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世纪初期,金国的崛起改变了中国北方的政治格局。1125年,辽朝被金所灭;两年后,北宋也宣告覆亡。在此背景下,两个流亡政权相继诞生:赵构南渡建立南宋,而辽朝贵族耶律大石则西迁中亚创立西辽。
12世纪初期,金国的崛起改变了中国北方的政治格局。1125年,辽朝被金所灭;两年后,北宋也宣告覆亡。在此背景下,两个流亡政权相继诞生:赵构南渡建立南宋,而辽朝贵族耶律大石则西迁中亚创立西辽。
两个王朝,一个在江南一个在中亚,出身看着接近,课本里占的篇幅不是一个量级,南宋接着北宋的线,临安定住,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北面压力一直在,打仗没占到便宜,市面在走,海上船队跑得勤,理学在书院里越讲越细,朱熹的书读的人多,陆游写诗写到了老,文化这条线拉得紧,叙历史的人爱从这条路走。
西辽的走法不一样,耶律大石在可敦城把人马拢起来,往西走,1132年在叶密立称帝,地名今天看是新疆额敏,说还是辽的国号,卡特万一仗在1141年打住塞尔柱,消息在中亚传开,西辽成了那片的主心骨,地盘到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治理讲宽容,东西往来办得顺,汉语公文常用,中原官制在用,课本里提到的篇幅不算多。
正统的看法摆在那,南宋给北宋接续上,中原这片是核心,后面的朝代和它能衔接,线条清楚,西辽沿着辽的制度办事,权力中心越走越西,到虎思斡耳朵安定,地方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班底和习惯往那边贴,叙述主线把它分到支线里,中原的视角一摆,教材更盯着和中原贴得近的朝代。
交往的密度也要看,南宋和金和蒙元常常对话,岳飞抗金,绍兴和议,事情都绕着中原的命运转,西辽的活动圈在中亚,和南宋不直接往来,留下的材料很多在波斯文和阿拉伯文里,中国正史写得略,地域和语言隔着一道墙,拉到以中原为主轴的框架里不太顺。
课堂里怎么讲也要算,西辽牵着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场景,统治者用菊儿汗的称呼,用天佑皇帝的名号,政务里把中华典章和中亚做法一起用,细讲信息量大,中学的时间不够,南宋这边人物故事成串,岳飞和朱熹都能落到课堂里,传播更顺。
影响的延伸能看出来,南宋一百五十多年,经济这块走得实,会子用得广,外贸船走得远,后面朝代接着受用,西辽在中亚稳住了局面,文化的影响慢慢进到哈萨克和柯尔克孜的社会里,和中原的直接连接逐渐淡了,历史记忆在那边延续,在这边的教材选材往南宋倾斜。
这不是给谁贴标签,史书写法有取舍,西辽在丝绸之路上的维护,在多元文化往来上的努力,南宋在军事不占优的时段里把文化撑住,这些都能拿出来看,学界把欧亚的线越摸越清,西辽这样的政权在更多角度里出现,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多看几面,不去划谁在中心谁在边缘,南宋的江南世界,西辽的中亚秩序,给人材料去理解过去。
来源:李书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