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天山下》 跨越千年 邂逅诗仙李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4 15:08 1

摘要: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这句话用两个生动的比喻,道破了人生和时间的本质:世间万物都是暂时寄居在天地间的旅客,而时间像一位永不停止脚步的旅人,匆匆穿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

文 | 张万振

【题记】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这句话用两个生动的比喻,道破了人生和时间的本质:世间万物都是暂时寄居在天地间的旅客,而时间像一位永不停止脚步的旅人,匆匆穿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

一千年,有多远?

不过是一首诗的距离。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一轮明月从天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在这里,李白,一个边塞诗人,首先让我们看到:

天山上升起的明月,苍茫的云海,几万里的长风,然后,一直把我们带到玉门关……如此苍茫辽阔的“明月照边关”的画卷,就如同史诗般的电影感觉……

这壮阔的诗句,是为李白的人生写下的注脚。

在遥远的中亚碎叶城,一个孩子降生于大唐最西陲的疆土。那里是东西文明交汇之地,胡风与汉韵交融,赋予了他与生俱来的豪迈与不羁。

而这,正是一个强盛、开放、包容的大唐所能给予其子民最宝贵的财富。正是这片“苍茫云海”般的天地,塑造了华夏文明史上最独一无二的灵魂。

《明月天山下》,一部穿越时空的作品。

由新疆文化出版社新近推出,在李白千年以后的古西域,人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灵魂,与诗人彼此映照。

认识新疆女作家李晓,是五年前在乌鲁木齐的一场文化活动时,“清新、明丽、知性”,是她给于我的第一印象。

再后来,知道她来自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垦区。非常巧合的是,作为北疆晨报的创刊参与者,我曾经在那个地方工作过五六年时间。

石河子是多元民族融合文化之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北道的交通要地,不同民族在此汇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作为“共和国军垦第一城”,由军人选址、设计和建设。1950年,王震将军率领部队在此开荒造田,第一代建设者既是军人、农民,也是工人和城市居民。军垦文化是石河子的灵魂,也是中国屯垦戍边历史的生动见证。

石河子市,一座被誉为“中国诗歌之城”,诗人艾青曾在此生活16年,创作《年轻的城》等作品。以《绿风》诗刊为阵地,杨牧、杨树等诗人推动了新边塞诗派的发展,形成“全民读诗、全城诗韵”的氛围,诗歌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

在天山脚下的这个地域,自然与历史景观文化丰富多彩,石河子周边的百里丹霞、肯斯瓦特水库、南山风景区等自然景观,与军垦文化相互映衬。此外,清代的烽火台、东古城遗址等历史遗迹,见证了石河子在边疆防御和民族融合中的重要作用,为城市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从这样一个军垦精神、诗歌浪漫、民族团结、工业农业发展与自然历史景观的多元融合,独特的城市魅力走出的李晓是一位多才多艺、充满热情与创造力的创作者,她的作品展现了对新疆大地的深情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感悟。

一直以来,李晓的文学创作独具特色,其散文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新疆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以及个人生活体验。她的文字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诗意赞美,就如新近出版的《明月天山下》中对天山、伊犁河谷等美景的生动刻画;也有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如《神域后裔书写的中华史诗》中对新疆历史遗迹和民族文化的追溯。她的作品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通过文字传递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作为摄影家和作家,李晓将摄影与文学相结合,以“文中有影,影中有景”的独特方式展现新疆的魅力。她的摄影作品常作为散文的配图,与文字相互呼应,形成视觉与文字的双重艺术表达。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也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新疆的自然之美和人文风情。 李晓的文学作品与摄影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和文化传承,像《坚守与传承 观照与记录》中对喀什土陶艺人的记录,展现了对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的关注。她通过文字和镜头,呼吁人们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她通过新媒体平台“晓说新疆”分享作品,传播新疆的多元文化,致力于打破地域偏见,展现新疆的和谐与美丽。其创作不仅记录风景,更传递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尊重,成为连接新疆与外界的文化桥梁。

