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钉胎爬雪坡到汽车渡长江,从夸张数据言论到景区极限挑战,还有在12号晚凌晨天梯道歉声明同日爆料的,强制员工“穿正装跑早操”......
得亏奇瑞没爬上去,爬上去就没流量了。
这次失败反而让奇瑞意外站上了流量顶峰,虽然不一定是好流量,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奇瑞悖论”吧?
从钉胎爬雪坡到汽车渡长江,从夸张数据言论到景区极限挑战,还有在12号晚凌晨天梯道歉声明同日爆料的,强制员工“穿正装跑早操”......
奇瑞的一次次地营销翻车,好像为自己贴上了“一切为了流量”这个最醒目的标签。
如今,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最终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收场,理工男奇瑞的“黑红”流量背后,暴露的是体系性困局,引起的或许是一场体系震荡的蝴蝶效应。
11月12日中午,湖南张家界天门山景区,一辆黄色的奇瑞风云X3L电驱SUV正试图征服有着999级台阶的“天梯”。
这条天梯垂直落差150米,平均坡度达45°,局部甚至超过60°,被称为“量产车禁区”。
不料,车辆攀爬至半程突然失去抓地力,向后溜车并撞毁多段护栏,现场冒出阵阵白烟。
一场本欲复刻2018年路虎成功登顶的营销壮举,最终以尴尬失败告终,官方凌晨发文连忙致歉。
•“致歉声明”你读懂了吗?
详细研究这份致歉声明,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很多细节。
致歉声明将事故原因指向“测试装置的安全防护绳固定点卸扣意外脱落”。但这枚卸扣,显然未能平息舆论的质疑。相反,围绕这场事件的讨论,其实才刚刚开始。
细看声明原文,其中写道:“经初步调查核实,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测试装置的安全防护绳固定点卸扣意外脱落,进而导致防护绳缠绕右侧车轮,动力输出受阻,车辆下滑撞击护栏,造成部分护栏受损。”——这段看似严谨的归因,却因一句“经初步调查核实”而略显刻意,仿佛不论事实如何,先给事件“扣好帽子”再说。
整段描述将责任完全引向“外力”,即防护绳意外缠绕,试图构建一套“非车之过”的逻辑链条。
这也让人不禁怀疑:奇瑞是否想借一个装置的失败,去掩盖产品本身性能的不足?
奇瑞这次的“翻车”,很难仅归因为执行上的失误。它更像一面镜子,映出当前汽车行业普遍的营销焦虑,以及那种“用力过猛”的倾向。当营销的野心,跑得比团队的执行力和把控力更快,甚至开始干扰公众正常体验时,就不得不让人思考,这个“度”,到底在哪。
从“超越巅峰”到“硬抗TNT”,奇瑞此次在天门山的挑战,很难不让人联想到2018年路虎揽胜的那场经典一役。
当年,揽胜运动版P400e作为首款挑战天门山天梯的车型成功登顶,被视为一次极为成功的营销,它将路虎的越野性能和“无所不能”的品牌形象,与天门山的险峻深度绑定,收获了巨大的曝光与口碑。
有了这样的成功先例,奇瑞再去复刻,天然就带着高风险。当一个品牌试图重演另一个品牌的标志性事件,就注定会被放在同一杆秤上比较。
即便成功,最好的评价或许也只是“不错,但路虎才是首创”;而一旦失败,对比之下,所有准备不足都会被放大,格外刺眼。
不幸的是,风云X3L成了后者。
事故后的凌晨致歉声明,更让事件显得耐人寻味。奇瑞将原因归为“卸扣意外脱落”,试图把焦点从“车不行”转向“工具不行”,从产品性能问题转为执行疏忽。但这个解释,说服力并不强。
我们不妨推敲两种可能:
如果真如声明所说,是装置出了问题,那恰恰说明团队的专业性严重不足。一场如此重要的公开挑战,竟在最基础的安全环节掉链子。
而如果装置只是“替罪羊”,实情是车辆在攀爬中出现动力中断、电控失灵或轮胎抓地力不足,导致车辆下滑,安全绳在承重后卸扣脱落,那这份声明,就是在用执行层面的失误,掩盖产品性能的短板。
无论哪一种可能,奇瑞在此次事件中都显露了不专业的一面。
另外,比挑战失败和公关回应更值得深思的,是品牌对公共资源的态度。张家界天门山是5A级国家森林公园,999级天梯更是其核心游览通道。为了一场商业活动封闭天梯两天,本质上是对公共资源的占用。
这就像一场高风险的公关赌博:赌赢了,“奇观”或许能盖过占用引发的不满;可一旦失败,“奇观”消失,留下的只有占用、失败与破坏。
此时,公众对资源被占的潜在不满,便会与对“作秀失败”的嘲讽叠加,汹涌反噬。
•快速扩张,风云品牌的体系断点?
