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职技协同,阜阳市职业教育走出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子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11:54 1

摘要:5月15日至5月16日,“职在阜阳 智汇未来”网络媒体活动采访团探访了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阜阳技师学院、皖北经济技术学校,走进安徽珀韵电子有限公司和立讯精密工业(安徽)有限公司等地,充分感受阜阳职业教育改革的蓬勃气象,立体传播以职教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实践。

5月15日至5月16日,“职在阜阳 智汇未来”网络媒体活动采访团探访了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阜阳技师学院、皖北经济技术学校,走进安徽珀韵电子有限公司和立讯精密工业(安徽)有限公司等地,充分感受阜阳职业教育改革的蓬勃气象,立体传播以职教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实践。

作为阜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公办全日制高校,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对接地方特色产业,确定了“以农学为基础,以工科为主干,多学科、多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定位。不仅在校内开设系统的职业规划课程、举办实战型就业创业培训与职业规划大赛,更通过定期举办双选会、专场招聘会,为学子搭建直通职场的桥梁。针对困难毕业生,学校建立专属档案,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迈向理想岗位。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始终以“高质量就业”为核心目标,连续保持95%以上的出色就业率,真正实现“就业无忧”。

教务处教师刘扬向潇湘晨报记者介绍,近3年,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95.4%,安徽省内就业率86.1%,阜阳市内就业率61.3%。每年向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相关岗位输送毕业生3100余人,向阜阳市“6849”产业相关岗位输送毕业生2700余人,人才培养有力支撑区域产业发展。

潇湘晨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学校信息与智能制造学院积极发挥学校高质量发展龙头学院的作用,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水平、高质量开展专业建设,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与理想汽车联合开展启航班订单人才培养,与纽龙船舶共建海洋高端装备(船舶发动机)产业学院,与奇安信集团共建网络安全产业学院,实现了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人才供给无缝对接,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了一批批创新型、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

正在汽车后端人才培养现代产业学院进行实操训练的桂宇程告诉记者,他是信息与智能制造学院2023级理想订单班的学生。今年4月,他在理想汽车2025“扬帆计划”第三届全国服务技能大赛决赛中获二等奖。“我们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是在理想汽车的各个门店工作。”桂宇程告诉记者。被问到未来的职业规划时,他说,“我对自己专业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较有信心”。

桂宇程。图/主办方提供

阜阳技师学院2012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由5所学校7家单位合并组建而成。学院共有5个系部44个专业。在职业教育并不被看好的当下,阜阳技师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5万人,学院负责人说,最高峰时在校生逾2万人。

该校大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全国职业院校率先探索出“校长围绕厂长转、专业围绕产业转、教学围绕生产转”和“学校像工厂、教室像车间、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徒弟”的“三转四像”办学模式,直接把实训点开进比亚迪、宁德时代车间里,老师去西门子进修,学生毕业拿“双证”、万元起薪,还能选进国家级技能比赛,最高有人进了世界技能大赛集训队,学了就能上岗,技能变身“饭碗力”。

阜阳技师学院与企业共建培养基地。图/主办方提供

一名负责人告诉潇湘晨报记者,学校先后与航天科工、西门子、比亚迪、宁德时代、奇瑞、江淮、京东等10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重点打造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18个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专业。与阜阳市“6849”产业发展布局紧密对接41个专业,为安徽省和阜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急需紧缺”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该校机电工程系副高级讲师许文亮介绍,学校围绕企业办专业,教学也围绕生产转。“学院过去传统实训是纯教学型、消耗型实训,学生加工出来的要么是废品,要么是展品,学生到企业后还需要再培训才能上岗;现在的生产型实训就不一样了,我们把企业的生产线直接引入学校,学生按照生产流程进行实训,加工出来的是合格的产品,不再是废品和展品,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企业直接可以上岗。”许文亮说。

许文亮。图/潇湘晨报记者 刘畅

参观过程中,该校的汽车新能源实训基地吸引了记者注意。该基地建有蔚来、丰田、比亚迪、吉利等新能源车型的电子、电机、电控等实训设备、真车教具和生产线,主要开展新能源汽车、汽车智能网联的科普教育、教具研发生产、教材编撰出版、师资培养孵化、线上教学直播和线下实训赋能,形成了“产学研教训”多维一体的综合基地。

一名负责人告诉潇湘晨报,这些年,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能人才,在各类技能竞赛中有900多人次获奖,先后有10人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36人被授予安徽省技术能手。

