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那种偶尔蹦出一个对话框问你需要帮助吗?的助手,而是一个随叫随到、能操作任何软件、会记住你习惯、甚至比你还懂你工作节奏的数字同事。你坐在屏幕前,它在系统深处忙碌,调工具、开软件、拖文件、写脚本、查信息,一切都在你几句自然语言之后悄悄完成。
如果你的电脑里,真的住着一位搭档会怎样?
不是那种偶尔蹦出一个对话框问你需要帮助吗?的助手,而是一个随叫随到、能操作任何软件、会记住你习惯、甚至比你还懂你工作节奏的数字同事。你坐在屏幕前,它在系统深处忙碌,调工具、开软件、拖文件、写脚本、查信息,一切都在你几句自然语言之后悄悄完成。
硅基极客CEO马亮,想做的就是这件事。
他给自己公司的定义很简单,用AI的方式重做自己熟悉的软件和硬件。而第一步,他选择了改造自己常用的Quick Launcher类效率软件,打造出一个电脑上的AI效率助手。
一、从效率软件到桌面上的AI搭档
硅基极客成立还不到半年,主打产品叫 AIdo,一款运行在PC上的桌面Agent。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效率软件的AI超级进化版:不是再给你加一个功能菜单,而是给电脑加了一个懂你的人。
它能做什么?从表面看,是执行几百种工具的总控台:压图、剪视频、改文档、查资料、发指令、调脚本,应有尽有。更大的创新,其实藏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如何在海量工具中做调度和决策,如何让操作系统变成AI可控但对用户无感的运行时环境。
这听起来很工程,但如果翻译成日常语言,就是两件事:
第一,你不用再记这件事该用哪个工具、哪个网站、哪个插件,告诉 AIdo 你要解决什么,它自己去找最合适的工具。
第二,它不是帮你在电脑软件中点一下、拖一下,而是能直接调用工具在后台完成任务交付结果。
为了让这套东西更自然,硅基极客又做了一块硬件,桌搭精灵,一个可以语音控制电脑的桌面助手。很多人第一次听会联想到智能音箱,但它跟传统播歌、查天气的那一代产品差别很大:后者更多停留在对话,而硅基极客更在意的是实干。你说一声,它就真的开始在你的电脑上干活。
马亮的初心其实很朴素:在AI大时代,做出一点真的改变这个世界运转方式的东西。
更具体一点,是造福脑力工作者,降低认知负担,提升效率,最终成为下一代 AIPC 人机交互的定义者,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专属的、几乎无所不能的AI伙伴。
二、从会写诗到会干活:Agentic AI 的拐点
要理解硅基极客的路径,得从整个行业的技术拐点说起。
过去两年,大家谈起大模型(LLM)时,很容易联想到写文案画图写点简单代码。这一类 AIGC(内容生成)能力。它很酷,但更多还停留在创作层面。
真正的分水岭出现在两个变化叠加之后:一是大模型本身的理解与规划能力变强了;二是 function call、MCP、A2A 等一系列协议的普及,让模型可以更可靠地调用外部工具。
粗暴一点说:以前 AI 是出口成章、妙笔生花的文艺青年,现在开始变成能自己规划任务、调度工具、反复试错的实干型选手。行业里给它起了个名字:Agentic AI。
在很多产品里,Agentic AI 还停留在云端:帮你跑个工作流、搭个自动化、对接一串API。而硅基极客做了一件看似土、其实非常深的事:把这套能力砸在 PC 操作系统这一层。
电脑上一切真实发生的事情:打开软件、拖动文件、选择区域、调用本地程序,都成了 AI 的可操作对象。
AIdo 再往上叠加了一层用户个性化的海量 Tools 选择策略:根据你的指令、偏好和历史行为,在众多技能之间做动态选择。就像在你的电脑里,长期驻扎了一位越来越懂你的小队长。
你给它一个综合任务,它不是帮你生成一段该怎么做的文字,而是脚踏实地去操作,把这一切真的做完。
三、技术高潮期,如何避免造一座没人住的城?
