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想和大家聊聊“赵氏”起源和发展。如今通行的宋版《百家姓》,因尊皇姓“赵”为首而饱含时代烙印。尽管后世涌现过《皇明千家姓》(明代成书,开篇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内含歌颂朱明的字句)《御制百家姓》(清康熙皇帝以其本人名义主编的启蒙书,开
一直想和大家聊聊“赵氏”起源和发展。如今通行的宋版《百家姓》,因尊皇姓“赵”为首而饱含时代烙印。尽管后世涌现过《皇明千家姓》(明代成书,开篇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内含歌颂朱明的字句)《御制百家姓》(清康熙皇帝以其本人名义主编的启蒙书,开篇为“孔师阙里,孟席齐梁”)等版本,却因过度依附政Z教化,反不及宋版凭借韵律启蒙之力流传千年。
言归正传。今天,让我们从“造父封赵城”的青铜铭文,到“胡服骑射”的变革锋芒,再至“黄袍加身”的帝国晨曦,拨开历史烟云,尝试探寻赵氏如何从驭马之族成长为贯穿华夏文明的鲜活基因。
一、源出嬴姓:造父受封启赵氏
长平之战秦坑杀赵降卒四十五万,结果他们两个姓氏拥有共同的祖先?您没看错,历史就是这样残酷。
《史记》记载,赢氏出自帝颛顼(五帝之一,黄帝之孙,另有观点称嬴姓出自少昊),帝颛顼的后代大费(伯益)因配合大禹治水有功,被大禹举荐给舜,并开始为舜驯养鸟兽,因功被舜赐姓为嬴。伯益有子叫大廉,大廉小一点的玄孙叫作中衍,中衍为商天子大戊御马。
《通志》展示嬴氏起源的两种说法,书签以左为嬴、赵之起源
中衍的后世为蜚廉(善于奔跑,是嬴氏和赵氏的最近的共祖),蜚廉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恶来(孔武有力)、季胜。在周武王伐纣过程中,恶来作为纣王的支持者,被周武王诛杀,封神榜中恶来和他的父亲蜚廉共同被封为掌管“冰消瓦解”的神。恶来的五世孙非子为周孝王养马,孝王感念非子祖先伯益之事,封非子于秦地。
山海经将蜚廉神话为神兽,司风神
恶来弟弟季胜的四世孙造父为周穆王御马到西部各地巡视,会见了西王mu(对,就是大伙熟悉的那位,原型大概率是周穆王时期西部某少数民族女首领),高兴的流连忘返。此时,淮河流域的东夷徐王反周,造父御马一日千里,使周穆王抵达前线,击败了徐王。周穆王因此将造父封至赵邑,家族开始姓赵。这是赵姓的核心起源。
造父像
二、晋国崛起:从御马之族到权倾朝野
(一)投晋立基:叔带南迁与赵氏扎根
造父受封赵城,以封地为氏,形成赵氏宗族,早期为晋南小宗,以御马技艺与周王室保持联系。造父的六世孙公仲,在周宣王攻打戎族时,再次发挥祖上特长,于千亩之战中,通过御马帮助周宣王脱险。公仲的儿子叔带因周幽王昏庸无道,投奔晋文侯(非晋文公,晋文侯是晋文公同族大宗长辈),赵氏从此在晋国扎下根基。
(二)军功显贵:赵夙灭国与世家奠基
赵氏依附晋国公室,逐渐参与晋国政Z。至晋献公时,赵氏通过联姻与军功跻身晋国gui族行列。叔带五世孙赵夙,助晋献公灭霍、魏、耿三国,受封耿地(今山西河津),奠定赵氏军功世家的地位。
(三)辅霸专Z:赵衰从龙与赵盾弑君
赵衰(史记称其是赵夙之孙,另有说法称其为赵夙的儿子或弟弟)陪伴晋文公重耳流浪19年,助其复国称霸,被任命为上军将,掌军Z大权。其子赵盾把持晋国朝政20余年,权倾朝野,史称“赵盾专Z”。随后便是“赵盾弑君”故事,赵盾似乎蛮冤枉,他逃跑途中族人弑君,赵盾又回到晋国把持朝政,史家普遍认为国君死前,其大概率不知情,更多的承担的是道义上的责任。
(四)存亡续绝:赵氏孤儿与宗族复兴
