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南:赛事“流量”变经济“增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12:07 1

摘要:近年来,“以赛促消、以赛兴城”成为新风口,越来越多的城市把体育赛事作为撬动消费的密码,在“体育+旅游”“体育+消费”双轮驱动下,在“流量即经济”的时代浪潮下,青岛这座百年体育名城正以赛事为支点,撬动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近年来,“以赛促消、以赛兴城”成为新风口,越来越多的城市把体育赛事作为撬动消费的密码,在“体育+旅游”“体育+消费”双轮驱动下,在“流量即经济”的时代浪潮下,青岛这座百年体育名城正以赛事为支点,撬动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从百年德式建筑与足球文化的碰撞,到浮山湾畔商圈与体育赛事的交融,作为青岛市核心城区的市南区,凭借其深厚的体育基因与独特的文旅资源,率先探索“赛事+”的融合路径,在“流量激活经济增量”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一场多赢的化学反应

当顶级赛事IP邂逅“足球之城”的百年底蕴,一场关于文化共振与流量破圈的故事正在上演。

5月13日至18日,抖音足球嘉年华青岛站在天泰体育场掀起热潮。作为抖音集团总部级重点IP,这场赛事首次与青岛市足协杯赛深度联动,吸引52支球队参赛。

天泰体育场作为赛事核心场地,承载着青岛足球的百年记忆。这座始建于1933年的体育场,历经亚洲青年足球锦标赛等国际赛事的洗礼,如今已转型为集专业赛事、全民健身与文旅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体。

在抖音足球嘉年华期间,这里不仅是竞技舞台,更成为市民游客打卡的文化地标——百年建筑与足球元素交织,形成“观赛+文旅”的独特体验场景。

赛事流量的爆发,离不开市南区多年来的政策深耕。

在《市南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中,便明确提出“打造‘赛事+’消费生态圈”的目标,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赛。

同时,赛事的热力不仅停留在绿茵场,更要化作消费市场的澎湃动能,在城市商圈与文旅场景中激起层层涟漪。

赛事的溢出效应迅速渗透至城市肌理——

市南区推出“赛事直播+啤酒烧烤派对”,银座、绿城GT集地广场、麦凯乐等商场同步开展足球主题促销活动,拉动零售、娱乐等多领域消费;在天泰体育场决赛现场,里瓦尔多的互动环节与青岛啤酒的品鉴活动同步进行;汇泉广场举办特色文艺汇演、搭建沉浸式“足球主题市集”,40余家非遗商家与本土品牌构建起“赛事+文化+商业”的复合空间。

这种“日观赛、夜消费”的场景设计,使赛事流量在时空维度上实现最大化延展。

从“观赛经济”到“产业经济”

“赛事+消费”的联动在市南区并非偶然。

青岛市自2025年起实施的《加快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明确提出,鼓励“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推动体育与商贸、文旅深度融合。

市南区深谙“赛事不是孤岛”,借此东风,将足球赛事与中山路历史街区、浮山湾商圈等城市地标有机结合,形成“一场赛事激活一片区域”的乘数效应。

如果说足球是“流量爆款”,那么市南区依托海洋资源打造的赛事矩阵,则是“长线投资”。

克利伯环球帆船赛、中国摩托艇公开赛、全国海岸赛艇沙滩冲刺赛等十余项国际级赛事,每年吸引近千名国际运动员汇聚于此。以2024年为例,仅帆船类赛事就带动相关旅游消费超2亿元,高端酒店入住率峰值达98%。

这些赛事不仅是竞技场,更是城市形象的“放大器”。

市南区通过赛事直播、专题报道、文旅联动,将碧海蓝天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价值。

在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的全球航行轨迹中,“青岛站”的镜头始终聚焦于八大关的红瓦绿树与现代化码头交织的独特风貌。这种“场景化叙事”进一步提升了青岛市市南区的区域知名度,更吸引了一批国际体育组织和企业的关注,也为市南区引进高水平赛事埋下伏笔。

2025年5月10日—17日,2025女子ILCA6级世界帆船锦标赛及男子ILCA7级世界帆船锦标赛在青岛奥帆中心举行。该比赛是奥运级别国际A类赛事,也是备战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的重要一战,也是首次在市南区举办,再一次证明了市南区作为国际赛事承办高地的综合实力。

当然,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需要精准的产业适配。

市南区通过支持赛事主办方联合商圈、酒店、景区推出赛事集市、特色购物、专属优惠券等消费活动,开发赛事相关文创产品和旅游线路等,持续推动体育、商贸、文旅等多业态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景区、街区、商圈活力,将“流量”变“留量”,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了消费能级,体育消费在城市消费中的占比持续攀升。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赛事流量正在重塑市南区的消费结构——2024年市南区体育服务业总产出突破100亿元,其中赛事相关消费占比达35%。

值得关注的是,市南区率先试水“首店经济”与赛事联动——2025年,TEAMCHINA中国国家队山东首家旗舰店落户香港中路,店内设置VR帆船体验区,消费者可“边购物边参赛”。

这种“沉浸式消费”场景,让体育衍生品的价值从纪念品升级为体验品,也为区域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全民健身的“经济想象力”

当赛事的喧嚣渐歇,如何让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价值?

市南区给出的答案是:构建赛事遗产的长效运营机制,让体育精神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赛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注重赛后利用。市南区将天泰体育场改造为多功能综合体,除承办国际赛事外,还向市民开放全民健身设施,年接待健身人群超50万人次。

同时,赛事期间的文旅线路(如“青春之旅”)在赛后持续运营,吸引游客“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这种“赛事+文旅”的长效机制,使赛事流量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持续动能。

民生与经济的共生,是市南区“赛事+”模式的另一面。

全民健身的普惠性布局,5分钟健身圈、98处健身站点、35所开放校园、10公里滨海智慧步道,不仅让运动成为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还孵化了“轻量化赛事经济”;社区足球联赛、家庭趣味运动会等“小而美”活动,年均吸引3万余人参与,带动运动装备、培训等消费超5000万元。

在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方面,升级“乐跑市南”系列轻越野全民赛、“全民健身”智力运动会等赛事,结合市南区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时尚元素,将打造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的本土特色的赛事IP,吸引全年龄段消费群体,提升区域时尚度。

当足球的热浪融入青岛的海风,当赛事的流量转化为城市的留量,青岛市南正在向世界证明:赛事经济的终极价值,不在于一时的狂欢,而在于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的动能。

来源:今迅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