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 TechCrunch Disrupt 2025 的现场,Elizabeth Stone 谈到 GenAI 的那一瞬间,语气克制却温柔——她从技术回归到“人”。她的意思很朴素也很动人:没有人类参与的影视创作会失去“灵魂”;AI 只该是协作的工具,辅助人类创作
在 TechCrunch Disrupt 2025 的现场,Elizabeth Stone 谈到 GenAI 的那一瞬间,语气克制却温柔——她从技术回归到“人”。她的意思很朴素也很动人:没有人类参与的影视创作会失去“灵魂”;AI 只该是协作的工具,辅助人类创作更好的作品,而主角始终是人。
Elizabeth 是 Netflix 的 CTO,有这十分精彩的履历。此次分享,她为我们揭示了 Netflix 的未来版图。Netflix 正在扩展到更具沉浸与互动的体验,率先落地的是实时投票;同时她明确了移动端的竖屏视频战略——我们会试验,但不与 TikTok 竞争,而是服务用户当下的“轻食”娱乐时刻与发现入口。
右边为 Netflix 的 CTO:Elizabeth Stone
以下为访谈正文。探显家对本次对话做了编译与整理。
主持人:Elizabeth,能和你叙旧并认识你真的很有趣。你的背景很特别,我猜你经常会被人这么说:你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所谓的“大厂 CTO”。你在斯坦福拿的是经济学博士,曾在 Merrill Lynch 做交易员,后来才转入科技行业。像你这样的背景,怎么会成为 Netflix 的 CTO?
Elizabeth:这一路很不错。是的,我的背景确实不寻常,但我认为长期专注于金融、经济反而在现在的岗位上形成了优势。首先,我非常擅长与数据打交道。好的经济分析应当用数据解释“为什么”、揭示“所以然”,帮助做出更好的商业与政策决策,而不仅仅是展示一堆数字;同时也更熟悉商业与财务战略,这在任何阶段的公司都非常相关。
让我在 CTO 角色上最受用、也最喜欢的一点,是把这些与技术战略连接起来。也就是在公司层面,把 Netflix 正在前进的方向、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双向翻译成工程与数据科学团队需要构建的能力与系统,以支撑这些目标。回头看,我真希望当时是有意为之——并不完全是偶然,算是部分‘设计’、再加上一些绝佳机遇凑到一起,最终形成了进入这个岗位所需的‘恰到好处’的能力组合。
01 现在的 Netflix 是为会员提供一个更广义的娱乐世界!
点播保留、直播扩张、游戏并行、广告套餐
主持人:这真的很有意思,也许你的经历能成为更多人的榜样,告诉更多人 CTO 并不一定都得是工程师出身。我想这次对话的核心问题是:Netflix 现在究竟是什么?它过去是“无广告、按需点播、可刷剧”,而如今有广告、直播(比如 WWE 全年 52 周赛事),还有游戏。所以,你会如何描述 2025 年的 Netflix?
Elizabeth:我们依然保留那些核心体验——如果会员需要,可以把 Netflix 当作“自选”:无广告的流媒体点播,随时刷剧,任何套餐都能访问完整片库。过去这几年真正的变化,是我们在“内容类型”和“商业模式”两端都做了扩张:让会员有更多可选项,也让我们的套餐与定价能覆盖更广泛的全球受众。现在我们推出了“基础版含广告”的套餐,让价格更敏感的用户可以以更低价格看到同样的内容,但会有广告——我们在努力让那成为对会员和广告主都良好的体验。
与此同时,我们近几年也引入了“直播”:从 Chris Rock 的现场特别节目开始;去年我们把直播规模显著推高,比如 Tyson 对战 Paul 的比赛,峰值并发达到了约 6500 万,这不是小成就;还有圣诞节当天的 NFL 比赛。
为什么 Netflix 将现场赛事而非传统体育视为未来?
我们也在更深入推进“游戏”业务:既有移动端,也越来越多在电视端(以云串流为主)。这让我们能在不同套餐下,为会员提供一个更广义的娱乐世界,整体体验变得更丰富、更有层次。随着我们的持续扩张,这类体验会更多。就未来的娱乐而言,它会更加个性化、更加互动、更加沉浸;而我们在内容广度及产品交付方式上的布局,能很好地支撑并定义那个未来。
02 Open Connect 骨干与规模化直播
从“点播最优”到“直播也优”
主持人:关于这个话题可聊的太多了。我们刚在后台聊天,你说你加入 Netflix 时公司只有 8000 人,而现在也还不算大——15000 人。考虑到新增这么多产品线,这数字让我很惊讶。我想先从直播开始聊。
我看过 Chris Rock 的那场特别节目,也看过其他 Netflix 的直播内容。直播对于 Netflix 来说似乎是最大的技术挑战之一。像 Tyson vs Jake Paul 的那场比赛,中间也出现过一些小故障。和 Amazon 的周四橄榄球(Thursday Night Football)相比,难免会被拿来对比——毕竟他们背后是强大的 AWS 基础设施。请你谈谈:你们现在的基础设施是否已就位,还是说仍在积极重构中?
