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市早苗在国会的那番话不是泛泛而谈,她把“台湾有事”与“存亡危机事态”相挂钩,暗示可能触发集体自卫权,这在日本过去的政府话语中是鲜见的明确化表述。正因为话语越界,中方迅速做出反应。
中国这几天连续对日本发出的信号,即清晰,也在层层加码,这么做是为了劝日本及时悬崖勒马,但若不听,那么有句话说得好“贫僧也略通拳脚”。
高市早苗一番“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存亡危机事态”的表述,直接把日本介入台海的想象写进了具体政策表态里,中方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日方言论,中方交涉,中方军事与外交双线警告,信息直达日本社会。
高市早苗在国会的那番话不是泛泛而谈,她把“台湾有事”与“存亡危机事态”相挂钩,暗示可能触发集体自卫权,这在日本过去的政府话语中是鲜见的明确化表述。正因为话语越界,中方迅速做出反应。
中国副外长孙卫东深夜奉示召见日本驻华大使,严正交涉并提出“强烈抗议”,长篇措辞把问题的严重性逐条点明,这是外交上非常沉重的动作,意味着北京把事态当作高度优先的政治事项来处置。
接着是中国军方也介入了,这一次很“贴心”和直白。解放军权威账号在境外社媒发布日语海报,文字只有一句:如日方胆敢武力介入台海局势,中方必将迎头痛击。没有外交辞令的婉转,有的是对受众,也就是日本社会与政界的一对一的直接警示。
这一做法有3个含义:一是让普通日本人听得懂,以此带来民意压力;二是让日本政界看清后果,也就是要付出的政治成本;三是让美国和其他盟友看到局势的严肃性,即遏制外部势力的继续鼓动。
与此同时,海上态势也在发生变化。11月11日,日本海上自卫队公开确认,中国055大驱“鞍山舰”与伴随舰艇组成的监听编队,以靠近日本的方式穿越大隅海峡进入西太平洋。
这也是高市早苗发出错误涉台表述后,首例中国军舰航经该水道。日本方面虽报告未见异常,但也强调中国舰艇经常路过频率上升,这本身就是区域紧张度上升的客观信号。
海上有行动、外交有召见、舆论有直白海报,中方把“话”“事”“势”三个维度同时推到前台。
另外,国防部与外交部的表述连成一线,句句带着历史回声,中方指出日方言论“极其危险”“极其错误”,并用“如果日方胆敢铤而走险,必将在解放军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付出惨痛代价”这样直白的国家利益警示来量化后果。
高市早苗
为什么中方要用这种“又硬又直”的方式?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原则性层面。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当核心利益被外部势力语言化、制度化地挑战时,任何温和回应都可能被误读为软弱,从而诱发更大的冒进。第二,战术层面。中方在短时间内用外交—军事—舆论三条线并行施压,可在最小代价下最大限度提高对方的心理与政治成本,阻断对方把政策话语转化为军事动作。第三,传播层面。把话语用日语直接发到海外平台,既是对日本民众的提醒,也是对国际舆论场的展示,表明中方既讲规则也有手段。
那么,日本为什么要“试探”这条线?背后有2点现实逻辑。
其一,国内政治算计,部分日本政治力量借“台海问题”来推动所谓“国家正常化”、修宪与扩军,这对政坛内部竞争有直接利益。
其二,盟友导向,美国推动印太同盟结构时,日本愿意通过在安全事务上“示强”来提高自己在同盟体系中的地位与话语权。但问题在于,这样的策略把日本置于“利益短期化、风险外溢化”的境地,当你用别国核心问题换取国内政治红利,长期代价往往远超短期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内部并非全部随声附和,分歧也很大。比如包括石破茂等日本前首相以及在野党就公开提出批评,指出如此表态“无助于威慑,反而会让局势更危险”。
在高市早苗拒绝收回涉台表述后,接下来事态的演化,可能的路径并不复杂。若日本收敛言行,回归对话与沟通,双方仍有修复与管控空间;若日本继续把台海问题工具化、并在军事上做出试探性动作,中方将以更高强度的军事与非军事措施回应,相关成本将迅速上台阶。中方希望的是“话讲清、线画明、态度硬”,以此阻止误判升级为灾难。
最后给日本一点建议,日本务必回头反省历史与现实风险,不要把台湾问题当作短期政治工具。
谁也不应低估战争的代价,也没人应把他国划下的底线当儿戏。中国的态度和立场是明确的:玩火者必自焚;挑衅者必付代价。所以高市早苗与那些试探红线的人,应当好好听一听劝告,因为当代价来临时,会发现日本根本承担不起。
来源:主持人殷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