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苏超”,“全运会”品牌运作需要重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0 16:47 1

摘要:一个苏超为什么能这么火,但获得高规格重视的全运会却没有掀起多大波澜。相比苏超而方,全运会原本可以成为全国体育健儿的盛会,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盛事,却似乎显得有些不太接地气,不能与公众打成一片,没有很好的品牌效应,这一情况如何改变?

#来一段#

一个苏超为什么能这么火,但获得高规格重视的全运会却没有掀起多大波澜。相比苏超而方,全运会原本可以成为全国体育健儿的盛会,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盛事,却似乎显得有些不太接地气,不能与公众打成一片,没有很好的品牌效应,这一情况如何改变?

一、苏超缘何能够“现象级破圈”?

苏超为什么能火?这里面是有秘诀的,且看——

1.低门槛参赛机制激发全民共鸣

苏超允许 65% 的球员来自教师、快递员等各行各业,每队仅 3 名职业球员。这种 “去精英化” 设计打破了体育赛事的专业壁垒,让普通人成为城市英雄。例如,淮安村支书戴虎替补登场打进第 100 球、苏州高二学生寇程创下最快进球纪录等故事,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形成 “全民造星” 效应。

2.政府主导的文旅消费生态

江苏省将赛事与文旅深度绑定,推出 “苏超第二现场” 573 个,覆盖全省商圈、景区,观众凭票根可享景区门票免费、酒店折扣等福利。数据显示,“1 元门票带动 7.3 元周边消费”,前六轮赛事直接拉动 380 亿元服务营收。此外,“跟着苏超游江苏” 主题线路串联 50 多个文旅场景,盐城 “观鸟 + 观赛” 套餐预订量破 2 万单,形成 “赛事引流 — 消费转化 — 品牌沉淀” 的闭环。

3.全媒介传播与社交裂变

苏超通过抖音、小红书、B 站等平台精准推送内容,配合免费直播和 5-20 元亲民票价,实现 “全民触达”。江苏广电总台调用 8 个电视频道同步直播 6 场比赛,采用 “4K+5G+AI” 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观众可通过弹幕实时互动,甚至将评论投射到大屏。社交媒体上,“常州变吊州”“太湖三傻” 等网友二次创作内容进一步放大传播声量,形成 “官方造梗 — 民间发酵 — 媒体放大” 的传播闭环。

4.规则创新平衡竞技与体验

苏超引入 “8 球熔断” 机制防止大比分碾压,夏季高温时段允许替换 7 名球员,高考期间集体轮空等人性化设计,既保障比赛悬念,又体现人文关怀。同时,赛事启用职业裁判、VAR 技术和专业足球场,提升业余赛事的专业性,打破 “业余等于低标准” 的刻板印象。

二、全运会品牌能从苏超学习什么?

(一)重构赛事参与体系:从 “精英竞技” 到 “全民共建”

1.扩大群众赛事占比与参与门槛

全运会可借鉴苏超 “职业球员限 3 人” 的规则,在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中设置 “业余球员最低占比”,并开放个人报名通道。例如,在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中增设 “家庭组”“企业组”,通过 “我要上全运” 选拔活动覆盖更多人群。

2.构建全域联动的赛事网络

参考苏超 “13 城同频共振” 模式,全运会可设立 “省级预选赛 — 全国总决赛” 体系,将赛事下沉至地级市。例如,在举办地周边城市设置分会场,通过 “线上 + 线下” 结合的方式,让更多城市共享赛事红利。

(二)创新商业运营模式:从 “政府输血” 到 “生态造血”

1.分层开发赛事资源

转播权:采用 “免费引流 + 付费增值” 策略,央视频等平台免费直播积累用户,咪咕、懂球帝等商业平台提供付费解说和数据服务。

赞助体系:借鉴苏超 “商业合作三不原则”(不捆绑城市符号、拒绝博彩赞助、严控广告时长),建立透明化赞助机制。例如,十五运会已签约 16.5 亿元赞助,涵盖 21 个类别,周大福、巴斯夫等港资、外资企业首次入局。