Elizabeth:我们是有的。大概在十多年前(12–13 年前),Netflix 做了一次重大战略押注,构建了我们自己的内容分发网络 Open Connect。它是真正支撑我们全球规模化的骨干。我们也用 AWS 作为云服务供应商,但 Open Connect 是把内容送达用户家的关键连接点——与全球的 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合作,把内容实际传到用户终端。
Netflix 的“护城河”:自建 CDN 带来的长期竞争壁垒
这个“骨干”我们做了高度优化。如果你把“视频点播”看成:一份音视频内容文件,需要一路流转到你在手机或客厅电视上按下“播放”的那一刻都保持极佳体验;这中间有编码、有各类优化,让“按下播放”时的体验尽可能好。它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基础设施,足以支撑直播——只是默认不具备直播能力。所以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创新:如何让 Open Connect 以及整套基础设施同时把“点播”与“直播”都做到极致?在某些方面,我认为我们在直播上比很多公司更有优势,因为我们有这条非常强的 CDN。
说实话,这也是个很好的挑战。随着我们扩展提供的内容类型,从技术角度要做哪些不同的事,才能确保直播内容拥有与点播一样优秀、可靠且高质量的体验?这是我们一直在攻克的问题。
像 Tyson vs Paul 这样的赛事活动,的确出现过小故障。你不可能在实验室里为 6500 万并发做出完美演练。这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直播事件之一。我们当然希望每次用户体验都零瑕疵,但我仍然觉得我们敢于大规模尝试,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而我们的产品与基础设施能在全球范围内承载如此多的并发也是巨大的成就。那天我在“发布作战室”里,对团队充满敬意——我当下能做的不多,更多是在为团队打气,确保系统大体稳定、不把整张互联网“搞炸”。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这就是 Netflix 的风格:大赌注推进直播能力。
在互联网上做直播并不容易。它看起来容易,是因为广播/有线电视做了很多年,但在互联网流媒体是完全不同的挑战。
在 Tyson vs Paul 那场,我们学到了大量经验,包括需要改进的点。之后我们只有 4–5 周来准备圣诞节当天的两场 NFL 比赛。那是一个非常忙碌的五周,团队全力冲刺,最后那两场比赛零故障。你提到其他做体育直播的流媒体,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同样好,甚至更好。
主持人:目前你们的直播内容占整体内容的比例有多大?
Elizabeth:仍然是小占比。我们把直播看作对点播的互补。在我们提供内容的广度之下,即便直播占比较小,只要我们做一些只有 Netflix 能看到的内容——比如 Tyson vs Paul,那我们也做了网球等其他赛事,Tank Davis vs Paul 的下一场在 11 月就要来了——这些都是只在 Netflix 能找到的内容。对于会员而言,这很令人兴奋:它们时效性强、期待值高,需要你“当下就看”,但不需要占据你整个平台内容库的主体比例。
主持人:我也注意到你们要重启《Star Search》,它当年是 Justin Timberlake、Guerrero 等众多明星的跳板。
Elizabeth:对,很多明星都是从那儿起步的。
主持人:是啊,这太有意思了。那它会在 2026 年回归吗?
