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自诞生以来,便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军事领域也不例外。从概念提出到如今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在战争中的角色不断演变。当前,第六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是引发了全球军事界的高度关注。它不仅代表着技术的升级,更可能重塑未来战争的面貌。深入研究第六代人工智能在战争和武装
作者:刘佩章 张志安
一、引言
人工智能自诞生以来,便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军事领域也不例外。从概念提出到如今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在战争中的角色不断演变。当前,第六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是引发了全球军事界的高度关注。它不仅代表着技术的升级,更可能重塑未来战争的面貌。深入研究第六代人工智能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的应用,对于把握军事发展趋势、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工智能的分类及在军事应用中的基本情况
(一) 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的区别
在人工智能领域,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有着显著区别。强人工智能具备与人类相当甚至超越人类的认知能力,能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然而,截至目前,强人工智能尚未实现,其研发面临诸多技术、哲学和伦理难题。弱人工智能则是当下广泛应用的类型,如常见的神经网络,它可以完成诸如回答问题、绘制图像等任务,但它缺乏自我意识,不理解自身行为的意义,也不具备启发式能力,只能基于已学习的数据进行编译。在军事应用中,目前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弱人工智能的实际表现与发展潜力。
(二) 各国军事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
美国凭借强大的科技实力和众多商业机构的参与,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走在前列。例如,2024 年 2 月,谷歌公司放弃不开发军事应用人工智能的承诺,美国军方还与OpenAI、Palantir等公司展开合作,致力于提高无人驾驶武器效率以及实现对各类作战系统的智能控制。
图1 Google公司
此外,其他国家也在不断探索军事人工智能的应用,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态势。
三、第六代人工智能在战争各领域的应用分析
(一) 地面作战领域
在地面作战中,人工智能在地面车辆控制和打击地面目标方面的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以自动驾驶系统为例,尽管在民用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战场环境下却面临重重困难。战场上硝烟弥漫、布满弹坑和地雷,路况复杂多变,与正常公共道路环境截然不同。即使人工智能控制的车辆在公共道路上行驶,也可能因意外情况出现碰撞等问题,而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就更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例如坦克在秋雨季节的田野中行驶,极易陷入泥泞,从而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目前人工智能在地面车辆控制方面更多地作为驾驶员的后备手段,仅在特定情况下辅助驾驶,如远程操控且通信中断时。
图2 陷入泥泞中的坦克
在打击地面目标方面,人工智能同样面临挑战。虽然结合现代传感器和先进AI,在理想情况下能够探测和识别典型目标及其武器类型,但战场上对手极可能不会按常规模式行动,他们会采用伪装、改变武器形状等手段躲避侦察。例如,在美国的测试中,配备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炮塔在士兵采用即兴伪装策略——爬到炮塔旁边,用纸箱遮挡,用假草丛遮挡等等时,便无法有效应对。此外,提高人工智能的“偏执程度”以增强探测能力,又会引发平民和友军误击问题。不过,在增强FPV自杀式无人机目标锁定方面,人工智能具有一定优势。在乌克兰战场上,如果无人机上装有智能导航系统,即使在电子战干扰下攻击的最后阶段,操作员失去了控制信号,无人机也可自行锁定目标,具有完成打击的可能。
图3 俄罗斯第一架FPV自杀式无人机(2.5公斤装药)战斗画面
(二) 空中作战领域
在对空作战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相对更具前景。以打击FPV无人机为例,俄罗斯侦察无人机Zala能够自动避开乌克兰FPV无人机的攻击,其内置摄像头可发现来袭目标。基于类似原理,一些国家正在研发配备人工智能的反无人机炮塔,如罗巴耶夫基金会开发的产品,通过瞄准系统识别FPV无人机并发出驱动指令进行打击。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但可以通过考虑螺旋桨噪音等因素加以改进。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无人飞行器之间的空战也在发展,各国都在研发无人机猎杀无人机的系统,这种技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于战场或即将投入使用。
图4 罗巴耶夫基金会开发的反无人机炮塔
(三) 海战领域
在海战方面,蜂群无人机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商业无人机在表演中展示出的组织性为海战提供了一定思路,但战斗应用需要更复杂的自组织网络。当蜂群中的一个无人机未击中目标时,其他无人机需要在人工智能的控制下自动转向攻击,这对人工智能的要求较高。在对付不同类型空中目标,如拦截远程自杀式无人机时,使用AI的蜂群无人机有望表现出较高效率。然而,在对付地面目标时,由于涉及复杂的决策过程,可能需要人类操作员参与确认或拒绝摧毁目标,以避免误判。
四、第六代人工智能在战争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一) 技术层面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但在战争应用中仍面临技术瓶颈。一方面,弱人工智能缺乏自主推理和创新能力,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场情况。战场上的意外情况层出不穷,现有人工智能无法像人类一样灵活思考和决策。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待提高。在面对电子战干扰、网络攻击等情况时,人工智能控制的武器系统可能出现故障或被敌方利用,导致作战失利。
(二) 伦理与法律层面
人工智能在战争中的应用引发了诸多伦理和法律问题。从伦理角度看,人工智能武器的使用可能导致平民伤亡增加。由于其识别能力有限,可能误将平民目标当作敌方目标进行攻击,这与战争中的人道主义原则相悖。从法律层面讲,目前缺乏明确的国际法律规范来约束人工智能武器的研发、使用和管理。一旦发生冲突,难以确定责任主体,这为人工智能在战争中的合理应用带来了困难。
图5 欧洲议会批准《人工智能法案》
(三) 战略博弈层面
在国际战略博弈中,各国在军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美国凭借技术优势和军事同盟关系,试图主导军事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这给其他国家带来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各国在军事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差距可能进一步加剧国际军事力量的不平衡,引发地区紧张局势升级,不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五、第六代人工智能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 技术融合与创新
未来,第六代人工智能将与其他新兴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量子计算等深度融合。大数据为人工智能提供更丰富的数据资源,使其学习能力更强;物联网实现作战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作战协同效率;量子计算则可大幅提升人工智能的运算速度,增强其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融合与创新,人工智能在战争中的应用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
(二) 作战模式变革
随着第六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战争模式将发生深刻变革。无人化作战将成为重要趋势,从无人机、无人舰艇到地面无人作战平台,将广泛应用于战场。人工智能还将推动作战指挥模式的变革,实现智能化指挥决策。指挥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系统快速分析战场态势,制定更合理的作战计划,提高作战效能。
(三) 国际合作与规范制定
面对人工智能在战争应用中带来的挑战,国际社会应当加强合作,共同制定相关的伦理准则和法律规范。各国应当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寻求在军事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机会,分享技术成果和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安全威胁。规范的制定将有助于约束各国行为,确保人工智能在战争中的合理应用。
六、结论
第六代人工智能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地面作战、空中作战和海战等领域,人工智能既有一定的优势,如辅助无人机攻击、反无人机作战等,也存在局限性,如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和目标识别准确性问题。从技术、伦理法律和战略博弈等层面看,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克服技术瓶颈、建立合理规范并应对国际竞争压力。未来,随着技术融合创新、作战模式变革以及国际合作规范的推进,第六代人工智能有望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人类也应谨慎对待,确保其应用符合人类的利益和安全。在军事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各国需做好充分准备,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以在未来战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文章来源:国防科技大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
指导教师:马建光教授
来源:中华网军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