衍生品开发:结合非遗文化和地方特产,推出 “全运 +” 特色产品。如广州可开发 “醒狮主题” 纪念徽章、香港可推出 “港式奶茶 + 赛事” 联名套餐。

2.激活票根经济与文旅消费

全运会可复制苏超 “门票即通行证” 的设计,观众凭票根享受交通折扣、景区优惠等权益。例如,广州推出 “全运游花城” 项目,发放 75.6 万张免费门票,联票优惠最高达 40%,带动商圈客流量增长 25%。同时,设计 “赛事 + 非遗体验” 线路,如佛山武术表演、潮州木雕工坊等,将观赛转化为深度文化体验。

(三)重塑传播策略:从 “单向输出” 到 “全民共创”

1.打造沉浸式观赛体验

技术赋能:利用 5G、VR 等技术推出 “元宇宙全运村”,观众可线上观看比赛、与运动员虚拟互动。

场景营造:在主赛场周边设置 “全运主题公园”,融入互动游戏、体育科普等内容,形成 “赛场内竞技、赛场外狂欢” 的氛围。

2.强化社交平台内容裂变

全运会可借鉴苏超 “官方 + 民间” 协同传播模式:

UGC 激励:发起 #我心中的全运# 短视频大赛,鼓励用户创作赛事相关内容,优秀作品可获得门票奖励或官方推广。

热点运营:挖掘运动员背后的故事,如全红婵的 “全运日记”、樊振东的 “食堂 vlog”,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放大运动员的 “亲民属性”。

地域文化符号:利用吉祥物 “大湾鸡” 等 IP 引发全民讨论,设计 “全运方言梗图”“城市应援手势” 等3.文化标签,增强地域认同感。

(四)优化赛事规则与体验:从 “胜负至上” 到 “体验优先”

1.引入人性化规则设计

竞技公平性:在足球、篮球等项目中设置 “分差熔断” 机制,当领先优势过大时缩短比赛时间或调整攻防规则,保障弱队参与感。

运动员关怀:高温时段延长补水时间、允许更多换人,为学生运动员提供学业保障,如设置 “高考特供赛程”。

2.强化赛后价值沉淀

场馆开放:全运会结束后,将比赛场馆改造为全民健身中心,如南京青奥体育公园已实现全年免费开放。

人才培养:建立 “全运梯队 — 职业联赛” 输送通道,如苏超为中超梯队输送 “体教结合” 人才,全运会可对接高校资源,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升学支持。

(五)深化区域协同与品牌建设:从 “短期赛事” 到 “长期 IP”

1.粤港澳联办模式的示范效应

十五运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通过 “无感通关”“跨境赛事” 等创新,推动要素流动与制度突破。未来可进一步整合港澳成熟赛事 IP(如香港网球公开赛、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形成 “大湾区赛事矩阵”,提升国际影响力。

2.品牌叙事的情感共鸣

文化内核:提炼 “团结奋进”“全民共享” 的价值主张,通过纪录片、宣传片等形式传递赛事精神。例如,江苏广电总台推出《苏超 12+》纪录片,聚焦替补队员、队医等 “第 12 人”,引发情感共鸣。

品牌标识:统一全运会视觉形象,包括会徽、吉祥物、口号等,避免因举办城市不同导致品牌认知断层。例如,“大湾鸡” 通过网友二次创作成为现象级 IP,证明了品牌弹性的重要性。

三、未来展望

全运会的转型需打破传统 “赛事思维”,将其重构为 “体育 + 文旅 + 科技 + 商业” 的超级生态。正如苏超通过 “人情味” 打破精英壁垒、以 “专业度” 筑牢运营根基,全运会应在保持竞技水准的同时,强化 “全民共建” 的参与感、“长效运营” 的商业逻辑和 “地域文化” 的情感联结。唯有如此,方能从 “四年一度的盛会” 升级为 “全民共享的生活方式”,真正实现 “全运惠民,健康中国” 的战略目标。

来源:社群经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