在我的视界中,李晓热爱生活,游走于新疆大地,以脚步丈量土地,以笔墨书写情怀。她超脱世俗的烟火气,将生活琐碎升华为文学创作,展现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与积极态度,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她不断探索新的创作领域,从散文到摄影,从历史文化到个人情感,展现了丰富的创作才华和不懈的创作热情。她的作品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情告白。

李晓无疑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家,她的作品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新疆。

《明月天山下》一经由新疆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一刻,“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那个李白不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变成了当下另外一个鲜活的人。

《明月天山下》以"风华""风景""风情""风物 " " 风雅”“风貌”为经纬, 编织出一幅天山南北的壮阔织锦。

何为风华?

“风华”一词通常指人的风采与才华的结合,既包括外在的气质神韵,也涵盖内在的能力与智慧。

“风”代表风度、气质,体现个人的外在形象与举止神态;“华”则指光彩、才华,强调内在的学识、能力或创造力。二者合为一体,形容一个人在气质与才华上兼具魅力。

再看李晓,精力充沛、才华横溢、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的状态,体现青春的活力与潜力,展现出独特的气质、才华或魅力。不仅体现个人的外在表现,更在修养与精神境界的融合。

“腹有诗书气自华”,李晓的风华成就了她的“风华·新疆”,一切源于内在的学识与品德。

何为风景?

风景,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等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光对物的反映所显露出来的一种景象,具有能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特质。

风景既包含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森林、草原等),也涵盖人文景观(如古建筑、城市风貌、民俗活动等)。自然景观是风景的基础,而人文景观则赋予风景以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明月天山下》“风景·新疆”,引发人们的审美感受和情感共鸣。不同的风景给人带来不同的体验,壮丽的山河可能让人感到震撼和敬畏,宁静的田园风光则能让人内心平静。

风景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的寄托。李晓以风景为灵感创作作品,通过描绘风景表达情感。书中风景与人相互依存,人是风景的观察者、欣赏者,也是风景的创造者和改造者。人类的活动(如建设、开发、保护等)会影响风景的形态和内涵。同时,风景也影响着人的生活和文化。古西域因独特的风景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风景·新疆”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和历史信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风景特色,这些特色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历史变迁和民族精神。

李晓的笔下,风景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季节、气候等因素发生变化。同一处风景在不同的时间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春天的花朵盛开、秋天的树叶变色等。这种变化增加了风景的魅力和观赏价值。

风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不仅是自然和人文的结合,更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风景的欣赏、保护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何为风情?

有人说,风情融合了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是一种自然散发的魅力。

风情源于丰富的内心世界。李晓通过阅读、思考与生活实践,积累知识、培养审美,形成独特的见解和视野。李晓的优雅,源自她对文化的热爱与持续学习,使其言行间自然散发知性之美。

《明月天山下》“风情·新疆”,李晓擅于传递细腻的情感,都能让人感受到真实与温暖。一种情绪的共鸣,是风情源于自信与生命力,而非刻意迎合。

从书中,我们看到,风情是一种超越外在美的内在力量,它源于自信、修养与对生活的热爱。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岁月沉淀的结果。

拥有风情的人,能在不同阶段展现独特的魅力,让人如沐春风,心生向往。

何为风物?

风物,一个特定地域(如城市、乡村、地区)所孕育、承载并代代相传的独特文化印记与生活风貌的总和。它超越了单一的“土特产”概念,是一个更丰富的文化集合体,地方美食、节庆习俗、非遗传承、民俗艺术,还有基于某种文化元素成功塑造的文化IP,都可称之为风物。

风物的核心在于其鲜明的地域性与文化独特性。每座城市,无论大小,都有其独特的风物组合。这些风物是当地自然环境、历史积淀、族群智慧、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识别一个地方最生动、最深刻的“文化基因”,也是吸引外界了解、体验并最终“爱上”这个地方的理由。

“风物·新疆”,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更是艺术与生活的源泉,为创作者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无尽的韵味。

李晓笔下的风物,是那片独属于我们的土地上的独特风景。它们或雄伟壮丽,让人心生敬畏;或温婉细腻,让人陶醉其中。这些风物,不仅仅是自然的造化,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它们承载着岁月的沧桑,记录着民族的记忆,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对于作家而言,风物是创作的源泉,让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时代的特色。

对于读者来说,风物则是生活的韵味所在。那些独特的风物总能勾起我们的回忆,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切。无论是那一座座古老的建筑,还是那一条条蜿蜒的小巷,亦或是那一道道地道的美食,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满韵味。

何为风雅?

