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裁员潮真的来了!这3类科室首当其冲,医护稳岗攻略藏不住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16:00 1

摘要:说实话,这两年医疗行业的变化比想象中更剧烈。从公立医院控编缩编,到民营医院精简团队,“裁员”不再是互联网、房地产的专属词汇,已经悄悄蔓延到了看似稳定的医疗圈。不是危言耸听,这波“瘦身潮”背后,既有政策调整的必然,也有行业转型的阵痛,而有些科室确实站在了“风口浪

最近后台好多医护朋友私信我:“我们医院开始‘优化人员’了,会不会轮到我?”“科室效益下滑,领导说要缩编,每天上班都提心吊胆”……

说实话,这两年医疗行业的变化比想象中更剧烈。从公立医院控编缩编,到民营医院精简团队,“裁员”不再是互联网、房地产的专属词汇,已经悄悄蔓延到了看似稳定的医疗圈。不是危言耸听,这波“瘦身潮”背后,既有政策调整的必然,也有行业转型的阵痛,而有些科室确实站在了“风口浪尖”。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掰扯清楚,哪些科室风险最高,医护们又该怎么保住“铁饭碗”,内容全是干货,建议收藏转发给身边同行。

先说说为啥医院突然开始“裁员”了?很多人觉得医院是“香饽饽”,永远不缺病人,怎么会需要裁员?其实这里面有三个核心原因,看完你就懂了。

第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导火索”。以前医院靠“多开药、多检查”赚钱,现在实行DRG/DIP付费,简单说就是治疗一个病,医保只给固定的钱,超支了医院自己扛,结余了才能赚钱。这一下就倒逼医院“降本增效”,那些只赚吆喝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科室,自然成了精简的重点。

第二,医疗资源重新洗牌。现在国家鼓励“大病不出县”“分级诊疗”,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源越来越多,大医院的普通门诊量明显下滑。有些大医院的传统科室,比如普通内科、普通外科,病人被分流后,工作量不饱和,人员冗余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第三,民营医院遇冷收缩。前几年资本扎堆涌入医疗行业,好多民营医院盲目扩张,高薪挖人、开设冷门科室。但这两年经济形势不好,民营医院融资难、运营成本高,那些盈利能力差、口碑一般的机构,只能通过裁员、关科室来“保命”。

看懂了背后的逻辑,再来看最危险的3类科室,不是我凭空猜测,是结合了全国多家医院的调整案例,还有行业内的数据分析,大家可以对号入座,但也不用过度焦虑,早知道早准备才是关键。

第一类:效益差、成本高的“小众冷门科室”。比如康复医学科(部分)、老年病科、临终关怀科,还有一些医院盲目开设的“高端特需科室”,比如医学美容科(非刚需类)、健康管理中心(纯体检类)。

为啥这类科室危险?首先说康复医学科,很多人觉得康复是刚需,但实际情况是,康复周期长、收费低,医保报销比例还不高,对医院来说“投入大、回报慢”。尤其是一些基层医院的康复科,设备要花钱、场地要占用,病人却没那么多,自然成了裁员首选。我认识一位三甲医院康复科的护士,她们科室原本有12个人,今年直接缩编到8人,剩下的要么调去其他科室,要么被迫离职。

老年病科的问题更突出,老年病人大多是“多病共存”,治疗复杂、风险高,但收费却上不去。而且老年病人住院时间长,占用床位资源,导致医院的“床位周转率”下降,影响整体效益。有位老年病科的医生跟我说,他们科室去年亏损了200多万,今年年初就接到通知,要“优化30%的人员”,现在大家都在找后路。

还有那些民营医院的高端特需科室,比如主打“天价体检”“高端美容”的,前几年靠营销吸引了不少客户,但现在大家消费更理性,愿意花大价钱的人少了,这些科室收入暴跌,裁员也就成了必然。

第二类:被政策和技术“替代”的科室。比如传统放射科(纯拍片类)、心电图室(常规检查)、普通门诊药房。

可能有人会问,放射科不是刚需吗?怎么会被替代?这里说的不是放射科整体,而是传统的“拍片、洗片、报告录入”岗位。现在AI辅助诊断越来越成熟,一张CT片,AI几秒钟就能找出病灶,比人工更高效、更准确。而且很多医院都实现了“影像云”,远程诊断就能解决问题,不需要那么多现场操作人员。

我了解到,某省会城市的三甲医院,放射科原本有30多个技师,现在通过AI辅助,只需要20人就能完成同样的工作量,多余的10人要么转岗去超声科、核医学科,要么被“协商离职”。还有心电图室,现在很多社区医院都能做常规心电图,而且智能心电图机可以自动生成报告,大医院的心电图室需求锐减,人员自然要精简。

普通门诊药房也是重灾区。现在国家推广“药品集采”,药价大幅下降,医院卖药基本不赚钱,甚至赔钱。而且很多医院都开设了“互联网药房”,患者线上就能买药,送货上门,线下药房的工作量减少,药师岗位也随之缩减。有位药房药师跟我说,他们科室以前有15个药师,现在只剩下8个,每天还要承担更多的工作,压力特别大。

第三类: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冗余科室”。这类科室不一定是临床科室,更多是行政后勤、辅助科室,比如重复设置的管理部门、效率低下的供应室、洗衣房等。

