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在小区里,听到一位妈妈大声数落孩子:“你这孩子怎么回事?天天就蹲在地上看蚂蚁,叫你吃饭都听不见,能不能干点正常事儿!”孩子被训得眼眶泛红,手里摆弄蚂蚁的小树枝也吓得掉在了地上。看到这一幕,我心里直犯嘀咕:好多家长都不知道,孩子那些看似离谱、不听话的小习惯
前几天在小区里,听到一位妈妈大声数落孩子:“你这孩子怎么回事?天天就蹲在地上看蚂蚁,叫你吃饭都听不见,能不能干点正常事儿!”孩子被训得眼眶泛红,手里摆弄蚂蚁的小树枝也吓得掉在了地上。看到这一幕,我心里直犯嘀咕:好多家长都不知道,孩子那些看似离谱、不听话的小习惯,说不定藏着高智商天赋呢,要是不分青红皂白就一顿批评,没准就把孩子的灵气给打压没了。
爱追着问“为什么”,把家长问得无言以对
我闺蜜家的儿子小远,刚满4岁就成了家里的“十万个为什么”。早上起床看到太阳,他就仰着脑袋问:“为啥太阳公公只在白天出来,晚上它跑哪睡觉去啦?”吃饭的时候看到苹果,又开始发问:“苹果的皮是红色的,里面是白色的,它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穿了衣服呀?”甚至看到妈妈戴眼镜,也好奇得不行:“为啥妈妈戴眼镜能看清楚东西,我戴就头晕晕的,眼镜难道还会挑人吗?”
一开始,闺蜜还能耐着性子一个一个回答,可后来小远的问题越来越刁钻,她实在招架不住,就不耐烦地说:“你哪来这么多问题,别问了,烦死了!”后来老师告诉她,这恰恰是孩子高智商的体现。普通孩子可能只满足于知道“太阳会发光”这个简单事实,可高智商的孩子却会深入思考“光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的区别”,这其实是他们在主动构建逻辑链条,锻炼抽象思维能力呢。
从那以后,闺蜜改变了态度,不再敷衍孩子,而是陪着小远一起查绘本、看科普视频找答案。现在,小远不仅懂得多了,还会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幼儿园的小伙伴听,成了小朋友们眼中的“小知识达人”。
反复看同一部动画、玩同一个玩具,乐此不疲
邻居家的小女孩朵朵,去年夏天特别痴迷《汪汪队立大功》里“救援火车”那集,每天放学一回到家,就吵着要看这一集,而且一连看了整整一个月,都不带腻的。她妈妈担心朵朵是不是“脑子不灵光”,怎么就盯着这一集不放呢,有一天趁她不注意,偷偷换成了别的集数。结果朵朵发现后,立马大哭大闹起来,哭着喊着非要换回原来那集。
后来老师跟她妈妈解释,孩子反复看同一部动画、玩同一个玩具,并不是笨,而是在不断寻找细节。就拿朵朵来说,她第一次看的时候记住了“阿奇开着警车去救援”,第二次就注意到了“莱德队长对讲机的颜色”,第三次更厉害,还问出了“为什么火车轨道是直直的,警车的轮子却能拐弯呢”这样有深度的问题。你瞧,孩子是在重复的过程中进行对比、思考,这正是专注力和观察力不断提升的表现。
现在,朵朵画画的时候细节特别丰富,画里的小动物眼睛颜色都和动画里一模一样,她妈妈也不再阻止她看喜欢的动画了,还会和她一起讨论里面的情节。
喜欢一个人玩,不爱和小朋友扎堆
小区里有个小男孩叫乐乐,每次其他小朋友在滑梯旁边嬉笑玩耍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花坛边上搭积木。有一回,几个小朋友热情地跑过去喊他:“乐乐,快来和我们一起玩捉迷藏呀!”乐乐却摇摇头,认真地说:“我还没搭完这个‘城堡桥’呢,要是现在去玩,小积木会掉下去的。”乐乐妈妈特别担心,总觉得孩子这样不合群,性格会不会太孤僻了,于是有时候就硬拉着他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可每次乐乐都很抗拒,去了也不开心,还是惦记着自己的积木。
直到老师去家里观察后,才发现乐乐搭积木可厉害了。他会按照积木的长短、形状分类,搭出来的桥特别稳固,小玩具车能在上面稳稳地开过去。而且,他还会给每个“桥墩”贴上不同颜色的贴纸做标记,就像一个专业的小建筑师。老师说,高智商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的“内在驱动力”,他们更享受专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勉强自己去社交。
现在,乐乐妈妈不再强迫他去和小朋友玩了,反而给他买了更多种类的积木。乐乐搭完积木后,还会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的“作品”讲给妈妈听,语言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强。
对细节特别敏感,能发现大人忽略的小细节
表姐家的孩子安安,别看才3岁多,却对家里的各种物品了如指掌。他能清楚地分清每个人的杯子:爸爸的杯子有细细的条纹,妈妈的杯子上面印着小花,奶奶的杯子是圆圆的底部,就算把这些杯子混在一起,他也能一眼就找对。有一次,表姐换了新的洗衣液,瓶子的颜色和之前的差不多,只是稍微深了一点。结果安安一闻到洗衣液的味道,就立马说:“妈妈,这个洗衣液不是我们家原来的,它的香味不一样,没有以前那种香香的泡泡味了。”
老师说,这种对细节的高度敏感,是高智商的重要信号之一。普通孩子可能只是大概知道杯子是用来喝水的,但高智商的孩子却能记住杯子的花纹、形状、颜色,甚至连味道的细微差别都能察觉出来,这其实是在锻炼视觉记忆和感知能力。
