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9年底打完昆仑关这一仗,新22师死了伤了三千多个兵,廖耀湘没等上级下命令,自己带着人去收拾尸体、重新整编部队,日军那边的旅团长中村正雄被打死,他在日记里写廖耀湘打仗比板垣还狡猾,这本日记后来送到蒋介石手里,老蒋还用红笔在上面画了线,可这些事后来很少有人提
1939年底打完昆仑关这一仗,新22师死了伤了三千多个兵,廖耀湘没等上级下命令,自己带着人去收拾尸体、重新整编部队,日军那边的旅团长中村正雄被打死,他在日记里写廖耀湘打仗比板垣还狡猾,这本日记后来送到蒋介石手里,老蒋还用红笔在上面画了线,可这些事后来很少有人提起,大家只记得打赢了,不记得付出多大代价。
1942年远征军从缅甸撤退时,走的野人山那条路很艰难,部队里一半人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因为饥饿、疾病和迷路失去生命,廖耀湘带着剩下的人坚持往前走,依靠空投物资和地图寻找路线,最终活下来的人很少,到了1944年密支那战役胜利后,美军给廖耀湘颁发勋章,称赞他熟悉机械化作战并且配合得当,但国内宣传几乎没有提到廖耀湘的贡献,他的功劳被分配到其他人身上。
1948年辽沈战役开始前,他担任第九兵团司令,手下带着新一军和新六军,这些都是国民党军队里最能打的队伍,他建议部队往营口方向撤退,好保存实力,但蒋介石命令他去沈阳解围,结果10月26日在黑山打了败仗,28号在胡家窝棚被俘,抓他的人是个炊事员,不是什么大将,这事情显得有点讽刺,他当时撕掉了一本《军人连坐法》,没有反抗,心里可能早就觉得这仗打不赢了。
进入战犯管理所后,他吃不惯高粱米饭,周恩来知道这件事,就特别批准给他加些辣椒酱,1959年第一批特赦名单里没有他的名字,他没有说什么,到了1961年12月4日第三批名单公布,他在25号那天出狱,周恩来派人拦住他,没让他直接回家,安排他去整理文史资料,这不是为了让他重新得势,而是因为缺人手,要补写那段没人敢写的战争历史。
从1962年起,他在政协文史委员会担任专员,与杜聿明等人一同工作,主要负责远征军相关事务,每天查阅档案、寻访老兵、核对时间线。3月他提交了一份昆仑关布防图,周恩来在回信中指出这份材料对战史研究有帮助,他还推动在昆仑关立碑,刻上阵亡将士的姓名。1963年他牵头整理缅北战场的地图和照片,这些资料成为官方认可的第一批远征军史料。
这个人选确实特别,他并不完全符合常规标准,没有刻意表现得很顺从,也不常讲那些政治口号,但他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职位足够高,写的东西踏实不浮夸,更关键的是,他在描述内战时拒绝美化,写出的内容往往更加贴近真实情况,文史委员会需要的正是还原那些被掩盖、被忽略的部分,而不是一味颂扬,所以他正好适合这个任务。
1967年他写完最后一部回忆录,到了1968年冬天,自己攒了七年的粮票去换鸡蛋,想补一补身体,12月2号开会时心脏病突然发作,当场去世,只有六十二岁,他这一生从指挥打仗的将军转成编写战史的文员,身份变了,做的事却更加重要,有人觉得他晚年没有保住名节,可我认为他只是换了另一种方式,把历史的真相留了下来。
历史常常这样安排,真正该说话的人,往往不在胜利一方,廖耀湘没有被捧为英雄,也没有被完全抹去,他成了替历史做记录的那个人,没有人强迫他写,他却写了,而且写得特别详细,这就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历史留给他的角色。
来源:历史冷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