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酒已被列入“黑名单”,或许有你喜欢的,不妨对照自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9 09:05 1

摘要:1985年出生的小邹(化名)是某银行的客户经理。4月7日的晚上,为了陪客户应酬,他喝到趴倒在餐桌上。同事们以为他只是喝多了睡着了,就把他送回酒店房间休息。

1985年出生的小邹(化名)是某银行的客户经理。4月7日的晚上,为了陪客户应酬,他喝到趴倒在餐桌上。同事们以为他只是喝多了睡着了,就把他送回酒店房间休息。

第二天早上,大家发现小邹一直没起床,进房间一看,没想到年仅40岁的他已经永远离开了。经法医诊断,是急性酒精中毒夺走了他的生命。

而这并非个例,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截止2019年为止,全世界每年约有260万人死于饮酒。其中,20-39岁的年轻人占比最高,达到了13%。

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酒精对身体的全面“击溃”。

好友聚会、应酬social哪哪都逃不开酒,有不少人更是秉承“小酌是怡情,喝大酒才伤身”的观念,两天一“小酌”,一周一“大饮”,但这种做法其实——

酒精就像个狡猾的“潜伏者”,早已被世卫组织贴上1类致癌物的标签,一旦潜入我们的身体,便开始到处“闯祸”,从大脑到生殖器,无一幸免。

肝脏是代谢酒精的主要场所,因此它也是身上最容易出岔子的器官之一。长期喝酒或总是喝大酒,很容易出现脂肪肝或肝硬化,这些疾病继续发展,就有可能引发癌症。

据世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等综合研究,酒精至少与7种癌症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包括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胃(贲门)癌等。

而《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上的一项研究发现,2017年欧盟有近23000例新发癌症病例与轻度至中度饮酒(每天

也就是说,即使每天少量饮酒,仍然会增加患癌的可能性!

更可怕的是,有些酒不只有酒精本身的危害,还暗藏多重伤身陷阱,稍不留神就可能遭遇致命风险。

喝酒伤身,“喝错”酒更伤身,特别是以下几种!

指的是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的散装酒。

这类酒一般通过流动摊、小作坊等渠道售卖,没有任何质量保证,存在很高的安全风险。

2流动摊贩在街上吆喝:源自“茅子镇”,不好喝不要钱! 桌上摆着很多样子像茅台的酒,纯白瓶子+红丝带

首先,三无散酒可能存在用料问题。

有研究指出,如果使用了品质较差的高粱、木薯等原料,易使酒(尤其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超标,大大提高致癌风险。

其次,卫生条件也难以保证。

环境脏乱且没有严格的杀菌环节,可能混入黄曲霉菌、赭曲霉和大肠杆菌等各种致病菌,轻则呕吐腹泻,重则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比三无酒更阴险的,还有盗版假酒。

它们披着正品的外衣,包装几乎以假乱真,价格却便宜得离谱。有人被迷惑误买,也有人图省钱、充面子故意购买。

为节省成本,很多厂家会使用工业酒精,其中混含着十分凶险的甲醇。虽然甲醇是酿酒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产物,但正规厂家能够通过工业化手段去除甲醇,黑心厂家则可能没有这一步!

据《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一份研究,摄入甲醇100mg/kg体重,人就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等中毒反应,严重时可能失明,而达到0.3-1g/kg体重则可能致命。

可怕的是,我们消费者很难得知酒中的甲醇含量究竟有多高,也许喝10杯还没事,也许喝半杯就中招。

此外,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让酒看起来更“挂杯”,还可能会偷偷添加塑化剂。

这种物质虽然能让酒看起来更浓稠,但长期摄入,可能使肝肾等器官受到不可逆性损伤。同时,它还被证明具有生殖毒性,不仅会干扰内分泌,甚至可能影响生育能力。

酒是一种良好的溶剂,某些中药材溶于其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因此不少人认为药酒能够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然而,药酒的本质更倾向于“药”而非“酒”。它的制作复杂而精细,不同的药材对浸泡时间、酒精浓度等都有严格要求。