现在,安安玩拼图特别厉害,100片的拼图,他比同龄的小朋友完成得快一倍。因为他在拼图的时候,能准确地记住每一块拼图的形状和图案细节,轻轻松松就能找到对应的位置。
做事认死理,必须按“自己的规则”来
同事家的儿子壮壮,有个让大人特别头疼的“怪习惯”:每天早上起床后的活动必须按照固定的顺序来,先是穿袜子,然后穿裤子,接着刷牙,最后喝牛奶。要是哪天同事不小心打乱了这个顺序,比如先让他喝牛奶,壮壮就会立刻哭闹起来,说什么都要重新按照他的顺序来一遍。有一回早上着急送他去幼儿园,同事跳过了刷牙这一步,直接带他出门了。结果壮壮一整天在幼儿园都不开心,嘴里还一直念叨着:“今天没有先刷牙,牙齿会不高兴的,它们会有小虫子的。”
同事一开始觉得孩子太倔强、太轴了,怎么就非得按这个顺序来呢。后来老师告诉她,这其实是孩子在建立“秩序感”。高智商的孩子更早地理解“规律”的重要性,他们通过遵循固定的流程来获得安全感,同时也在锻炼自己的规划能力。就像壮壮,他能清楚地记住每个步骤的先后顺序,甚至还能提醒妈妈出门别忘记带钥匙,这正是逻辑思维强的表现。
现在,同事再遇到这种情况,就会提前和壮壮商量:“宝贝,今天我们时间有点紧,能不能先喝牛奶,回来再刷牙呀?因为我们要赶紧去看可爱的小动物呢。”这样和他好好沟通,壮壮往往就愿意配合了。
喜欢跟玩具“说话”,仿佛有个隐形朋友
楼下有个小男孩童童,经常抱着他心爱的恐龙玩具自言自语。一会儿说:“恐龙恐龙,今天我们不能去沙发上玩哦,妈妈说你会把沙发抓坏的。”一会儿又说:“我们一起去阳台晒太阳好不好呀?你是不是也喜欢暖暖的太阳呢?”童童奶奶看到了,总是忍不住嘟囔:“这孩子是不是有点傻呀,怎么老是和玩具说话呢。”还想着把他的玩具收起来,不让他再这样“奇怪”下去。
但老师说,这是孩子在“外化思维”。高智商的孩子会通过跟玩具对话,来练习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解决问题。比如童童跟恐龙说“不能抓沙发”,其实是在强化自己对规则的认知;说“去阳台晒太阳”,则是在思考去哪里玩更合适。通过这样的方式,童童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在不断地提升。
现在,童童上了幼儿园,特别善于和小朋友沟通交流。他还会主动帮助老师安抚那些哭闹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和故事,特别受欢迎。这都多亏了他平时爱和玩具“说话”,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专注做事时“听不见”,外界干扰根本没用
同学家的孩子航航,特别喜欢拼乐高积木。有一个周末,家里来了好多客人,客厅里热闹非凡,大人们聊天的声音、孩子们玩耍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特别吵。可航航却像完全没听见一样,坐在自己的房间里专心致志地拼他的“宇宙飞船”。客人喊他:“航航,快来吃好吃的水果啦!”他头都没抬一下,根本没反应。同学还以为他没礼貌,走进房间想要说他两句。航航却委屈地说:“我就差最后一个零件了,我的宇宙飞船马上就能飞起来啦,等我拼完嘛。”
老师说,这种“沉浸式专注”是高智商孩子的核心特质之一。普通孩子很容易被外界的声音和事物吸引注意力,但高智商的孩子却能排除一切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去。这种专注力,恰恰是以后学习、研究非常需要的能力。
现在,同学明白了航航的专注是多么可贵。每次航航拼乐高的时候,她都会轻轻地帮他把房门关上,尽量不打扰他。航航的乐高作品还在学校的科技展上获得了奖项,他的专注和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其实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节奏和探索世界的方式。那些被家长们当成“怪癖”的行为,说不定正是孩子在发挥自己的天赋呢。就像有的孩子爱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其实是在探索昆虫的生活奥秘;有的孩子喜欢画一些奇奇怪怪的画,那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理解。
家长们要做的,不是急着去纠正孩子的这些行为,而是多花点时间去观察、去理解他们。当孩子追着你问“为什么”的时候,耐心地和他们一起寻找答案;当孩子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别轻易去打断他们。说不定,你家那个看似“爱较真”“爱独处”的孩子,正悄悄地绽放着高智商的光芒呢。
最后,我想问问大家,你家孩子有没有类似的“小怪癖”呢?你当时又是怎么处理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咱们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天赋 !
来源:晨曦里读书的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