很多医院以前追求“大而全”,设立了很多行政部门,比如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质控科、医务科,还有各种临时成立的专项小组,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现在医院要“降本增效”,首先就会从行政后勤下手,合并部门、精简人员。

我认识一位医院行政人员,她所在的医院以前有3个办公室,分别负责行政、宣传、接待,今年直接合并成1个综合办公室,人员从12人减到5人,她因为有宣传特长,才勉强保住工作,其他7人要么调去临床辅助岗位,要么被迫离职。还有一些医院的供应室、洗衣房,因为管理混乱、成本控制不好,被外包给第三方公司,原来的正式员工要么跟着外包公司干(待遇下降),要么被裁员。

说了这么多危险科室,可能很多医护朋友会觉得焦虑:“我就在这些科室,难道只能等着被裁吗?”当然不是!裁员潮的背后,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只要找对方法,就能稳稳保住岗位,甚至逆势而上。结合我身边医护的成功案例,总结了4个“稳岗攻略”,简单易懂,照着做就行。

攻略一:“一专多能”,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现在医院缺的不是“只会干一件事”的人,而是“啥都能干”的复合型人才。比如护士,除了会打针输液,还可以学习伤口造口护理、PICC维护、康复护理等专项技能,考个相关证书,这样就算科室缩编,你也能被调到其他需要的科室。

我有个护士朋友,原本在康复科,知道科室效益不好,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伤口造口护理,考了证书。今年康复科缩编,她被直接调到了普外科,因为普外科很多术后病人需要伤口护理,她的技能刚好派上用场,薪资还涨了不少。

医生也是一样,比如内科医生,可以学习介入治疗、内镜操作等技能;放射科医生,可以钻研AI辅助诊断、影像组学,让自己从“拍片匠”变成“诊断专家”。记住,医院裁的是“可有可无”的人,只要你有别人替代不了的技能,就不用担心被裁。

攻略二:主动“拥抱变化”,往“朝阳科室”靠拢。医疗行业虽然在缩编,但有些科室却在扩招,比如感染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科等,这些都是刚需科室,而且国家政策也在扶持。

如果你所在的科室风险高,可以主动申请调岗到这些朝阳科室。当然,调岗需要一定的基础,比如从内科调到感染科,需要学习感染病相关的知识;从外科调到重症医学科,需要掌握重症监护的技能。但只要你愿意学,医院一般都会支持,因为这些科室本来就缺人。

我认识一位呼吸科医生,原本在普通内科,三年前看到呼吸科的发展潜力,主动申请调岗,还考了呼吸内镜的证书。现在他所在的呼吸科不仅不裁员,还在扩招,他因为技能扎实,已经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待遇比以前好太多。

攻略三:提升“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赢得患者和医院的认可。现在医院越来越重视患者满意度,一个医生就算技术再好,如果态度差、沟通能力弱,患者投诉多,也容易被“优化”;反之,就算技术不是最顶尖的,但服务好、患者口碑好,医院也会重点保留。

举个例子,有位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技术不算特别突出,但他特别有耐心,每次给病人看病都会详细讲解病情,还会主动跟进后续治疗,很多患者都指定要找他看病。今年社区医院缩编,很多医生被裁,但他不仅保住了工作,还被评为“优秀医生”,薪资也涨了。

医护人员每天面对的是病人,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真的很重要。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用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不仅能减少医患矛盾,还能让你在医院里更“吃香”,毕竟医院需要的是能留住患者的人。

攻略四:“未雨绸缪”,做好职业规划,给自己留条后路。虽然我们都希望能在医院安稳干一辈子,但现实是,医疗行业的变化越来越快,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岗位永远安全。所以,做好职业规划,给自己留条后路很重要。

比如,利用业余时间考一些含金量高的证书,比如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这些证书不仅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就算以后离开医院,也能从事健康管理、体检中心、养老机构等相关工作。

还有一些医护人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短视频平台分享健康科普内容,积累了大量粉丝,就算以后离开医院,也能通过科普、直播带货等方式赚钱。我认识一位妇产科护士,在抖音上分享孕期护理、产后康复的知识,现在有几百万粉丝,就算医院裁员,她也完全不用担心,因为她已经有了自己的“第二职业”。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几句心里话。医院裁员潮虽然来袭,但大家也不用过度焦虑。医疗行业是刚需行业,只要你有真本事、肯努力,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些被裁的人,不一定是能力差,可能只是所在的科室不适应行业发展,或者没有跟上医院的转型步伐。

对于医院来说,裁员也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让医院更好地发展。所以,医护人员与其抱怨和焦虑,不如主动适应变化,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成为医院不可或缺的人。

当然,我也想对医院说几句:裁员可以,但请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冷酷优化”。医护人员是医院的核心资产,他们常年加班加点、辛苦付出,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在裁员的时候,希望医院能多考虑医护人员的感受,给予合理的补偿和安置,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一刀切”。

总之,医疗行业的“寒冬”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寒冬”过后一定是“春天”。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与其坐等被裁,不如主动出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做好职业规划。相信只要大家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就一定能在这场行业变革中站稳脚跟,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最后,想问大家:你所在的科室有没有裁员计划?你是怎么应对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交流学习,共渡难关!

来源:守望的灯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