晋景公因听信谗言,诛杀赵氏宗主赵同、赵括,仅存赵朔遗孤赵武(“赵氏孤儿”原型),后因韩厥力谏而复用。赵武成年后重掌赵氏,任晋国正卿,促成晋楚弭兵之会,恢复赵氏地位。(故事耳熟能详,不赘述)
赵氏孤儿剧照
(五)裂晋称雄:从智伯之亡到三家分晋
赵武之后,赵简子、赵襄子两代,外联韩魏、内修晋阳,隐忍图强。公元前453年,智伯恃强索地,襄子拒之,遭联军围困晋阳,危局中策反韩魏,反杀智伯,三分其地。此后六十七载,赵氏与韩魏蚕食晋土,裂晋而王。
三、胡服骑射:不拘古制与军S变革
战国中期,赵雍(武灵王)继位时,赵国北临匈奴、东有强齐、南胁于秦,困守中原车战旧制,屡遭边患。武灵王亲历胡人骑兵迅疾如风,决意“师夷制夷”。公元前307年,力排众议,下令举国改穿短衣窄袖、长裤革靴之“胡服”,废战车、练骑射,建中原首支精锐骑兵。公族斥其“背弃周礼”,赵雍亲着胡服巡行,称“利民强国,何拘古法”。十年革新,赵军北破林胡、楼烦,拓地千里,西筑长城御匈奴,赵国一跃为军事强国。然胡服骑射不止于兵革——弃中原宽袍博带之形,实为打破gui族尊卑之序;骑兵代车战,更催生军功平民崛起。
赵武灵王像
四、秦赵同源:长平血战与宗族离散
如果没有专门的研究,恐怕不会知道赵氏源于嬴姓。但是,赵国终于秦,可谓人尽皆知。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五万降卒,之后赵国仍然在李牧的率领下顽强抵抗秦国。然而,老大哥毕竟是老大哥,一招反间计,导致李牧被杀。随后,秦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赵氏族群开始四散奔波。其中,赵氏gui族部分被迁至秦都咸阳监视,部分隐姓埋名逃亡;而赵国平民开始向中原、江南迁徙,逐渐形成邯郸赵氏。赵公子嘉逃亡代地(今河北蔚县),自立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灭燕后回师攻代,代王嘉被俘,代国灭亡后,部分族人迁至陇西(今甘肃),形成陇西赵氏。
五、两汉沉浮:从边地铁商到天水郡望
就像琅琊诸葛氏一样,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等人分仕三国,赵氏或主动、或被动,也没有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汉初,赵国旧gui族赵午与赵国王张敖(赵王张耳之子,刘邦女婿)关系密切,任国相,因为汉高祖对赵王不礼貌,与贯高等十几人谋策谋杀汉高祖,失败,自刭而死。此时的邯郸赵氏凭借掌握冶铁技术,逐渐成为北方豪强。同时,陇西赵氏在当地扎根,东汉时发展为天水赵氏,天水成为后世著ming郡望。在西汉,赵国旧gui族后裔,赵广汉历任颍川太守、京兆尹,为人刚正不阿,深受百姓爱戴。
赵广汉像
秦末,赵佗趁机在岭南自立为南越武王(前203年),汉初迫于形势接受刘邦册封(前196年),名义上臣属。吕后时期因汉朝的施压,赵佗一度称帝反制,至汉文帝时再度归附,形成“外臣内帝”的双重体制。赵佗去世后,其孙赵眜、曾孙赵婴齐延续统治,但内部汉化与保守势力的矛盾加剧,尤其是赵婴齐之子赵兴继位后,其母樛太后主张归汉,引发变革,改立赵建德为王。汉武帝以此为机发兵南征,于前111年攻灭南越,处死赵建德并诛杀王族,岭南并入汉朝设郡。之后,岭南赵氏虽消逝于史册,但其“和辑百越”政策促进了汉越融合。
赵佗像
六、南北分野:士族桎梏与科举破ju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赵氏随着衣冠南渡进一步向长江流域扩散,但因九品中正制等原因,无法达到“王谢”这等门阀士族的声望。而北方赵氏进一步生根发芽,在魏晋时期正式确立天水郡望,跻身士族,沉淀文化根基,使其在隋唐科举时代更具竞争力——为其后世复兴埋下伏笔,成为中国古代宗族转型的典型范例。