穿着红色工服的冯中山,正在给学生们上Windows模块的课程。冯中山曾经是阜阳技师学院2018级网络应用1班毕业生,两年前,冯中山在全国第二届技能大赛网络系统管理世赛项目上夺得银牌。该校00后学子程裕林,如今也已是阜阳技师学院的一名老师,“他2015年初中毕业后进入我院就读于汽车工程系汽车钣金与涂装专业,通过勤学苦练,刻苦钻研,在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中获得银牌,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后留校任教,年仅22岁被破格晋升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该名负责人说道。

程裕林。图/潇湘晨报记者 刘畅

“三转四像”办学模式促进了产业、专业、就业“三业”联通和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因此获得了国家多个部门高度评价并在全国推广,被安徽省委评为全省十大改革案例、省政府全面总结推广。

通过深入实施“三转四像”办学,阜阳技师学院就业率均值达98%以上,在皖就业率达70%,留阜就业率59%,初次就业平均月薪达5000元,部分数字类、制造类优秀毕业生就业起薪达1.5万元,汽车类、服务类优秀毕业生就业起薪破万元,最高月收入2万多元。可见,该模式不仅为阜阳乃至安徽的产业链下沉了一整套人才解决方案,也走出了一条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办学道路,为各地提供了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对接的阜阳模式。

皖北经济技术学校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公立中等职业学校,是安徽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省级示范特色重点建设学校和省级文明校园。

皖北经济技术学校校长明世超向记者介绍,“育人为本、技能为重、工学结合、知行做合一是中职学校区别于普通学校的最大特点。”学校坚持面向市场育人的办学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合肥格力、合肥海尔、立讯精密等一批知名企业共建订单班、冠名班,不仅为广泛开拓学生实习、就业渠道搭建广阔、优质的平台,也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持续赋能。

明世超。图/潇湘晨报记者 刘畅

这所中职院校为学生提供了升学与就业双重选择。明世超表示,学校注重学生养成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为学生提供、锻炼能力、展示自我的平台。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和推荐就业率持续上升,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学生正在上舞蹈课。图/潇湘晨报记者 刘畅

此外,学校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建立了心理中心,组建了三支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全方位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截至2025年4月,校内累计接待学生及家长心理咨询1891人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3200余人次,举办心理健康主题讲座310场,惠及师生及家长31000余人次,并且精准实施心理危机干预52起,成功化解高危风险。

明世超说,如今临泉县学子也能在“家门口上大学”。“2024年11月和2025年1月,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临泉专业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临泉高职专业学院在我校正式挂牌成立,2025年秋季,我们将开启高职教育的新征程。”

此外,潇湘晨报还走进了致力校企共建的安徽珀韵电子有限公司和立讯精密工业(安徽)有限公司。在安徽珀韵电子有限公司的工作车间里,记者看到不少年轻人正在制造新能源汽车扬声器配件,其中不乏皖北经济技术学校的学生。计算机专业的董悦告诉记者,她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完全运用于实践中,她会在这里实习四个月,未来也会考虑留在这里工作。

董悦。图/潇湘晨报记者 刘畅

立讯精密工业(安徽)有限公司为立讯精密全资子公司,2023年6月正式落户临泉县,是临泉县重点引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核心企业,助力临泉打造皖北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高地。其与临泉本地职高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提供800多个实习岗位,助力县域技能人才储备。在位于临泉的立讯精密有限公司标准化厂房里,流水化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作为汽车构成的“神经”和“血管”,一套整车线束里集成了一台汽车所需的约1400根电线和各种相关电子零器件,而每天有近千套整车线束,从这里生产下线。

立讯精密工业安徽有限公司人事经理张演宝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与核心业务,张演宝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了解员工需求,公司还特意成立了员工关爱中心,开设学生窗口,学生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得到反馈和及时解决。他希望能有更多优秀的学生加入立讯大家庭,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就业机会,同时也为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张演宝。图/潇湘晨报记者 刘畅

目前,阜阳市现有职业院校37所,在校生15.25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技能人才5万余人。全市职业院校与航天科工、中电科、京东集团、江淮汽车、昊源化工等超150家名企建立合作关系,共建理想汽车订单班、建筑装配化订单班、金种子班、昊源机电班等特色班、订单班52个,每年可向企业精准输送技能人才约1600人。校企合作专业学生总数5.2万人,近3年平均年毕业人数1.81万人,毕业留在合作企业的有3590人。

记者刘畅

来源:潇湘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