菜品1200余道,字里行间尽显匠心。
时光流转,洪家的手艺已传至第四代。“祖父常说,做菜和做人一样,既要控制火候,更要守住本心。”即便如今预制菜盛行,61岁的洪端仁仍坚持每日亲自掌勺,清晨早起熬制卤汤,花费两个多小时制作“猪脚包”,手工制作马鲛羹等特色菜品……从小在灶台边打转的他,学会的不仅是做菜的手艺,更是对食材的敬畏和对味道的执着,用坚守诠释着闽南匠人的初心。
时光流转,洪家的手艺已传至第四代。
产教融合
“厨师摇篮”让闽味香飘世界
“醋和地瓜粉的比例要准,炸制火候是关键,这样醋肉才能外酥里嫩!”在南安红星职业中专学校烹饪实训基地,油锅滋滋作响,教师正指导学生制作闽南醋肉。
这一幕,正是该校深耕烹饪教育、培育美食人才的生动缩影。早在1989年,红星职专便敏锐嗅到霞美厨艺传承优势,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开设烹饪专业,与闽南美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如何培养舌尖上的传承者?“培育美食人才,职业教育要先行。”南安红星职专副校长、泉州市产教融合首批专家陈瑞生介绍,一直以来,红星职专通过构建文化场景、推动专业协同、落地项目化教学等做法,不断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致力于“让美食教育超越厨房,成为多维度的文化载体”。
历经36年深耕细作,红星职专已成长为福建省烹饪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多次承办省市级技能赛事,累计为行业输送上万名烹饪人才。其中,多人斩获“中华金厨奖”“福建省技术能手”等行业重磅荣誉。
2024年,泉州启动“世界美食之都”申创工作,红星职专迅速行动,用专业力量为家乡助力。
课堂上,该校专门增设“泉州卤味”“闽南肉粽”“姜母鸭”等本土美食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至少3项特色技艺;与92家餐饮企业共建实训基地,邀请行业大师进校园传艺。走出校园,师生们化身美食文化“代言人”,参与泉台姜母鸭创意大赛等,协助拍摄申创美食视频,成立“名厨研发工作室”“泉州小吃研发室”,联合企业创新菜品,助力餐饮行业升级。
“申创过程中,我们既是智囊团,也是实践者。”陈瑞生说,学校不仅深度参与申创文案论证,研发簪花果盘、刺桐花雕刻等融合本土特色的菜品,更以美食为媒推动“职教出海”,通过承办中法烹饪教育交流活动,与澳大利亚中餐联合会缔结友好学校,教师张琼瑜受邀赴法国参与“文明对话国际日”美食招待会等,让闽南味道香飘世界。
多维赋能
美食与产业文旅碰撞新火花
上万名烹饪人才从霞美走出,不仅让“厨师摇篮”的美誉远播四方,更带动了本地美食产业发展,形成“厨师输出+餐饮创业+文旅经济”的良性循环。不少霞美籍厨师开办特色餐馆、农家乐,让家乡味道成为留住乡愁、吸引游客的重要载体。
在霞美镇四黄村,老字号“多星饭店”早已是远近闻名的美食地标。每到饭点,饭店里座无虚席,空气中弥漫着炒碎肉、卤萝卜、红烧海蛎的浓郁香气。“我们从1992年开到现在,主打传统家常菜,很多外地食客专门开车来吃。”店主黄求龙一边娴熟地翻炒菜肴,一边笑着说,未来将继续坚守传统手艺,不断提升菜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让更多人知道霞美、爱上霞美味道。
为推动美食与文旅深度融合,2023年,霞美镇还依托汉侯博物馆的文化底蕴与新能源汽贸城的现代气息,打造“霞美美食夜市街”。
每当夜幕降临,石花膏、鸡排、烤生蚝等特色美食香气四溢,这里不仅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消费的热门地,更带动2000多人就业,年餐饮营收突破亿元,成为激活地方经济的新引擎。
据不完全统计,霞美全镇餐饮企业(含工商个体户)达554家。“接下来,霞美将重点推进人才培育升级,与红星职专共建‘霞美烹饪学院’,引入国际烹饪课程;同时,深挖本地美食文化内涵,打造宣传片、举办国际美食论坛;将厨技与产业化思维结合,打造霞美本土美食文化品牌,助力泉州餐饮产业向千亿规模迈进。”谈及未来发展规划,洪双育表示。
百年前,洪基俊以“一人之技”带动“全村之业”;112年后,红星职专师生带着精湛厨艺亮相法国,当刻着南音琵琶、刺桐花元素的创意菜品惊艳世界时,泉州味道已然跨越山海香飘全球……这跨越世纪的美味传奇背后,是霞美人对美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更是泉州“世界美食之都”生生不息的底气。
来源:海丝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