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价格狂飙,厂商却主动减产,市场疯狂的深度博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4 16:08 1

摘要:数据显示,DDR4 32GB RDIMM价格已突破290美元,较年初飙升超过300%,而同容量DDR5涨幅尚不及前者一半。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技术上相对落后的DDR4内存价格竟持续高于更先进的DDR5。

一场看似违背经济学常识的供需博弈,正在全球存储市场上演。

内存价格如火箭般飙升,厂商却在悄然减产——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正成为全球存储市场最引人注目的奇观。

数据显示,DDR4 32GB RDIMM价格已突破290美元,较年初飙升超过300%,而同容量DDR5涨幅尚不及前者一半。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技术上相对落后的DDR4内存价格竟持续高于更先进的DDR5。

当前内存市场的涨价潮来势汹汹,几乎波及所有产品类别。

据报告大厅网分析,搭载国产长鑫存储第五代芯片的64GB内存条价格自2023年4月以来已飙升320%。而在华强北市场,16GB DDR4内存条从不足200元涨至400元以上已成常态。

更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了罕见的价格倒挂现象:DDR4内存价格竟反超更先进的DDR5。根据硬件评测网站统计,DDR4 16GB现货价较年初暴涨200%,甚至出现同容量产品DDR4价格远超DDR5的情况。

这种价格倒挂背离了正常的技术演进规律。业内人士指出,这一现象主要源于国内需求端仍停留在上一代CPU平台,主要依赖DDR4芯片供给,而国内外主要DDR4芯片供应商已相继宣布停产。

面对价格飙升,存储巨头们的反应出奇一致——不是扩大生产,而是集体减产。

战略收缩已成为全球存储巨头的心照不宣。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主要NAND闪存制造商,已在2025年下半年共同采取减产措施。其中,SK海力士已将产量削减约10%,美光也持类似立场。

产能转移才是巨头们的真正意图。全球三大存储厂商已主动收缩DDR4等成熟制程产能,优先保障HBM、LPDDR5X等高端内存条生产。以美光为例,其DRAM收入中数据中心占比已达40%,企业级需求增速更是飙升34%。

淘汰落后产能成为必然选择。三星、SK海力士等控制全球DRAM芯片市场约70%份额的厂商,自2025年初起便陆续调整战略,逐步减少乃至计划在2025年底至2026年初完全停止DDR4内存颗粒的生产。

这场看似矛盾的市场现象,背后是AI革命对存储产业的重塑。

AI服务器对存储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美光科技的测算显示,单台AI服务器的DRAM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NAND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3倍。而TrendForce预测,2025年全球AI服务器内存采购量同比增超30%。

HBM内存成为新的竞争焦点。随着AI和高性能计算需求激增,HBM在AI服务器GPU中成为主流解决方案。而HBM生产需占用大量3D堆叠与先进封装产能,直接挤压了传统DRAM产量。

全球科技巨头的投入更是火上浇油。摩根士丹利预计,包括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Meta、微软和CoreWeave在内的科技巨头,今年将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上投入4000亿美元。

在供需失衡的背景下,市场心理因素进一步加剧了价格波动。

恐慌性抢购在全球蔓延。根据Digitimes报道,记忆体抢货潮进入2025年第4季后愈演愈烈,产业链掀起“恐慌性抢货”风潮。华硕、微星等多家品牌及系统业者,近期积极在现货市场大批扫货。

部分中间商投机行为也在推波助澜。有报道称,部分经销商将DDR4现货溢价50%出售,形成“越涨越抢、越抢越涨”的情况。华强北电脑组装市场订单量同比下降超60%,单台设备内存成本增加200元导致销量下滑。

这场由多重因素驱动的存储风暴,短期内难以平息。

供需紧张或将持续。行业机构普遍看好其持续性,DDR4紧缺至少持续至2026年中。而HBM产能爬坡缓慢可能将涨价周期拉长至3年以上。更有供应链消息称,记忆体缺货状况可能延续至2027年。

产业重构不可避免。随着三星、SK海力士等国际大厂已相继发布DDR4的EOL(产品生命周期结束)通知,DDR4时代正徐徐落下帷幕。DDR5的升级已不仅是企业间的商业博弈,更是关乎国家科技战略的命题。

国产替代机遇与挑战并存。预计2025-2026年全球内存条市场将维持紧平衡状态,国产厂商凭借长鑫存储等技术突破,正在承接海外厂商退出的中低端市场份额。但高端内存条国产化率仍不足15%,技术追赶与产能扩张将成为未来2-3年产业竞争焦点。

内存市场的这场“减产涨价”悖论,表面看违背市场规律,实则是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重构的必然结果。

随着AI时代全面来临,存储产业正经历从产品结构到市场格局的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减产是厂商的战略选择,涨价是市场的必然反应。

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而言,这场危机也是转型的契机。正如业内人士所指出的:“DDR5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与其在DDR4的高价中挣扎,不如主动拥抱DDR5的生态红利,这才是中国科技产业真正的‘破局之道’。”

来源:危机博士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