七、隋唐蓄势:关陇边缘与文武并进
在隋代,赵氏仍以“陇西-天水郡望”为核心,但实际影响力被关陇集团(如弘农杨氏、陇西李氏)压zhi。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建立,门阀士族对资源的控制逐渐松动,赵氏的发展机会相比九品中正制下的魏晋时期要多一些。赵绰在隋文帝时期任大理少卿,以刚正著称,曾谏阻文帝滥杀,体现赵氏在司法领域的参与。赵仲卿为隋初将领,随杨素平定汉王杨谅叛乱,受封柱国,家族跻身关陇军事gui族边缘。
在唐代,赵氏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政Z上依赖科举突破门阀桎梏,赵宗儒为唐朝四朝元老;军事上早期多出镇守边疆的大将,如赵玭(曾被封天水郡公)、赵持满等,后期借藩镇乱局掌握地方实权,如赵镕、赵儋;文化上以诗文、书画等造诣继续沉淀文化基础,赵嘏、赵蕤等诗作流传至今,赵模是摹写《兰亭序》的高手,其摹本被称为“赵模本”,赵公祐擅长画佛道人物,作品入藏宫廷。
尽管赵氏在隋唐未能跻身唐代顶Ji世家(如崔、卢、李、郑),但通过灵活适应时局,为族群发展奠定了人才、文化与宗族网络的基础。
八、黄袍加身:从陈桥兵变到崖山绝响
唐朝灭亡后,中原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武将篡位频繁,社会动荡。后周世宗柴荣推行改Ge,试图统一华夏,但英年早逝,幼子柴宗训(7岁)继位,主少国疑。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言契丹南下,后周朝廷命赵匡胤率禁军北上御敌。正月初三夜,禁军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赵匡胤弟赵光义与谋士赵普策划兵变,将士以黄袍加身,拥立赵匡胤为帝。正月初四,赵匡胤回师开封,逼迫柴宗训禅位,优待柴氏子孙,改国号“宋”,史称“北宋”。赵宋朝廷组织编纂《仙源类谱》《玉牒》,将家族世系与战国赵国王室、汉代天水赵氏连接,形成“黄帝—造父(赵氏始祖)—赵广汉—赵匡胤”的完整谱系。
靖康之变后,赵氏宗族(赵光义一脉)几乎被一网打尽,据说赵构在南渡时,突遇金兵追捕,惊吓至失去生育能力(南渡前,他曾生育),无奈从民间找到宗族远支赵昚(赵匡胤七世孙),作为继承人,延续赵氏的皇权。崖山之战,随着陆秀夫背负幼帝赵昺在崖山跳海殉国,宋之国祚终结。部分宗室被元朝安置,如宋恭帝赵㬎被安排到青藏高原出家。其余宗室隐姓埋名,或融入民间,如福建、广东等地有赵氏后裔。
九、血脉交融:少数民族改姓与赐姓源流
和其大姓一样,赵氏也存在着少数民族改姓和赐姓。在少数民族改姓中,汉代匈奴部落有改赵姓者,如匈奴gui族赵信;金朝女真族阿典氏、斡准氏等氏族改汉姓赵;元朝蒙古人兆斋氏、扎拉尔氏等改姓赵;清满洲八旗(如爱新觉罗氏分支)等亦有改赵姓者。在赐姓中,历代帝王均有赐他姓为赵的情况,如北宋对归附的党项首领赐姓赵。
对此,我始终保持一个观点,姓氏的发展是华夏民族文化融合的一部分,如果将伯益、造父、叔带作为赵氏的正源,那么可将其比作黄河在青藏高原的源头——巴颜喀拉山脉的冰雪融水,而少数民族改姓和赐姓及其他汉族改姓则如同黄河的支流泾河、渭河,他们汇聚在一起,才成就了辉煌的赵氏族群。
来源:s9天公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