Elizabeth:会在明年年初回归。《Star Search》有个很有趣的点:我们会把“直播投票”直接融入节目内容里。也就是说,当你在家里用电视看《Star Search》时,可以直接在电视上或用手机投票,决定某些选手是否晋级。这只是一个很早期的示例,展示我们认为内容将越来越互动:跨设备、连接电视与手机,让订阅 Netflix 的会员真正参与剧情、影响剧情走向,获得沉浸感。直播投票只是其中的一个应用案例。
云游戏也有很多令人兴奋的新进展,它带来另一种类似的互动模式。我们在今年第四季度会上线一些客厅派对游戏,明年还会有更多。比如 Boggle(拼字游戏),我们的联席 CEO Greg Peters 在视频里把我虐得很惨,我得找机会再战。这类玩法是用手机当手柄,在你家客厅电视上和亲友本地一起玩。它为“传统电影与电视剧”之外,提供了更沉浸、当下、好玩的互动内容,而电影/剧集当然也会继续保持高水准。
主持人:这很重要,也意味着一次重大的路线变化。非常有意思,而且一直很前沿、敢于试验。我记得《黑镜》的《Bandersnatch》,那是‘选择你的冒险’式的互动,但你刚才说的技术完全不同——那种做法其实是用户在访问、切换预先准备好的文件。
备注:像《黑镜:潘达斯奈基》那样的交互电影,剧情走向是事先设定好的,观众选择哪条路径,后台就切到对应的已备文件——本质上还是‘点播 + 条件分支’。而我们现在谈的直播投票或云游戏则完全不同:它是实时的,你的操作与投票会当场影响结果或体验,系统需要低时延地汇聚、计算并反馈。
Elizabeth:这是个很好的对比。喜欢《Bandersnatch》的观众会记得,它的剧情路径是预先设定好的,观众可以选择走哪条路。而我刚才提到的 Open Connect 会预加载好所有相关文件。你选了哪条路径,我们就把对应的播放体验传递给你。
但到了互动直播(比如投票)或游戏/玩法,就完全不同了——这是实时的体验,你在当下影响结果或参与互动,而不是只能单向“吸收内容”。我认为这种形态会越来越多。而这正是 Netflix 的“特调酱”:我们在更多设备上提供更丰富的内容类型与互动体验,让 Netflix 的形态随娱乐业的整体演进而升级。
主持人:游戏也非常有意思。这算是 Netflix 近两年更深入的一项新举措吧。
Elizabeth:是的。早期我们重点在移动端,把哪些手机游戏可以纳入订阅权益,作为提升会员价值的一个例子。最近的演进是把更多玩法带到电视端,这就是云游戏在我们的游戏组合里占比更大的原因。未来移动端与电视端都会并行。云游戏本身是个技术挑战,很多人都经历过。但我相信,凭借我们的基础设施与产品能力,我们能为会员提供比他们在其他地方更好的云游戏体验。
另一个把游戏带到电视端的原因是:Netflix 拥有很多强大的 IP 世界、粉丝群与社群,比如《Stranger Things(怪奇物语)》。如果我们在这些内容旁边引入让会员参与故事、沉浸式互动的游戏,它会和我们现有的内容形成很好互补。设想你的客厅电视:我可以看电影、刷剧、打游戏、参加直播投票、看拳击/看 NFL——这种丰富的体验组合,开始让人觉得:只有在 Netflix 才能一次性拥有。
03 游戏业务的取舍:聚焦“更小而精”的 Netflix 专属体验
主持人:说到 IP。我在想,上周五有新闻说 Netflix 要关闭一家游戏工作室——是不是 Boss Fight Entertainment?据说它和《鱿鱼游戏》有关系?还有另一家游戏工作室也关闭了,可能是 AAA?能不能帮我们理解一下你们的策略:你们收缩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以及接下来会怎么推进?
Elizabeth:当然。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学习:哪些类型的游戏在 Netflix 上对会员最有吸引力?市面上游戏太多了,因此我们必须提供独特且差异化的东西——这和我们进入任何新业务的思路一致。我们会快速学习什么有效、什么无效。这既包括我刚提到的把电视端游戏作为战略重点的一部分,也包括聚焦更小而精、真正属于 Netflix 的游戏选择——即只有 Netflix 能提供的体验。
比如与 IP 深度联动、用手机做手柄、在产品里形成更沉浸的统一体验,当用户的时刻与场景合适时自然进入游戏。这些要求会同时影响我们要的游戏内容(选哪些游戏),以及我们必须提供的产品/技术体验。随着我们不断学习,也在持续演进:如果我们要做与 IP 高度连接、并延伸到电视端的游戏,那就会决定我们长期要合作哪些工作室、哪些不继续。
04 Netflix 的广告引擎:自研投放与数据套件,广告版成长最快
主持人:我也对你们的广告策略很感兴趣,看起来进展非常顺利。五月你们好像披露过带广告套餐的用户大约 9400 万。能否更新一下最新的数据,有多少人了?
Elizabeth:还在持续增长。最新的精确数字我得再确认,但它已经是我们所有套餐中增长最快的之一。我们有带广告的套餐,也有标准版和高级版;广告版一直很有吸引力,说明会员或潜在会员被更低的价格点所吸引,尤其是在整体体验可控的前提下。我们在这个套餐上看到了惊人的规模,也看到了很多机会——因为我们已经在 12 个市场上线了 Netflix 自主广告套件。现在我们用自研广告技术来投放广告,并为广告主提供更好的数据、测量与定向。
主持人:很好。不过我今天早上读到一篇报道,说你们对订阅者信息的共享比较克制。
Elizabeth:那更多反映的是我们所处的阶段。我们进入广告业务相对较新,很多能力都是从零搭建。毫无疑问,有些方面我们需要追赶:比如会员期望的广告相关性,以及广告主对数据与衡量的要求。这方面我们会全速推进,尤其是现在我们已经有自己的技术套件可以发力。
主持人:说到留存,在哪个层级更高?高级版还是广告版?你们是否看到不同的模式?
