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您看这个!中国再生胰岛获批了,以后可能不用天天打针了!”28岁的李然举着手机,声音里满是激动。电话那头,56岁的母亲张阿姨正准备给自己注射胰岛素,闻言手一顿,浑浊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确诊1型糖尿病12年,张阿姨的腹部早已布满密密麻麻的针孔,出门必带胰岛素
“妈,您看这个!中国再生胰岛获批了,以后可能不用天天打针了!”28岁的李然举着手机,声音里满是激动。电话那头,56岁的母亲张阿姨正准备给自己注射胰岛素,闻言手一顿,浑浊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确诊1型糖尿病12年,张阿姨的腹部早已布满密密麻麻的针孔,出门必带胰岛素笔和血糖仪,稍不注意血糖波动就可能头晕心慌。“真的能不打针?不会又是骗人的吧?”她的声音带着期盼,还有一丝不敢轻信的迟疑。
最近,“中国再生胰岛获批”的消息刷爆了糖友圈,让全国1.4亿糖尿病患者看到了摆脱终身注射的希望。但“获批临床试验”和“正式上市”到底有啥区别?哪些糖友能受益?多久能用上、要花多少钱?这些关键问题,很多人还是一头雾水。今天就用最实在的大白话,结合真实临床案例和权威信息,把再生胰岛技术讲透,既不夸大希望,也不辜负期待,帮糖友们看清“免注射时代”的真相。
一、从25年病史到停针4年:真实案例告诉你,再生胰岛有多神奇
要想明白再生胰岛的价值,先听听这些真实患者的故事——他们曾经和无数糖友一样,被胰岛素注射捆绑生活,直到这项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上海的王先生,是国内较早接受再生胰岛移植的患者之一。1999年确诊1型糖尿病时,他才23岁,从此胰岛素笔成了形影不离的“伙伴”。“最痛苦的不是打针,是半夜低血糖惊醒,浑身冷汗、手抖得厉害,只能摸黑找糖吃。”王先生说,20多年来,他每天至少注射3次胰岛素,血糖却总像“过山车”,眼底病变、神经麻木等并发症也悄悄找上门。2021年,他报名参加了上海长征医院的临床试验,成为自体再生胰岛移植的受益者。
手术那天,医生通过微创穿刺,将培育好的再生胰岛细胞输注到他的肝门静脉。“全程局部麻醉,就像做了个小穿刺,没什么痛苦。”让王先生惊喜的是,术后3个月,他的胰岛素用量就减少了一半;75天后,血糖达标率从原来的43%飙升到98%以上,彻底告别了胰岛素注射。如今4年过去,他的血糖依然稳定,再也不用随身携带胰岛素笔,还能像健康人一样爬山、游泳。
同样受益的还有杭州的陈女士,她患1型糖尿病11年,曾因严重低血糖昏迷过两次。2024年,她接受了北大团队研发的重编程技术治疗——医生提取她的皮肤细胞,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胰岛细胞,再移植回体内。“以前出门要算着胰岛素药效时间,现在逛一天街都没问题。”陈女士说,现在她每周只需监测一次血糖,生活彻底摆脱了“打针-测糖”的循环。
这些案例不是个例。上海长征医院殷浩教授团队的临床研究显示,已有多位1型糖尿病患者和重症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再生胰岛移植实现了功能性治愈,最长的停针时间已超过4年。对糖友来说,这不是冰冷的医学数据,而是实实在在的希望——终于有一天,不用再忍受针头的刺痛,不用再为血糖波动提心吊胆。
二、再生胰岛到底是什么?中国技术突破了哪些世界级难题
很多糖友会问:再生胰岛和传统胰岛素有啥区别?为啥它能让人摆脱注射?其实核心答案很简单:传统胰岛素是“外源性补充”,而再生胰岛是让身体“自己产胰岛素”。
1. 技术原理:从“血液细胞”到“胰岛细胞”的神奇转化
再生胰岛的核心技术,是“细胞重编程+定向分化”,说通俗点,就是把一种细胞“改造”成能调节血糖的胰岛细胞,整个过程就像“细胞版的炼金术”:
• 第一步:取“种子”。如果是自体再生胰岛,就提取患者自身的皮肤细胞或血液细胞;如果是异体再生胰岛,就用健康供体的血液细胞。
• 第二步:做“改造”。通过技术手段把这些细胞重编程,变成“内胚层干细胞”——这种干细胞是个“潜力股”,既能精准分化成胰岛细胞,又不会在体内无序增殖,避免了肿瘤风险。
• 第三步:催“成熟”。在实验室里,用特殊的培养环境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最终形成功能完整的再生胰岛组织,里面包含能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调节血糖的α细胞,和天然胰岛的结构、功能一模一样。
• 第四步:做“移植”。通过微创穿刺,把再生胰岛细胞输注到患者的肝门静脉,这些细胞会在肝脏“安家落户”,实时感知血糖变化,该分泌胰岛素时就分泌,该停止时就停止,实现生理性血糖调控。
简单说,传统胰岛素是“人工喂糖”,剂量全靠猜,容易导致血糖忽高忽低;而再生胰岛是给身体装了个“智能血糖调节器”,让血糖调节回归自然状态。
2. 三大技术突破:解决了传统治疗的“老大难”
