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这种病冬季极易高发!警惕5种信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15:51 1

摘要:医生在冬季门诊里见惯了这样的场景:一个原本体健的中年人,因为夜里憋醒、气紧、咳白痰而突然慌张地就诊;一位长期吸烟的老年患者,在寒潮过后再次出现咳、喘加重;又或是一场流感后,年轻人反复咳嗽带痰一个月仍未缓解。

医生在冬季门诊里见惯了这样的场景:一个原本体健的中年人,因为夜里憋醒、气紧、咳白痰而突然慌张地就诊;一位长期吸烟的老年患者,在寒潮过后再次出现咳、喘加重;又或是一场流感后,年轻人反复咳嗽带痰一个月仍未缓解。

这些看似零散的症状,其实常常指向同一个疾病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冬季,是这类疾病的高发和加重季节。

医学上把它简称为慢阻肺,它的最大特点是呼吸通道的内径逐渐变窄,气进得慢、出得更慢,就像城市早高峰的交通堵塞,氧气“车辆”无法顺畅抵达身体的各个“街区”。此时,轻则活动后气短,重则静息时胸闷,严重者甚至因缺氧引发生命危险。

过去,人们认为慢阻肺只是吸烟者的“老年毛病”,但近年研究发现,空气污染、反复呼吸道感染、职业粉尘暴露、哮喘控制不佳、高龄代谢紊乱都可能成为触发点。

根据2024年发布的《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数据显示,我国成人慢阻肺患病率已达13.7%,约每6人中就有1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还指出,冬季的急性加重率比夏季高出近两倍。这不仅是气温降低的结果,更与呼吸道纤毛清除功能下降、病毒活性增强、室内外温差过大等多重因素叠加相关。

要警惕五种信号——咳嗽、咳痰、气促、胸闷、劳力后呼吸困难。这些症状往往被误认为普通感冒后遗,但持续三周以上就不再属于单纯感染。

尤其是早晨起床刷牙时出现的反复咳白痰或泡沫痰,是气道炎症长期存在的表现。如果伴随轻微活动后气急、夜间憋醒或晨起头晕,就要怀疑肺功能正在减退。

2023年发表于《中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杂志》的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空气干冷时吸入气道的温度骤降,会使平滑肌收缩、痰液变黏,进一步阻塞气道,这也是冬季慢阻肺加重最主要的生理机制之一。

换句话说,当你在寒风中快步行走时,支气管正在经历一次“持久收紧”,像橡皮管被掐了一下。一旦这种“掐”的频率增多,气道就难以再完全舒展。

另有2023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北方地区居民在冬季采暖期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平均升高28%,即便不开窗,也可能导致细微炎症持续存在。

长期吸入这些微粒,就像在气道内堆积灰尘,慢慢让气流受限而不自知。这种“暗中积累”的伤害,往往在一次感冒后集体爆发。

人们容易忽略慢阻肺的早期阶段,因为症状轻微、波动性强。医学上称之为隐匿期通气功能下降,就像城市的红绿灯系统开始混乱——信号灯仍在闪烁,但顺序已错乱。若此时不加干预,炎症、痰液、微血管损伤会逐渐延伸至肺泡壁,形成不可逆的结构性改变。

冬季慢阻肺加重的患者,还会出现二氧化碳潴留、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增大等连锁反应。后者可理解为心脏“承担了本不属于它的工作”,继续代偿,最终导致力竭。有研究提示,冬季急性加重住院患者的三月死亡率显著高于非冬季,这一结果提醒医生和公众——防线必须提前建立。

预防并非只靠“保暖”二字。临床上建议从三个角度同步进行:首先是呼吸环境管理。冬季空气质量差时,不建议晨练或户外久留,即便在室内也应定期通风,但时间最好选择中午阳光较足的时段,每次5到10分钟。

若居所使用暖气或空调取暖,可放置一盆清水,保持湿度在40%至60%,防止呼吸道黏膜干裂。

其次是气道功能维护。医生常提示患者学会早晨进行“主动咳痰训练”:起床后先深吸气,再缓慢呼气三次,然后轻咳一声,使痰液松动,接着连续两次用力咳出。此举看似简单,却能有效减少黏痰堵塞。对于常咳的人群,喝水的意义并非“润喉”,而是帮助降低痰液黏度,让“交通”恢复通畅。

第三是感染风险控制。冬季是病毒交替季节,呼吸道感染是慢阻肺加重的最大诱因。研究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全国多点监测数据中,流感病毒占急性加重患者病原体比例约47%。

因此每年流感疫苗接种可显著降低冬季发病风险。同时,保持规律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也能稳定内分泌,应对寒冷诱发的免疫波动。

许多人咨问:气短了,是不是就晚了?未必。肺功能的恢复空间往往比想象中更宽广。2024年《临床呼吸杂志》的研究指出,中早期患者经过规律呼吸康复训练三个月后,其用力呼气量(FEV1)平均提高9%。

这说明气道并非“一堵就完”,通过科学的呼吸运动,比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可以重新打开部分被“折叠”的肺泡。

医生在门诊观察到一个规律:那些坚持康复锻炼的患者,即使在严寒冬季,也很少出现反复急性发作。相反,那些依赖止咳药而忽视功能锻炼的人,常被“二次感冒”拖得喘不过气。真正的防守在于肌肉与肺泡的协同,而非仅靠药物的暂时镇静。

如果咳嗽超过三周、早晨痰多或气紧且反复,应尽早到正规医院呼吸科就诊,可行简单的肺功能检测,这类似查“管道流速”,无需侵入操作,却能精确评估肺部健康度。医生会据此判断是单纯感染后咳嗽,还是慢阻肺早期。越早识别,越能避免不可逆的结构损伤。

从宏观角度看,慢阻肺是一种社会型疾病。它反映了城市化、气候变化、生活方式三者之间的错配。寒冬不仅考验着人体的呼吸系统,也考验着公共健康的防护意识。如何在灰蒙的早晨保持畅通呼吸,背后是一种与城市共处的智慧。

冬季的空气,仍旧冷冽;但对有准备的人而言,它不再是敌人。取暖器旁的微湿空气,替代了干涩;呼吸训练后的深吸慢吐,变成一种温柔的自律。慢阻肺并非宿命,而更像一次与呼吸重新相遇的机会。每一个主动调节的动作,都在为下一次深呼吸铺路。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4年版)[J].中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杂志,2024,23(02):113-159.
[2]李明,赵振华.冬季气候变化对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影响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11):1382-1388.
[3]王玉兰,陈建国.呼吸康复训练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的临床观察[J].临床呼吸杂志,2024,34(06):421-426.

文章旨在传播健康知识,禁止发布与医疗行业相关的言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不得发表背离国家政策、诋毁医院声誉、损害医院形象的言论。内容要传播正能量,必须积极正面,符合中国国情,立足于国家政策利好的观点,不得发表任何负面言论,确保内容符合主旋律。

来源:聪明的菠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