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跳动的背后,不是又一款“抑制复发”的口服药,而是第一次有人把“根治”两个字写进了生殖器疱疹的时间表——2024年递交FDA的IND文件,2026年人体试验开机。
92%,这是上海本导基因实验室里最新一批小鼠的HSV-2潜伏病毒清除率。
数字跳动的背后,不是又一款“抑制复发”的口服药,而是第一次有人把“根治”两个字写进了生殖器疱疹的时间表——2024年递交FDA的IND文件,2026年人体试验开机。
对全球4亿感染者来说,这相当于在漫长隧道尽头看见一束真正的光,而不是广告牌。
先把话挑明:现在还没法预约打针,任何声称“内部渠道”的微信群都是割韭菜。
真正值得跟进的,是下面三条硬信息,它们决定了你未来三五年要不要重新规划生活、备孕、甚至买保险。
一、为什么“清除率92%”值得上热搜
疱疹难搞,难在“潜伏”。
HSV-2像U盘一样把DNA插进神经细胞基因组,免疫系统和药物都找不到入口,只能等它重新开机。
本导基因的做法是“拆U盘”:CRISPR-Cas9做剪刀,VLP-mRNA当快递,精准剪掉病毒潜伏的环状DNA。
升级版递送系统把剪刀打包进病毒样颗粒,表面再挂一张“神经细胞门票”,穿透效率一口气提高40%,于是小鼠脊髓神经节里的病毒库从“基本清空”变成“几乎清零”。
注意,是“清除”不是“抑制”,后者是压音量,前者是拔电源。
二、HSV-1角膜炎I期临床是“预演”,HSV-2才是“正片”
2023年12月,BD111(针对HSV-1角膜炎)完成全部I期受试者入组,预计2024年上半年揭盲。
眼科版本相当于在免疫特区“试水”:角膜没有血管,药物代谢慢,一旦安全信号阳性,FDA对“同款技术用于生殖器”就会高抬贵手。
换句话说,角膜炎是“小考”,HSV-2是“高考”,小考卷面干净,高考才能提前交卷。
本导已经和美国伙伴开完pre-IND会,欧盟也给了“突破性疗法”身份,绿色通道全开,省掉二期摸索剂量的大把时间。
三、时间表拆给你看:哪一年你能真正打上针
2024 Q2:HSV-1 I期完整安全性数据公布,只要没出现“不可接受的神经毒性”,HSV-2的IND就能立即递表。
2024 Q4:FDA给出IND反馈,快的话28天“无问题”直接过,慢也只会要求补充猴子长毒数据,本导提前养好了猴子,窗口不会拖过明年冬天。
2025 H1:I期人体试验招募,设计是“单次给药+一年随访”,主要终点是“病毒DNA是否在外周神经节消失”,次要终点才是复发次数——只要DNA测不到,复发自然归零。
2026 H2:如果I期拿到“功能性治愈”信号,FDA允许直接跳IIb,启动多国多中心验证,同步滚动上市申请。
2027-2028:最快批次患者有望在大中华区与北美同步拿到首批商业化名额,定价大概率对标丙肝“治愈系”疗法——一次5-8万人民币,比终身抑制药划算得多。
四、你现在就能做的三件“不亏”事
1. 把抗病毒药吃规范:别让频繁发作把神经节打成“马蜂窝”,病毒库越碎,未来剪刀越难找目标。
2. 留一份“基线”血清和脑脊液样本:真到临床试验,有历史数据比对,入选概率瞬间翻倍。
3. 关注“本导基因”官网和ClinicalTrials.gov登记号,任何招募信息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这两个入口,其余全是二手中介。
五、别忘了风险:剪刀太锋利,也可能剪错线
CRISPR的脱靶是老生常谈,本导用了高保真Cas9+全基因组脱靶测序,小鼠和猴子层面没发现神经毒性,但人体免疫会不会把“病毒样颗粒”当成真病毒,引发神经炎?
答案要等I期。
公司预留了“低剂量组+激素桥接”方案,一旦发热或CSF炎症指标升高,立刻下调剂量。
换句话说,治愈希望不假,但第一批志愿者是真正的探路者,收益与风险对等。
六、写在最后的“情绪价值”
过去二十年,生殖器疱疹患者听到的最高频词是“控制”,不是“治愈”。
本导把剧本撕了重写,让“根治”第一次有了清晰日历。
哪怕你今年刚确诊,只要坚持规范治疗、保留样本、盯紧临床,三五年后走进医院,医生递给你的可能不是第七代抑制药,而是一张“一次性治愈”知情同意书。
那一刻,你会想起今天读到的92%,想起隧道尽头那束光原来真的照了进来。
来源:缤纷辰星CBi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