Elizabeth:在三个套餐(包含广告版)中,留存和互动总体都很强劲。
05 GenAI 的边界:创作者为主,AI 协作,不为技术而技术
任何剔除人类部分的内容创作,都会缺失叙事的“灵魂”
主持人:当然还想聊聊生成式 AI(GenAI)。这是个大话题,你应该也很期待。能不能讲讲 Netflix 拥抱 GenAI 的多种方式,包括游戏?你刚才说了玩家可走不同路径,我也能想象你们会创造性地利用 IP。有没有什么前瞻信息可以分享?
Elizabeth:好消息是,Netflix 早就在用机器学习和 AI,我们对利用其中的机会非常熟悉。一直以来,我们都有意图地使用这些技术:既要提升会员体验,也要提升创作者体验——这是 Netflix 生态的重要一环,到了 GenAI 也不变。现在是在既有能力之上新增一组新的能力,但我们的原则还是:在哪些场景它能实质性提升质量或为会员、创作者带来更好的结果。
这可能体现在影视创作者如何把愿景落地,也可能体现在游戏开发者/工作室如何利用它打造更好玩的功能;对会员端的产品体验来说,我们正在测试内测版的“对话式搜索”——就像跟朋友聊天请他推荐:“我今天有点低落,想找点能让我大笑的内容。”总之,凡是我们传统上用过 ML/AI 的地方,都能考虑 GenAI 的增益。但最重要的是,它是创作者的工具。
Netflix 很擅长与影视创作者或游戏开发者合作,思考“如何帮你把人类的创作愿景变为现实”,让这件事更轻松、更愉悦、更高级。我们正在寻找那些 GenAI 能显著提升叙事的机会,但不会取代位于核心的人类创造力。在会员侧也一样:一定要是让体验更好的应用,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
主持人:那 Netflix 对“AI 演员”的态度是什么?上个月好莱坞因一位演员 Tilly Norwood 引发过巨大恐慌。我没跟进后续,但好奇公司有没有明确立场,或在考虑如何处理?
Elizabeth:我会这样说:娱乐与叙事的核心是人性,它有非常强的人类要素。很难想象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不以人类创造力为中心。技术可以赋能,GenAI 可以成为实现愿景的工具;但我不认为完全由 GenAI 创作的故事会是最具吸引力的,至少对 Netflix 的会员以及我们观察到的互动数据而言。任何剔除人类部分的内容,都会缺失叙事的“灵魂”。
主持人:你们如何就这一议题与好莱坞沟通?毕竟问题和担忧很多。你们如何与各方利益相关者交流、并让他们安心?
Elizabeth:我们的立场非常明确:一切以创作者为主导。
这些年 Netflix 一直在构建技术与工具,帮助创作者和制片方做出优秀的电影与剧集。现在我们仍处在同样的位置,只是把 GenAI 也带入了这段对话里。如果它能帮助导演可视化他想讲的故事,或预演他想要捕捉的镜头;又或者在一些我们最近讨论的场景里——某些视觉段落几乎不可能拍到,或需要对演员进行“增龄/减龄”处理——我们会与演员和创作者合作,把“过去几乎不可实现”的事变为可能(至少在没有这类技术时实现门槛非常高)。这样的沟通我们每天在各个制片项目中发生数百次。
这种创作者优先的工作方式,是最佳沟通方式:它把技术定位为创作者的工具,而不是替代品。这也帮助我们判断技术何处有用、何处无用——最终这是创作决策,而不是我们的决定。
一直以来,创作者之间都有一个光谱。有些电影人非常乐于探索——他们会想,“我想如何运用新技术?” 对于这类导演,我们会全力支持。也有一些导演对新技术没那么感兴趣,更倾向于传统的拍摄方式,我们同样支持他们。
我们还发布了一些创意或制作方面的指导原则,主要是分享行业中的最佳实践,比如:目前有哪些可用的工具?不同工具的优缺点是什么?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也能让外界更清楚地了解我们的立场——即如何根据创作者的使用场景,以最合适的方式来运用这些新技术。
主持人:太好了。我想确认一下:这些伦理框架或指引是公开的吗?