几乎每一家AI公司都在说技术领先模型强大能力边界,但现实世界的约束简单粗暴,没人用,再先进的技术也没意义。
硅基极客现在还在相当早期的阶段,他们给出的方法论却很接地气:
以天为单位迭代。
不是先憋一个宏大版本,而是在打磨产品的过程中,快速放出内测、公测,跟真实用户一起滚动前进。每天解决一个看似微小的问题,这个按钮是不是多此一举?这一步能不能自动?这句提示是不是太难懂?慢慢往垂直场景的核心痛点逼近。
技术和商业落地的平衡,有时不体现在战略 PPT 上,而藏在这种节奏里:你愿不愿意接受今天的产品还不完美,但依然敢于让用户上手、听见真话。
这背后,还有一个不常被直说的现实,大模型本身在快速卷价格、卷性能、卷开放生态。站在应用层的创业公司,如果还幻想靠技术参数碾压世界,很快就会被现实教育。
真正难的,是找到那个离钱不远、离人很近、离大厂够远的切口。
PC桌面 Agent,就是硅基极客押注的那个切口。
四、软硬件一体:中国团队的隐形优势
聊到全球化,硅基极客的 AIdo 还没真正迈出国门,但路线已经隐约可见:
一边是基于 MCP 生态的大量工具调用,另一边是与中国供应链紧密捆绑的硬件能力。
把软硬件捆绑在一起做一个 PC 效率助手,这恰恰是很多海外团队相对不擅长的组合动作。要同时搞定模型、系统、应用、硬件、供应链,门槛并不低。
机遇很清晰:如果做成,它会变成一套极其难以复制的整体体验。
挑战同样现实:很多基于 MCP 的服务在不同国家有巨大差异,本地生活、在线服务类工具几乎都需要重做一遍,你得真正理解本地用户怎么生活,而不是只在代码层翻译一次语言。
从更大视角看,中国AI公司的角色正在从开源领头羊、应用创新先锋、成本收割机,逐渐往范式提出者转变。
DeepSeek 在 RLHF 阶段大规模用强化学习、在 OCR 领域提出上下文光学压缩的思路,这些尝试都在说明一件事:我们不只是在把别人玩过的路走一遍更便宜,而是开始探索新的技术路径。
硅基极客这种做桌面智能体+硬件的小团队,也是在试探:除了云端的API,还有没有另一条由中国团队率先跑通的人机交互之路?
五、先进个体和落后个体的分水岭
本次大会的主题叫开创智能|个体时代。如果把这个题目拆开看,其实有一个不那么体面的现实含义,个体之间的差距正在拉大。
AI 的使用门槛在下降,几乎任何人都能打开一个网页、打一段话、获得一段还不错的答案。
但真正拉开差距的,不是会不会用,而是你让 AI 参与到你多少真实产出里。
一个典型的场景是这样的:
同样是在做报告。
A 同学打开PPT,从头埋头排版、找图、做表、润色,一页一页熬。
B 同学则把 Word 大纲丢给 AI,让它先帮忙拆结构、配图、初稿排版,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调整。
到了晚上,A 还在纠结细节,B 已经多跑完两轮版本,甚至还有精力再为报告做一个演讲稿和QA准备。
差距不是发生在某一刻的灵感,而是每天几十次要不要先让 AI 试一试的选择上。
马亮的判断很坦白:一些中低端岗位,会不可避免地面临 AI 的强烈冲击。
作为个体,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站到先进个体那一侧。学会在 AI 的加持下,释放出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六、当你的电脑里住进一个项目合伙人
回到 AIdo,我们不妨把它拉进几个很具体的场景里,看看个体时代的改变是怎么发生的。
你在一个网站上准备上传图片,却被限制不得超过 1MB。过去的做法,大多是打开某个PS、预览图、在线压缩工具,一顿折腾。
有了 AIdo,你只需要把图片拖到它身上,说一句:帮我压到 1MB 以下。压缩、重采样、重新保存,这些原本分散在多个软件里的动作,被打包成一个自然语言任务。
你在剪辑口播视频,最浪费时间的一件事是,把那些没说话的空白片段一段一段删掉。
AIdo 的用法非常朴素:把视频拖进去,说一句去掉无声片段。剩下的工作,就交给它完成。
你写了一份长长的 Word 文档,希望每个段落都配一张合适的图片来增强表达。