“风雅”一词源自《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最初指代诗歌创作中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与审美表达。随着时间推移,其内涵不断丰富,逐渐成为一种融合文化修养、生活态度与精神追求的综合概念。

风雅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道德与审美追求的体现。历史上,汉代乐府的现实关怀、魏晋名士的自然之趣、唐宋文人的家国情怀,均是风雅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延续,反映了人们对诗意生活的向往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好读书”是风雅的基础,通过阅读经典滋养性灵,培养文气与文心。真正的风雅之人能在庸碌生活中保持雅人深致,以“春听鸟声,夏听蝉,秋听虫声,冬听雪”的心境,从细微之处发现自然之美与生活之趣。

李晓的风雅是一种对美的感知与对生活的讲究。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以真诚之心体验生活之美。风雅之人注重生活品质,不追求物质的堆砌,而是通过简约而精致的方式,营造富有诗意的氛围,。

《明月天山下》“风雅·新疆”,让人们看到,在当代社会,风雅的内涵与时俱进。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人雅集或古典艺术形式,而是通过现代科技与文化创新得以延续。都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风雅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重新发现诗意,重建与自然、与历史的连接。

“风雅·新疆”,是一种融合文化、心灵与生活的综合镜像,提醒我们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不忘回归内心的宁静,以细腻的情怀感知生活的美好,

何为风貌?

“举止优雅,风貌不凡”的李晓,在《明月天山下》作品中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和独特韵味。

“建筑具有独特的风貌”,建筑的造型、设计风格整体视觉效果引人入胜;“城市风貌”则涵盖城市的建筑、街道、自然景观等构成的整体形象,无比体现出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

新疆的自然环境与人文传的综合体现在“风貌·新疆”篇章。

那“风貌”是对外在形象、风格特征或地域文化等的综合描述,既包含直观的视觉感受,也蕴含深层的文化与精神内涵。

仿佛是天马行空,实际上思维源于知识女性,源于《明月天山下》。

先读为快,一吐为乐。欲知书中黄金成色,不妨走进《明月天山下》。

【后记】

“ 城里的月光

把梦照亮

请温暖他心房

若有一天能重逢

让幸福撒满整个夜晚”

---许美静《城里的月光》

1995年,这首歌曲随着专辑《遗憾》问世,一开口便惊艳了时光。

没有华丽的编曲,许美静清澈又带着淡淡温柔的嗓音,像晚风拂过窗台,把“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温暖他心房”这句歌词,唱成了无数人心中的“情感避风港”。那时候的磁带、收音机里,总循环着这段旋律,有人在课间偷偷抄下歌词,有人在深夜的路灯下跟着哼唱,月光与歌声,成了一代人青春里最柔软的印记。

30年后的一个夜晚,伴着这首歌曲,阅读着《明月天山下》,穿越时空:

“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诗句里,住着李白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千金散尽还复来 ” ,他的足迹遍及大唐六十余州县——从长安的繁华到蜀道的险峻,他将万里山河化作了生命的舞台。

“千金散尽”是他的慷慨,“还复来”是他对生命的笃信。

钱财是路上的风景,才华是手中的笔墨,他把一生走成了一场不负此生的壮游。

万里写入胸怀间,在曾经与李白的相遇中,我收获了比诗句更珍贵的东西---从“天生我材必有用”里读懂了自信的真谛。

在李白千年后,我从《明月天山下》行走天山南北的故事里看见了古西域的广阔。

这份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会在心中长久生长。

作者:张万振,河南邓州人,退役军人,资深媒体人,企业管理人,现居武汉。

来源:西行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