Elizabeth:是的,我们现在已有制作指引。
06 贴近当下的发现入口:竖屏流与 Moments
主持人:我也想问你们如何看短视频。你们越来越多地与 TikTok、Reels、Shorts 竞争。你们如何看这些平台,是否会严肃对待?
Elizabeth:我认为,理解 Netflix 的策略,首先要认识到存在多种“真需求时刻”:消费者会在不同场景寻找不同风味的娱乐。很多时候他们在找电影/剧集/游戏——这正是我们擅长供给的;有时他们在找更“轻食”的内容,比如通勤途中,或者希望把手机/平板交给孩子让他短时参与。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提供更广谱的内容来覆盖这些关键时刻,并据此开展小步试验。
我们正在内测手机端的竖屏视频流,以重新想象移动端体验,在当下贴近用户的使用方式。它不只是把手机当小电视去看电影/剧集,而是既能发现稍后观看的内容,也能当下参与。我们会在竖屏流里试验不同内容类型、剪辑与分享的不同方式。我们还在迭代一个叫 Moments 的能力,让会员截取片段并分享到自己的社交网络,建立更强的内容连接。这些会首先在移动端落地,具备短视频要素,但并非要复制或追逐 TikTok 等的路线。我们认为有一类特定娱乐/真实需求时刻对会员特别有价值,我们希望专注于此,而不是在每个时刻都做“全能选手”——那也不必成为我们的核心战略。
主持人:也就是说,最早可能在第一季度看到更多实验?
Elizabeth:接下来几个季度都会推进。到 2026 年,我们会在竖屏视频等新载体上试验新内容类型。这也包括我们近期宣布的播客:与 Spotify 的合作,将形成跨 Netflix 与 Spotify 的共同分发。我们会把播客带到手机、电视以及产品中的多种界面。
主持人:太棒了。你们如今面对的是全新的世界。与当年 Reed Hastings 创办公司相比,如今是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外界曾批评或观察到 Netflix 正在把一些内容适配“边做别的事边看”的状态。我看过报道说,演员和编剧需要在剧本中更明确地交代主角当下在做什么,因为可能有人在看剧时并不看屏幕。这是真的吗?
Elizabeth:至少我个人不是那样看的,我是全情投入的。我理解你的意思:很多人看电视时确实会同时拿着手机。但这并没有改变我们讲故事的方式,也没有改变我们对沉浸与品质的要求。它更可能影响的是:既然观众手里拿着手机,他们希望怎样与 Netflix 互动?
我刚才提到的这些「时刻」,其实都源于一个现实——人们确实会拿着手机,希望随时获得娱乐体验。有时候他们只是单独用手机玩,有时候是一边看电视一边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有一些内容,比如《Adolescents》《K-pop Demon Hunters》《Bridgerton》),让观众能够完全沉浸在故事之中。 Netflix 的策略是:不论是在何种场景、何种设备上,都能为不同的「娱乐时刻」提供合适的体验,让用户感受到一个「只在 Netflix 才能体验到的娱乐世界」。
所以我不会太去想“他们是不是不专心看了”这样的问题。事实上,我们仍然看到观众对内容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和热情。只是,我们确实需要在「沉浸感」和「个性化体验」上提供更广的维度和选择。
主持人:听起来 2025 年的 Netflix 已经不只是“Netflix and chill”,更像是“向前倾的参与”。
Elizabeth:这应该是一个全谱系。我们要提供能牢牢抓住你全部注意力的故事——大家爱看、也想要更多,我们也会在屏幕内与屏幕外(如 Netflix House 与周边产品)一起把它做到更好。优秀的 IP、叙事与角色会带来强烈的沉浸感,Netflix 希望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并事实上已是全球娱乐机会的一部分。过去 20 年变化非常大,我也很高兴它变了:从 DVD 到 流媒体,再到全球化,如今又加入直播、游戏、广告支持的套餐、新内容形态。我更愿意在一家持续进化的公司工作,而不是停滞不前;Netflix 显然就是个好例子。
07 院线发行:少数例外的线下活动,不改线上主策略
主持人:还有许多令人兴奋的事。最后一个问题:你们提到屏幕,我好奇是否会加强院线发行?我们看到 Apple 在这方面也在试验。
Elizabeth:我们的策略目前没有改变。会有少数例外,比如 《K‑pop Demon Hunters》做过特别周末活动,让它以“线下真实体验”的方式呈现。但这都是少数、特殊场景,并不代表我们整体策略的变化。
主持人:还有很多值得期待的事。非常感谢今天到场,也谢谢各位!
来源:流媒体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