在此之前,糖尿病的根治性治疗一直面临三大世界级难题,而中国的再生胰岛技术,一一给出了破解方案:
• 突破1:告别供体短缺。传统胰岛移植需要从捐献的胰腺中提取胰岛细胞,一个胰腺只能满足半个患者的需求,全球每年只能完成数百例手术,根本不够用。而再生胰岛能在体外规模化生产,只要有足够的“种子细胞”,就能培育出大量胰岛组织,彻底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问题。
• 突破2:降低免疫排斥风险。以前做异体移植,患者需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不仅副作用大,还会增加感染、患癌的风险。中国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优化了再生胰岛的免疫相容性,让身体不容易排斥这些“外来细胞”,未来有望不用长期吃免疫抑制剂。
• 突破3:更安全、更高效。传统干细胞疗法曾面临“致瘤风险”,而中国研发的“内胚层干细胞”从根源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不会在体内无序增殖,只会定向分化成胰岛细胞,安全性大幅提升。临床数据显示,接受治疗的1型糖友,胰岛素用量平均减少了92%,其中10人完全停用胰岛素,血糖控制效果远超传统治疗。
2025年4月18日,由上海长征医院殷浩团队和中科院合作研发的“异体人再生胰岛注射液(E-islet 01)”,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异体通用型再生胰岛产品。这标志着中国在糖尿病细胞治疗领域,已经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三、关键澄清:“获批临床试验”≠“上市”,这些误区要避开
随着消息传播,很多糖友产生了误解,甚至有人轻信“再生胰岛已上市,可直接购买”的虚假信息。这里必须明确几个关键问题,帮大家理性看待:
1. 核心区别:“临床试验许可”和“上市批准”差着3-5年
很多人把“临床试验许可(IND)”和“上市批准(NDA)”混为一谈,其实两者差别极大:
• 临床试验许可:相当于“允许进入人体试验阶段”,说明这款疗法通过了初步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估,可以招募患者做进一步测试,但不代表已经成熟可用。
• 上市批准:相当于“拿到了市场准入证”,说明经过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都符合标准,能在医院、药店流通,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截至2025年11月,中国没有任何一款再生胰岛注射液获批上市,唯一的进展就是“E-islet 01”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根据药品研发规律,一款创新疗法从临床试验到正式上市,通常需要3-5年时间,如果中间出现安全性问题或效果未达预期,时间还会延长。所以,“免注射时代”已经看到曙光,但还没到真正来临的时候。
2. 适用人群:不是所有糖友都能受益,这两类人优先
再生胰岛不是“万能神药”,目前主要针对的是“胰岛功能衰竭”的患者,并非所有糖尿病群体:
• 优先受益1:1型糖尿病患者。这类患者的胰岛β细胞被自身免疫系统破坏,完全无法产生胰岛素,只能终身依赖注射,是再生胰岛治疗的核心目标人群。
• 优先受益2:重症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患病后,胰岛功能严重衰退(残存率低于30%),用常规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效果不佳,还经常出现严重低血糖的患者,也可以考虑这类疗法。
• 暂不适用:胰岛功能尚存的普通2型糖尿病患者,目前还是以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再生胰岛暂不是首选方案。
上海长征医院的研发团队也明确表示:“我们更聚焦病情严重、迫切需要治疗的患者,比如脆性1型糖尿病患者,他们反复出现低血糖,目前没有好的控制方法,再生胰岛可能是他们的救命稻草。”
3. 效果预期:“功能性治愈”≠“完全根治”
很多人以为再生胰岛能“彻底根治糖尿病”,但实际上,它的目标是“功能性治愈”,和“根治”有本质区别:
• 功能性治愈:指患者接受治疗后,能长期脱离外源性胰岛素注射,血糖保持稳定,但仍需要定期监测血糖,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不能像没生病一样无节制吃喝。
• 完全根治:指糖尿病的病因被彻底消除,无需任何后续干预,目前这还是全球科研难题,再生胰岛还没达到这个水平。
简单说,再生胰岛能让糖友摆脱打针的痛苦,但不能让糖尿病“凭空消失”,后续的健康管理依然重要。
四、糖友最关心的问题:多久能用上?要花多少钱?