过去,要么自己一个段落一个段落找图,要么干脆放弃。
现在,你依然只需要那个动作:拖进去,加一句话。帮我每段配一张合适的图。里面包含的是文本理解、图片生成、版式编辑一条龙,但对你来说,只是一次对话。
这些看似小事,本质上是在不断把人脑里反复上演的机械劳动搬到 Agent 身上。
当这类操作在你一天里发生几十次时,你就会突然意识到:电脑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工具箱,而变成了一个可以交代结果的项目合伙人。
七、AI 创造者的机遇与焦虑
站在马亮所在的赛道,桌面 Agent、AI 助手——机会和焦虑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机会显而易见:还有大量传统软件、传统硬件、传统行业没有被 AI 认真重构过。
Excel 还以几十年前的方式存在,ROM 里的业务系统依旧需要人一层一层点菜单,许多工位上的电脑每天运行的其实是过去时代的工作流。这里面藏着无数可以被 Agent 重写的空间。
但挑战也同样明确:大模型基座厂商随时可能顺手把某个应用赛道吞掉。
今天他们提供的是 API,明天可能顺便推出一款官方的桌面助手、工作流平台、操作系统插件。你在一个垂直赛道辛苦跑了两年,可能被一句官方出品的产品名就压住了声量。
这就是AI创业者必须直面的现实张力:
一边是对巨头阴影的天然压力,一边是对真实用户问题的死磕坚持。
马亮选择的方式,是尽量靠近那些细腻、黏性强、不容易被云端统一模板解决的场景,把软硬件的结合、个人习惯的沉淀、人机交互的体验,做得足够扎实。
八、未来1-3年,个体要做的几件小事
如果把视角从公司切回到人,接下来1-3年,普通人要如何布局,才不至于被这个时代抛在后面?
马亮给出的建议,归结起来其实很简单:
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主动让 AI 介入你的流程。
遇到问题时,不要第一反应就按以往习惯开软件、找人、翻资料,而是先问自己一句:有没有现成的 AI 工具能先试一把?
如果没有现成工具,能不能在 AI 的辅助下写一段小脚本、小自动化来解决?
多尝试各种新产品,哪怕一开始觉得有点笨、有点慢,也不要轻易关掉——因为你其实是在训练自己的AI使用肌肉。
当你真的试遍了能找到的工具,发现还是不如老工作流好用,那就安心回到原来的方法——这时候你不是在盲目排斥新东西,而是在做过比较之后的理性选择。
有时,决定你是不是先进个体的,不是你会多少模型概念,而是你愿不愿意多走那一步:
先让 AI 试一次。
重做的不只是软件,而是人 + 电脑 + AI的关系
硅基极客做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桌面小工具。
他们在重写的是我们与电脑的关系:从我来操作你变成我们一起完成一件事。
AIdo 和桌搭精灵只是第一代形态。随着 Agentic AI 的能力不断升级,我们身边那些熟悉的设备:PC、手机、平板、甚至办公桌上的小硬件,都可能悄悄变成有主见的合伙人。
开创智能|个体时代这句话,如果拆开来看,是一个时代对每个人抛出的共同命题:
你是把 AI 当成一款新软件,还是把它当成一种重新安排人生、重组工作方式的基础设施?
马亮选择了从操作系统层开始重来。
那你呢,准备从哪一个小习惯开始,允许 AI 稍微走近一点?
访谈精选Q&A
Q1:先简单介绍一下硅基极客和你们在做的事?
马亮:硅基极客成立不到半年,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用AI的方式重做熟悉的软件和硬件”,把它们改造成更适合AI时代的人机交互形态,在这个过程中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Q2:你们现在主打的产品是什么?一句话怎么形容?
马亮:主打产品叫 AIdo,是一款能调用几百种工具的 PC 桌面 Agent,可以理解成“PC 效率软件的 AI 超级进化版”,希望成为用户日常用电脑时的效率搭档。
Q3:AIdo 具体帮用户解决什么痛点?
