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那天在门诊,小芸(化名)泪眼婆娑地问我的第一句话。她27岁,是一名幼儿教师,没纹身、没输血、没乱交往,在她看来,这种病离自己“八竿子打不着”。
“我一个好好的人,怎么会得艾滋病?”
——这是那天在门诊,小芸(化名)泪眼婆娑地问我的第一句话。她27岁,是一名幼儿教师,没纹身、没输血、没乱交往,在她看来,这种病离自己“八竿子打不着”。
可当化验单摆在眼前,检测结果却让所有人震惊。
她的困惑,其实代表了很多普通人对艾滋病的误解。
起初,小芸只是觉得自己“最近容易感冒”。头晕、乏力、夜里出虚汗、轻微低热。她以为是班里孩子传染的病毒,就自己买了点感冒药。一个月后,体重却悄悄掉了七斤。
她开始心慌、失眠、食欲不振,脸上还长出一些奇怪的红点。
当她来医院时,连我都一开始没把症状和艾滋病联系起来。因为这些表现太普通了——几乎和慢性疲劳、贫血、甲状腺问题没什么两样。
可当她的白细胞比常人低得多时,我警觉了。进一步检测后,确诊的那一刻,全科团队都沉默了。
在随后的沟通里,我们发现,小芸的生活里,隐藏着很多人都可能踩过的健康“雷区”。
她以为艾滋病只和“不检点的性行为”有关。她否认自己有“高危行为”,但经过反复回忆,她说半年前去过一次美甲店,做了“微创去死皮”的服务,还因此手指肿痛过几天。
其实,艾滋病病毒(HIV)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被污染的针具、美容工具若未消毒彻底,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这并不常见,但风险确实存在。
小芸的故事提醒我们:健康知识的误区,往往比疾病本身更“致命”。
她的8个误区,几乎是我们在临床中最常见的公众盲点:
第一个误区,是“我身体好,就不会感染严重疾病”。
很多年轻人以为自己抵抗力强,就“百毒不侵”。可病毒并不会看年龄行事,尤其是像HIV这样的“隐秘杀手”,可能在体内潜伏数年,悄无声息地损害免疫系统。
第二个误区,是“没症状就没事”。部分感染者在早期几乎无任何不适,但此时病毒已在复制。当免疫力被逐步削弱,任何小感冒都可能变成肺炎、淋巴肿大甚至脑炎。
第三个误区,是“只要不乱性就没风险”。
现实中,医美操作、共用针具、输血、未经严格消毒的侵入性手术,均有潜在风险。现代生活方式多样化,防护意识却往往滞后。
第四个误区,是“艾滋病离我们很远”。事实上,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我国艾滋病感染者以青年人群增长明显,尤其是20—35岁之间,占比近一半。
防不胜防的,并非“危险行为”,而是“低风险思维”。
第五个误区,是“一旦感染,就等于绝症”。实际上,HIV感染并非“绝路”。
科学的抗病毒治疗(ART)可使病毒受到有效抑制,患者能像慢性病人一样长期带病生存、结婚生子、工作学习。“早检测、早干预”是关键。
第六个误区,是“我怕别人歧视,不敢检查”。
恰恰相反,HIV检测是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的最重要关口。国家免费自愿检测政策覆盖全国,可匿名检测,结果保密。
第七个误区,是“我只要定期体检就行”。很多常规体检并不包含HIV检测项目,除非主动要求,否则不会提示结果。因此,了解并主动提出检测,是理性健康观的一部分。
第八个误区,是“心理压力才是最大敌人”。当小芸得知确诊后,她陷入极度焦虑。其实,情绪低落、消极心理确实会降低免疫力,加速疾病进展。
此时最需要的,是专业心理支持和家庭温暖。疾病并不可怕,孤立与恐惧才更可怕。
医学上,HIV的“隐匿期”可长达数年。
它的可怕不是一瞬间摧毁健康,而是日复一日地“瓦解防线”。 有的人可能只是反复口腔溃疡、皮疹、盗汗、长期低热,甚至频繁得真菌感染,往往被误以为是“上火”、“熬夜”或“心累”。
然而,这些小信号背后,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免疫系统正在报警。
免疫系统好比身体的“防守部门”。HIV一旦进入体内,就会专门攻击“指挥官”——CD4阳性T淋巴细胞。它不直接杀人,而是削弱我们的“自卫能力”,让普通细菌和病毒乘虚而入。
于是,本该轻松痊愈的感冒,变成久治不愈的肺炎;小的皮肤感染,可能蔓延成全身性问题。
医学的真相往往简单,却容易被忽视。
当症状轻微时,人们最容易自我安慰:“先扛两天看看;”“我还年轻”;“应该不是大问题”。
可真正的专业医生知道——越“轻”的病,有时越“深”。那些早期的小变化,恰恰是身体最早的求救信号。
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把持续低热当成“工作太累”,把盗汗误当“体质虚”,把口腔白斑忽略为“口腔炎”的患者。
最终,当他们被确诊时,机会窗口已经关闭。
早发现,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我记得小芸回访那天,穿着白衬衫,头发扎起,气色比几个月前好很多。她笑着说:“医生,其实我现在没那么怕病本身了,我怕的是以前的自己——那个以为自己懂健康、却什么都没懂的人。”
她加入了健康宣教志愿团队,用自己的故事去打破偏见。她告诉大家:“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与逃避。”
如果说医学是科学,那健康管理就是生活的艺术。
真正的健康教育,不是让人恐惧疾病,而是让人学会面对。
每一个平凡的身体,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早发现的生命,都可能被重新点亮。
健康不是理所当然的拥有,而是每天被正确选择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报告[R]. 北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手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3]张文宏, 何林, 王贵强. 艾滋病诊疗指南(2022年版)[S].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防治专家组, 2022.
来源:外科袁医师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