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帝王登基夜,金銮殿上那把鼻涕一把泪的哭,可不是寻常人想的那样,以为坐上龙椅就该乐开花?
这帝王登基夜,金銮殿上那把鼻涕一把泪的哭,可不是寻常人想的那样,以为坐上龙椅就该乐开花?
那场面,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一个当了皇帝的,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哭得跟个孩子似的,捧着一份旧纸,那是啥玩意儿?
听我慢慢给你说道说道,这背后藏着的事儿,可比电视剧还狗血,还让人心里堵得慌。
话说当年,这大明朝刚建立没多久,开国皇帝老朱,一个出身泥腿子,最懂人情冷暖,也最知道这江山是怎么打下来的,所以啊,他最琢磨的就是这皇位怎么传下去,别到时候又跟前朝似的,三天两头换皇帝,乱成一锅粥。
这当皇帝的,最愁的就一件事,立谁当太子。
可老朱不一样,他早早地就把这事儿给办妥了。
他看上了自个儿长子,就叫懿文太子朱标。
这朱标,不光是长子,从小就读了不少书,脑子也灵光。
老朱在那儿东征西讨打江山的时候,朱标就在京城里头,帮着处理政事,跟那些大臣们打交道,他这人啊,性子温和,仁厚待人,在朝野上下都落了个好口碑。
老朱那脑瓜子转得快,他这招叫“一石二鸟”。
把朱标留在京城,稳坐江山;把其他几个儿子,像朱樉、朱棣这些,都分到边疆去,手里头管着兵。
意思就是,一边是稳稳的朝堂,一边是虎视眈眈的军队,内外都给自个儿儿子看管着,想的就是把这朱家江山,打造成一个铁桶,谁也别想进来捣乱。
可这老天爷,有时候就爱跟人开玩笑。
老朱千挑万选的这个太子,还没等他坐稳江山,就在那么个青黄不接的年纪,病呼呼地就走了。
这一下,可把老朱给愁坏了,他那精心布置的棋局,一下子就乱了套,这大明朝的未来,就跟掉进了无底洞似的,谁也说不好将来会成啥样。
谁当皇上?
朱标这长子一没了,这皇位就跟个大馅饼似的,谁都眼红。
按规矩,这老二,就是朱樉,他跟朱标关系也好,自己也带兵,打仗也有点本事。
可这哥们脾气暴,治下又狠,底下的大臣们早就有意见了,担心他上台就成个昏君。
再看那老三,朱棡,打仗不行,管事也不灵,为人又没啥仁厚的心思,估计这皇位传给他,也够呛。
最后,大家的目光就都盯着老四,朱棣了。
这朱棣,看着就沉稳,有当皇帝的样,打起仗来更是没得说,一把好手。
可你想想,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呢,要是这会儿立了他当太子,那朱樉、朱棡肯定不服气,再说了,朱樉、朱棣手里都有兵,这俩要真起了矛盾,这大明朝怕是要散架了,那可就糟了。
老朱犯难了,这可咋办?
思来想去,他想了个“曲线救国”的法子——立皇太孙。
长孙嘛,就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这小子,身上有他爹的优点,仁厚、爱学,看着就是个当好皇帝的料。
老朱这么做,一方面是安抚他那几个儿子,别让他们为了皇位闹得鸡血喷头;另一方面,也算保住了朱家的血脉。
临死前,老朱更是下了狠手,把那些可能不听话的人,像蓝玉那些,都给收拾了,就是为了给孙子铺平路。
可你琢oggles,老朱这一顿操作猛如虎,反而像是保护过头了。
这朱允炆,没在风浪里扑腾过,年纪轻轻的就当了皇帝,就是明惠宗。
刚上台,根基还没坐稳呢,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开始“削藩”,把矛头直接对准了他那些手握重兵的叔叔们,尤其是住在北平的燕王朱棣。
靖难这道坎,亲兄弟也得“兵戎相见”
朱允炆这“削藩”一出,可算是把老朱当年留下的平衡给彻底打破了,也把朱棣逼到了墙角。
锦衣卫天天盯着,抄家灭族就差一步。
朱棣他能怎么办?
只能是咬牙忍着,暗地里攒劲儿。
他心里清楚,为了活命,为了朱家这块招牌,他必须反抗。
这一忍,就是好几年。
终于,时机来了。
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起了那场惊天动地的“靖难之役”。
这场仗,打了四年,把整个明朝搅得是天翻地覆。
最后,朱棣带着他的精锐部队,一路杀到了南京,攻破了那坚不可摧的皇宫。
朱棣骑着马,进了那熟悉的皇宫,往事一下子涌上心头。
小时候跟大哥朱标一起玩耍的场景,仿佛还在眼前。
可这宫里,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样子了,熟人没了,剩下的都是些陌生的脸孔,到处都是破败不堪。
找着找着,朱棣的人还发现了件惊人的事儿——那惠宗朱允炆,居然在大火里烧成了灰!
朱棣想起自己当初还抱过这小侄子,现在却落得这下场,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滋味。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宫里头,居然还藏着一份遗诏。
这份东西,不是老朱留下的,而是朱允炆自己写的。
上面称呼朱棣叫“皇叔”,还提了老朱的遗训,说什么“朱家子孙不能自相残杀”。
最让朱棣动容的是,遗诏最后,朱允炆写得那叫一个恳切,拜托他手下的将士们,见了朱棣,一定得客气点,千万别伤着他。
就这么捧着这份写着父辈嘱托和侄子情谊的遗诏,朱棣再也忍不住了,他放声大哭起来。
他哭的,是自家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是权力这玩意儿,把人情味儿都给磨没的残酷。
他哭的,还有点自责,想着当年是不是自己对大哥朱标不够体谅,才有了后来这一系列的麻烦?
自己和侄子,本该是天伦之乐,一家人和和美美,怎么就走到这步田地,两败俱伤了呢?
这眼泪,就好像是在问老天爷,也是在哀叹自己命不好。
老朱当年为了这江山坐得稳稳当当,把朱标累得够呛,最后也因为劳累而去世。
再后来,又对朱允炆保护得太过,让他做事太急、太冲。
结果呢,这好好的继承计划,硬是把他朱棣给逼上了战场,发动了这场改变明朝命运的“靖难之役”。
就这么站在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宫里,朱棣算是明白了,这当皇帝的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上面全是荆棘,沾满了血和泪。
他那撕心裂肺的一哭,就成了一首关于权力、亲情和命运的歌,在这紫禁城的宫墙里,久久地回荡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没办法回头。
朱棣登基,是赢了,可这背后,是无尽的悲凉。
他用自己的方式,给明朝写了新的序幕,可也永远地,改变了朱家子孙后来的路。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一环套一环。
老朱那会儿想得再周全,也架不住这人算不如天算,再加上几个儿子各有心思,最后酿成了这场悲剧。
朱棣最后那哭,也不是假的,是真情流露,是对这权力游戏的一种无奈。
他赢了这场仗,坐上了龙椅,可他心里清楚,这江山,他是用多少人的命,多少亲情换来的。
这胜利,背后藏着的是多少说不出的苦楚。
来源:正能量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