马亮:核心是两点:一是替用户做“海量工具的调度决策”,不用再纠结用哪个软件;二是在 PC 端构建一个“用户无感但 AI 可操控”的运行时环境,让智能体可以真实地动电脑、干活。
Q4:你们还有配套硬件?是做什么的?
马亮:有一款桌面智能助手硬件,叫“桌搭精灵”,可以通过语音控制电脑执行多种任务,让 Agent 的使用更自然,真正做到“张嘴就干活”。
Q5:你个人做这家公司的初心是什么?
马亮:很简单,就是希望在 AI 大时代里,能做出一些真正在改变世界运转方式的新东西,让 AI 真正造福脑力工作者,帮大家降低认知负担、提升效率。
Q6:你给公司的长期愿景是什么?
马亮:我们希望成为下一代 AIPC 人机交互的定义者,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专属的、几乎无所不能的 AI 伙伴。
Q7:在你看来,生成式 AI 最近最具突破性的进展是什么?
马亮:最大的突破在于 LLM 自身能力和 function call 能力的提升,以及行业对 MCP、A2A 等协议的普遍接纳,让大模型具备了越来越强的外部工具调用能力,从单纯 AIGC 走向 Agentic AI。
Q8:你们是怎么把 Agentic AI 落在产品上的?
马亮:我们把 Agent 的能力聚焦在 PC 操作系统层,做成 AIdo 这样的效率助手,再叠加“用户个性化的海量 Tools 选择算法”,在多任务、多并发的场景下帮用户自动选最优方案,并随着使用逐步变成一个“比你还懂你”的智能体助手。
Q9:公司这么早期,技术迭代和商业落地怎么平衡?
马亮:这个阶段我们更偏产品打磨,一边以“天”为单位快速迭代,一边开启内测、公测,在真实使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往垂直场景的核心痛点扎下去。
Q10:你怎么看现在这波 Agentic AI?会是终局吗?
马亮:我觉得基于 LLM 的 Agentic AI 还不是最终形态,现在更多是对文字逻辑和代码调用能力的挖掘。更完善的 Agent,可能是对更底层“产生逻辑的机制”的拟合,要综合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模态信号的复杂神经元机制。
Q11:AIdo 未来出海,会遇到什么机会和挑战?
马亮:机会在于我们可以依托中国供应链做软硬件一体化的效率助手,这是相对有优势的一条路。挑战在于很多基于 MCP 的工具在海外本地生活、在线服务等方面差异很大,需要重建一套体系。
Q12:你觉得中国 AI 企业在全球 AI 市场现在扮演什么角色?
马亮:现在主要是“开源领头羊、应用创新先锋和成本收割机”,未来会逐步走向创新深水区,成为范式的提出者,比如 DeepSeek 在 RLHF 阶段大量用强化学习、在 OCR 上提出上下文光学压缩思路,这些都是范式级的尝试。
Q13:大会主题是“开创智能|个体时代”,你怎样理解?
马亮:AI 会把很多工具门槛降到很低,但“先进个体”和“落后个体”的生产力差距反而会变大,中低端岗位会受到更强冲击。作为个体,唯一能做的就是主动拥抱,让自己变成“先进个体”,用 AI 放大自己的创造力、生产力和商业价值。
Q14:能举几个 AIdo 赋能个体和小团队的具体场景吗?
马亮:比如上传图片遇到大小限制,只要把图片拖给 AIdo 说“压到 1MB 以下”,就能自动压缩;剪口播视频时说“去掉无声片段”,就能自动裁剪空白;写 Word 文档时把文档拖进去说“给每段配一张合适的图”,就能自动批量配图和编辑。
Q15:对你们这个赛道的 AI 创造者来说,最大的机遇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马亮:机遇是还有海量传统软硬件和行业没有被 AI 重做一遍。挑战是基座大模型厂商有没有可能直接把你所在的赛道“顺手吞掉”。
Q16:未来 1–3 年,你认为个体或小团队该怎么布局自己?
马亮: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尽量全面拥抱 AI,刻意跳出舒适区。遇到问题先问一句“有没有 AI 工具可以解决”,多尝试新产品,实在不行再回到旧工作流,让 AI 真正成为你每天流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偶尔用一下的新玩具。
来源:小园科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