如果买的是三无产品,或者自己随便照着网上配方泡,不但可能没用,搞不好还会中毒,严重甚至死亡。

比如常被认为可以祛风除湿、缓解疼痛的川乌和草乌,其含有的乌头碱具有致命毒性。

在医生指导下煎水内服或研磨

但如果随意用来泡酒,口服0.2mg就会出现口舌麻木、心悸等中毒症状,3-5mg就有可能致死。

此外,并不是每种药酒都适合所有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如果身体不缺还要“硬补”,非但起不到养生作用,还可能大大增加肝肾负担。

很多人喜欢用葡萄、山楂、青梅等水果自己酿果酒,实际上稍有不慎,果酒就可能变“毒”酒。

水果里含有果胶,这种胶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甲醇,假如还不小心放进几个烂果子,酒里的甲醇含量会更高。

而且,在家酿就更不具备去除甲醇的条件了,只能任由其“肆意”危害我们的视力和大脑,甚至威胁生命。

更吓人的是,酵母分解糖分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如果没有中途放气这一步,瓶子内会陆陆续续堆积出6-8倍的气压!

一般的玻璃瓶很难承受这么强的压力,非常容易爆炸!酒撒了是小事,万一伤到人就危险了。

不管买什么酒,首先要通过正规渠道,尽量不在路边摊等场所买。

其次,检查“身份证”也很重要,需要特别留意的信息包括生产厂家、产品等级、生产许可证号、生产日期、执行标准。

购买白酒时,瓶身上带有GB/T20821或GB/T20822标号的,配料表出现“食用香料(精)”的都别碰,是妥妥的勾兑酒。

购买红酒或其他进口酒水,可以向商家所要《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如果没有相关证明,很有可能来路不明哦。

最后,酒入口前再闻一闻加看一看,工业酒精通常气味刺鼻,不会有“粮香”和“窖香”。而加了塑化剂的酒,挂杯难以均匀下落,反而会粘稠如糖浆。

酒精不存在所谓的安全剂量,饮酒越多,风险越大。

《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项研究就曾指出,长期饮酒会增加3%-34%的癌症风险,而减少或戒掉酒精摄入可降低4%-9%的相关风险。

所以,能戒就戒掉,九叔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戒酒小技巧:

首先,要给自己设定明确的戒酒目标,比如这个星期只喝一次酒,把目标写下来贴在家里最明显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最好把家里的酒处理了,买点苏打水、茶或果汁,想喝酒的时候就灌一口。

此外,还可以给自己找点别的乐子来分散注意力,比如爬山、做瑜伽和朋友k歌等。

酒瘾大的朋友可能会出现焦虑、头痛等戒断反应,如果症状严重建议尽快就医。

如果一时戒不了或社交场合无法不喝酒,那就得学会控量。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2022》,成人一天饮用的酒精量最好不超过15g,大约是500ml啤酒(约1瓶),150ml红酒(约1杯),40ml白酒(约1小杯)。

喝酒虽然能带来短暂的欢愉,但付出的健康代价往往难以挽回,倘若不得不喝,请务必远离黑名单上的4种酒!

[1]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Review of Evidence on Alcohol and Health[J]. 2024.

[2]Yoo J E, Han K, Shin D W,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hanges in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cancer risk[J]. JAMA Network Open, 2022, 5(8): e2228544-e2228544.

[3]郝丽刚,胡建祥,胡景辉,等. 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研究进展概述[J]. 中国酿造,2024,43(9):14-20. DOI:10.11882/j.issn.0254-5071.2024.09.003.

[4]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天津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急性甲醇中毒中国急诊专家诊治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4, 33(09):1233-1241.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4.09.004.

[5]王学虎,徐仿敏. 药酒中伪乌头碱的结构解析和鉴识1例[J]. 法医学杂志,2024,40(6):578-581. DOI:10.12116/j.issn.1004-5619.2024.340603.

[6]兑制白酒引起115例甲醇中毒的调查分析[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6,13(6):18-

来源: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