我们接着从品牌角度来看看,奇瑞风云品牌的成长轨迹,与吉利银河颇为相似。两者都从原有品牌下的产品序列升级为独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吉利银河今年前10个月累计销量突破百万,验证了其打法的有效性。
然而,奇瑞风云在快速扩张中,体系能力似乎并未同步跟上。
今年7月,奇瑞进行了今年最大范围的组织架构调整,新成立奇瑞品牌国内业务事业群,下设星途、艾虎、风云、QQ四个事业部。
然而,事业群成立至今四个月,内部组织架构一直在小幅变动,但始终没有最终理顺。
很长一段时间里,品牌营销线、产品线、数字营销和新媒体等部门都保留有营销和传播的权限,使得营销没有权责归口。这种混乱的管理体系,与风云品牌的高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
产品层面,风云品牌的新车投放密度惊人。风云A9L和T11等新车相继推出,分散了风云的营销资源。
据了解,A9L目前是风云品牌唯一销量过万的车,今年10月贡献了品牌总销量的超过52%。
但这种依赖单一车型的表现,也似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风云品牌产品线的不均衡。
•意外压力测试,暴露奇瑞深层困局
这场失败的天梯挑战,无意中成为检验奇瑞体系能力的“压力测试”。从更广视角看,奇瑞面临的挑战远不止营销失误那么简单。
在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赛道上,奇瑞的研发体系动荡不安。
今年5月,奇瑞将旗下子公司雄狮科技、大卓智能与研发总院相关业务进行整合,成立“奇瑞智能化中心”。
但整合后,高管变动颇为频繁,大卓智能的两位高管谷俊丽、张晓洪先后离职。
更令人担忧的是,汽车像素独家了解到,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兼开阳实验室CTO尚进也将离职。
开阳实验室是奇瑞所有技术研发主体中“最创新、最前瞻,也是距离商业化最远的一块”。尚进的离职,无疑对奇瑞的前沿技术探索带来负面影响。
在财务表现方面,奇瑞也面临严峻挑战。2025年上半年,尽管奇瑞总销量达到126万辆,但其中新能源车仅占28%。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依赖低端市场的产品结构,严重限制了奇瑞的品牌溢价能力。
海外市场曾是奇瑞的亮点,上半年海外出口量达85万辆,同比增长37%。但背后也隐藏着危机,其海外增速已放缓至3.3%,反映出新兴市场消费力受国际汇率波动的影响。
•电动EV:
这场以好似“小丑”姿态所开启的闹剧,最终或许将演变为奇瑞体系困局的黑色寓言。
它意外获得流量顶峰,代价却是暴露了从营销到研发的系统性脆弱。这构成了深刻的“奇瑞悖论”,一次最不“技术”的翻车,却为其贴上了最醒目的流量标签。
然而,喧嚣终将散去,若不能将流量转化为体系革新的内驱力,这场“成功”的失败,便只是下一次更深刻危机的预演。对于所有狂奔中的车企,这都是一面值得警醒的镜子。
来源:电动E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