这是所有糖友最关心的两个问题,结合目前的科研进展和行业规律,给大家一个清晰的参考:
1. 上市时间:乐观估计3-5年,关键看临床试验进展
目前,“E-islet 01”已经启动I期临床试验,主要招募1型糖尿病患者,验证安全性和初步有效性;接下来还要进行II期(探索最佳剂量、扩大样本量)、III期(大规模验证疗效和安全性)临床试验,全部通过后才能申请上市。
从国际进展来看,美国同类干细胞疗法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预计2026年底上市;国内团队预计2026年初进入II期研究,顺利的话,3-5年内有望在国内正式上市。当然,这是乐观估计,如果临床试验中发现安全性问题或效果未达预期,时间可能会延长。
2. 治疗费用:初期或50-80万,普及后有望降价
根据目前的信息,美国同类再生胰岛疗法的定价约为100万美元,而中国的异体再生胰岛注射液,预计初期价格在50-80万人民币之间。这个价格对普通家庭来说确实不低,但大家不用过于担心:
• 首先,初期价格高是因为研发成本、生产规模有限,等技术普及、产能提升后,价格会逐步下降,就像当初的乙肝疫苗、胰岛素一样,从“天价”变成“平民价”。
• 其次,随着医保政策的完善,未来这类创新疗法有望纳入医保目录,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 另外,除了异体再生胰岛,国内团队还在开发“自体再生胰岛”和不需要免疫抑制剂的“广义通用型”产品,不同类型的产品上市后,会形成价格梯度,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3. 参与临床试验:部分糖友可“提前受益”
如果你的病情符合要求(1型糖尿病或重症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衰竭),可以关注上海长征医院、北大团队等研发机构的临床试验招募信息。参与临床试验不仅能免费获得治疗机会,还能为医学进步做贡献,但需要注意的是,临床试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可能会面临副作用、效果不佳等风险,需要和医生充分沟通后再做决定。
五、除了再生胰岛,还有这些“免注射”方案在推进
除了已经获批临床试验的再生胰岛注射液,国内还有多款“免注射”疗法在研发中,形成了“多条腿走路”的格局,让糖友的希望更加坚实:
1. 化学重编程胰岛技术
杭州某公司研发的“RGB-5088胰岛细胞注射液”,已经获批临床试验。它采用化学重编程技术,不用病毒载体,直接将细胞诱导成胰岛细胞,安全性更高,适用人群也更广泛。
2. 口服胰岛素
这是很多糖友期待的“终极方案”——把胰岛素做成药片,不用打针就能起效。目前国内多家药企在研发口服胰岛素制剂,虽然还面临吸收效率、稳定性等技术难题,但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未来有望和再生胰岛形成互补。
3. 智能闭环胰岛素泵
虽然还是需要注射,但智能闭环胰岛素泵能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血糖,自动调节胰岛素输注剂量,不用患者手动操作,相当于“半自动化免注射”。目前这类设备已经在国内上市,能大幅减轻糖友的负担,是过渡阶段的优质选择。
这些技术的并行发展,意味着糖友的“免注射时代”不是单一技术支撑,而是多方位的医学进步,未来不管是选择再生胰岛、口服胰岛素还是智能设备,都能摆脱传统注射的束缚。
六、给糖友的实在建议:期待但不等待,当下管理是关键
面对再生胰岛带来的希望,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消极等待。对糖友来说,当下的血糖管理,才是为未来的“功能性治愈”打下基础的关键:
1. 严格遵循现有治疗方案
再生胰岛还在临床试验阶段,目前最可靠的还是医生指导的常规治疗——按时注射胰岛素、服用降糖药,定期监测血糖。千万不要因为听说了新技术,就擅自停药、减药,否则可能导致血糖失控,引发并发症,反而影响未来接受再生胰岛治疗的效果。
2. 保护好胰岛功能
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不仅能稳定血糖,还能延缓胰岛功能衰退,争取更多的治疗机会。哪怕未来再生胰岛上市,胰岛功能保存得更好的患者,治疗效果也会更优。
3. 关注官方信息,警惕虚假宣传
目前网络上有不少虚假信息,比如“再生胰岛已上市”“祖传秘方治愈糖尿病”“花钱就能提前用上再生胰岛”等,这些都是骗局。建议大家通过国家药监局官网、上海长征医院等权威机构的官方渠道,了解技术进展,不要轻信陌生人的推荐,避免上当受骗。
4. 保持积极心态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从“控制”到“功能性治愈”,需要医学技术的逐步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科学家正在一步步攻克难题,再生胰岛的临床试验获批就是最好的证明。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既不被暂时的困难打倒,也不被过度的期待裹挟,才是对自己最负责的态度。
结语:“免注射时代”不是梦,但需要一点耐心
对1.4亿中国糖友来说,再生胰岛的获批临床试验,就像在漫长的黑夜中点亮了一盏灯。它告诉我们,“告别终身打针”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即将到来的现实。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从临床试验到正式上市,还需要3-5年的时间,需要科学家们的持续攻关,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验证。
张阿姨在了解了这些信息后,虽然知道不能马上用上再生胰岛,但心里的希望从未如此坚定:“以前总觉得这辈子都要跟针头打交道,现在知道有盼头了,我一定好好控制血糖,等着那一天到来。”李然也陪着母亲制定了新的健康计划,定期监测血糖、一起运动,母子俩的脸上都多了久违的笑容。
医学的进步,从来都是循序渐进的。从1921年胰岛素问世,让糖友能活下去;到今天再生胰岛技术突破,让糖友能摆脱注射;每一步都凝聚着科学家的心血,也承载着患者的期盼。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免注射时代”一定会真正到来,糖友们终将不用再为打针发愁,能像健康人一样享受生活。
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愿每一位糖友都能好好照顾自己,既心怀希望,也脚踏实地。让我们一起等待,一起见证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来源:瑩吖瑩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