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的消费者并不缺信息,他们缺的是“感受”。一个品牌要想被记住,靠的已经不是功能和参数,而是让人感受到的温度与生活方式。于是,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从单一的产品叙事,转向以生活体验为中心的“场景叙事”。场景营销的核心,不再是“卖产品”,而是在恰当的时刻、恰当的场景
前言
今天的消费者并不缺信息,他们缺的是“感受”。一个品牌要想被记住,靠的已经不是功能和参数,而是让人感受到的温度与生活方式。于是,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从单一的产品叙事,转向以生活体验为中心的“场景叙事”。场景营销的核心,不再是“卖产品”,而是在恰当的时刻、恰当的场景中,唤醒恰当的情感与需求。
一、从“讲产品”到“讲生活”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对场景营销的感知其实比想象中更频繁。比如刷短视频时,一个博主在分享日常vlog,镜头里随手拿起的保温杯、正在用的润肤霜、桌上那台笔记本电脑,甚至是一款灯光柔和的小夜灯,都可能成为场景的一部分。评论区里往往有人会问:“求链接”“这个哪里买的?”——这就是最自然的场景营销。它没有刻意植入的痕迹,没有生硬的“广告在说话”的感觉,而是让产品以一种“已经存在”的姿态融入生活画面。当消费者在这种真实的场景中看到产品时,心理防线会自然放下,转而产生“我也想要这种生活”的共鸣。这种共鸣往往比传统广告更具转化力,因为它建立在“信任”和“代入感”之上。
过去的品牌营销往往以“我是什么”“我能做什么”为核心,试图用理性逻辑说服消费者。但今天的市场已经从“供不应求”走向“选择过剩”,消费者面对的是同质化产品、重复性功能和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此时,他们的选择不再取决于“哪个产品更好”,而是“哪个品牌更懂我”。场景,恰恰提供了这种理解的入口。它将抽象的品牌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生活体验,让人从“知道你”变成“感受到你”。比如,小米品牌已经从“卖货逻辑”转向“场景运营逻辑”,让用户因“离不开场景”而持续复购。
二、从“创造”到“转化”
场景营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贯穿了消费者从“无意识”到“购买”的整个过程。品牌通过设计不同的场景,完成需求的创造、制造、激发与决策影响,形成一条完整的心理转化链条。
在“创造需求”的意识阶段,品牌要做的不是推销,而是唤醒。一个优秀的场景,能让人突然意识到“原来我还需要这个”。智能家居广告中,窗帘自动拉开、咖啡机自动启动的画面,不加一句硬广,却能让观众自然而然地对产品产生向往。那种“原来生活可以这样”的感觉,比任何技术参数都更有说服力。
当消费者意识到需求后,品牌进入“制造需求”强化阶段。此时,场景要强化痛点、凸显对比,让人看到“不拥有它”带来的不便与缺憾。如打车软件的广告,展示雨天打不到车、上班迟到的焦虑场景,看似普通,却让人心理上迅速找到共鸣,这正是场景制造的力量。
而在“激发需求”阶段,品牌需要通过情绪去点燃购买欲望。人是情感驱动的生物,购买往往不是出于理性,而是被某种情绪推了一下。这些场景不卖功能,而是卖感觉。最后一个阶段是“影响决策”。当情绪被唤醒,场景的任务就是降低犹豫,促成购买。房地产的样板间、智能汽车的试驾体验、线上直播间的即时展示以及年中年底大促活动等等,都是用体验来打消心理距离,加速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当他能在场景中联想到“自己使用后的样子”,购买就变成了一种顺理成章的选择。
三、共情、代入与身份认同
场景营销的力量,不仅来自视觉的营造,更来自心理的触动。它之所以能够打动人,是因为激活了三种心理机制:共情、代入与身份认同。共情让消费者在看到场景中的人物和故事时,情绪被自然牵动。比如看到一个加班到深夜的人喝下一口咖啡,自己也会被那种疲惫与片刻温暖感染。代入则是让人想象“如果我也在那样的场景里,会是什么感觉”,从而在心理上提前体验了产品带来的改变。而身份认同,是场景营销最深层的触发点。
当一个品牌代表某种价值观或生活方式时,消费者通过购买,实际上是在表达“我是谁”“我属于哪里”。场景之所以比产品功能更有力量,是因为它让消费者不只是“买”,而是“成为”。
此外,在社交媒体时代,场景营销的一大推动力是KOL的信任感。KOL营销则是“人”在讲故事——这使得品牌信息不再以冰冷的口吻传递,而是通过一个真实个体的生活叙事被感知。当一个博主分享他每天早起的习惯、出差的行李清单、健身的日常装备时,观众感受到的不是推销,而是“经验分享”。这种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内容天然具有信任度,因为人们更容易相信“人”,而不是“品牌”。当KOL与粉丝之间形成稳定的情感连接,他们推荐的产品就能在信任基础上被自然接受。这种“信任场景”往往比传统广告更具穿透力。
如博主“阿沛shift版” 塑造的搞笑视频的主人公——张涛,在已经获取信任支持下的场景,在看似纯娱乐/搞笑的内容中,自然出现某产品或服务(例如:宿舍用笔记本、保温杯、游戏机等),但博主并不刻意切换广告画面或强行评论,而是作为“我今天在宿舍/社团/寝室” 的一部分出现。于是,一种由信任衍生出的购买意愿悄然形成——人们不是因为产品本身被打动,而是因为他们信任那个人、相信那种生活。信任支持下的场景营销,本质上是一种“由人带场景、由场景传信任”的闭环。
小结:品牌的终极竞争力,是被感受到的温度。场景营销让品牌从“说理”变成“动情”,从“存在”变成“被感知”。消费者或许会忘记广告语、价格、功能,但他们不会忘记那个让自己心动的瞬间。品牌的真正价值,不仅被购买,更被体验、被记住、被谈论。因为产品是被买的,而品牌,是被感受到的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那,才是品牌真正的力量。
来源:水桃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