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6月,当我踏上新疆伊宁县的土地时,正值薰衣草花期尾声。蓝紫色的花海沿着伊犁河谷铺展,与远处的天山雪峰相映成趣。作为南通广播电视台派驻伊宁县融媒体中心的柔性援疆人才,四个月的时间,我用镜头记录下45个援疆项目的落地生根,用文字见证1500户农牧民搬入新
2025年6月,当我踏上新疆伊宁县的土地时,正值薰衣草花期尾声。蓝紫色的花海沿着伊犁河谷铺展,与远处的天山雪峰相映成趣。作为南通广播电视台派驻伊宁县融媒体中心的柔性援疆人才,四个月的时间,我用镜头记录下45个援疆项目的落地生根,用文字见证1500户农牧民搬入新居的笑脸,用3000多张照片定格“苏韵伊情”的动人瞬间。这段跨越4500多公里的采访历程,让我深刻理解:援疆不是简单的资金与项目叠加,而是用真心换真情、以实干促共富的温暖奔赴。
织机声里的新生
“以前全家一年挣不到五万,现在我一个人一个月就挣一万三。”在伊宁县纺织产业园的车间里,31岁的回族女工阿西也一边操作着南通援助的高速宽幅喷气织布机,一边向我展示手机里女儿的照片。她不知道的是,园区内22家企业年产值突破28亿元,吸纳就业超过5000人,其中近80%为少数民族职工。
伊宁县纺织产业园纺纱车间
南通援疆工作组的“链式思维”让传统纺织业焕发新生:投入3775万元产业引导资金,引入专业团队改造生产线,推动传统纺织业向高端化转型。如今,纺织产业跃升为全县第二大产业,年产值达28.2亿元。
在“天山宝宝”种桑养蚕基地,我见证了另一个奇迹正在北纬43度的河谷地带生长。今年7月,28岁的维吾尔族姑娘阿力米兰·赛达合买提入职天山宝宝公司。“养牛养羊费力气,养蚕简单,一天喂3次饲料就行。”以前从没见过蚕宝宝的阿力米兰·赛达合买提如今已经成为熟手。这个总投资1.2亿元的项目,不仅实现了从种桑到养蚕的全流程闭环,更让300多个家庭年均增收2万元。
伊宁县温亚尔镇布力开村的3000亩桑苗
“将江苏的优势产业‘嫁接’伊犁河谷,不是出于诗意的想象,而是经过了细致论证。”伊宁县委副书记、南通援疆工作组组长施张范说。一方面,南通龙头企业已探索出成熟的工厂化养蚕技术,通过桑叶、大豆等配制蚕饲料,能够实现全年滚动式按需生产;另一方面,伊宁县水源丰沛、空间广阔,适合机械化、大规模种植桑苗。更为关键的是,伊宁县是北疆人口第一大县,发展茧丝绸产业可以带动大批当地群众就业,实现共同富裕。
智能温室里,蚕宝宝安然越冬,一如这里因产业援疆“南通方案”而改变的生活,正在破茧成蝶。
伊宁县首批通过工厂化、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培育的蚕宝宝
杏树下的温暖
“南通班”的课堂总是充满惊喜。9月26日,在伊宁县二中,南通援疆教师曹荣彬给学生上了一堂特殊的语文课,东乡族女生马青讲述着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初三1年+高中3年”的四年一贯制试点班,今年全县20名学生考入985高校,其中15人出自“南通班”。
“我们不仅教知识,更要种下‘家国情怀’的种子。”曹荣彬的办公桌上,与本地教师共同编写的教案堆成了小山。
1.61亿元援建的伊宁县南通高级中学,从开工到投用仅11个月,被当地百姓称为“南通速度”。走进这所现代化校园,实验室、图书馆、室内体育馆一应俱全。校长石高荣说:“学校不仅惠及伊宁县的学生,还辐射周边县市,真正实现了‘建一所学校、兴一方教育’。”
伊宁县南通高级中学
医疗援疆带着同样的“南通温度”。在伊宁县总医院麻扎乡分院,我遇见了正在义诊的南通医生张卫君。他刚为哈萨克族老人做完高血压复查,老人拉着我的手说:“以前看病要跑几十公里,现在南通专家就在家门口,还教会了本地医生新技术。”两年来,医疗团队开展义诊120场,填补25项县域医疗空白,32名本地医生在当地攻读南通大学的硕士学位。
南通大学同等学力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伊宁县学习班开班
9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亲切接见援疆干部人才代表,南通援疆工作组医疗领队张建锋参加接见。回到伊宁县,张建锋道出了所有援疆人的心声:“杏林芬芳,桃李不言,援疆是使命,更是生命中最珍贵的历练。”
南通援疆工作组医疗领队张建锋
“村超”赛场上的呐喊
9月的伊宁县,秋高气爽。在伊宁县体育中心,“村超”决赛正酣,场上球员是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的混搭组合,场边观众举着“苏超加油”“伊宁县亚克西”的标语呐喊。“苏超+村超”联动活动,没想到竟成了两地群众的“狂欢节”。
2025年伊宁县“村超”联赛开幕
文化交融不止于赛场。在伊犁州博物馆,我目睹了一场特殊的“非遗对话”:南通面塑艺人现场教维吾尔族孩子捏制卡通人物,而当地民间艺人则手把手传授民族刺绣。今年以来,这样的文化活动已开展120余场,7000余名群众参与其中。
“苏韵伊情·南通非遗进伊犁”交流展演活动在伊犁州博物馆启动
更让我动容的是“万里鸿雁传真情”活动。如东县新区初中的学生代表顾雅希,通过视频深情朗读来信,字里行间满是对远方伙伴的问候与鼓励。伊宁县南通实验学校的维吾尔族学生买艳·艾力坎木现场分享了回信:“第一次收到顾雅希同学的信时,我反复读了五遍,她描述的如东黄海风光让我向往,信里说‘我们虽然隔着千山万水,但心可以紧紧贴在一起’,这句话让我特别感动。”
两年来,两地学生往来书信超5万封,这些稚嫩的笔迹,书写着最纯真的民族团结。
“万里鸿雁传真情 民族团结一家亲”手拉手书信交友活动
万里援疆的心灵回响
四个月的采访,我走过十多个乡镇,记录下太多“第一次”:第一次在天山脚下看到“南通造”的智能温室,第一次见证农牧民搬入抗震房时的欢笑,第一次在直播镜头前向南通观众推介伊宁的薰衣草精油……这些经历让我明白,援疆工作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叙事。
伊宁县青创园直播基地首次大场直播 伊宁县青创园直播基地首次大场直播
几个月来,我围绕南通援疆重点工作,聚焦产业援疆、民生援疆、智力援疆、文化润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主题,全面记录通伊协作成果,累计完成电视新闻9条、短视频7条、图文稿件100多篇。其中,《暖新闻丨“南通妈妈”时隔14年再赴伊犁:“我有个哈萨克族干儿子”》《石榴花开丨织机声里的人生变奏曲——南通援疆“织”出幸福新图景》等4篇稿件阅读量破10万+。
当我在《学习强国》发布的《去新疆伊宁县看海》专题片获全国平台推荐时,很多人好奇:“伊宁哪来的海?”其实,这“海”,是南通与伊宁共同浇灌的团结花海,是东西部协作赶往的幸福海洋。
离疆那日,晨曦中的伊犁河泛着金光。我想起施张范书记的话:“我们紧紧围绕‘伊宁所需’、发挥‘南通所长’,在民生改善、产业发展、智力支援等方面持续发力,帮助伊宁县实现产业增收,促进乡村振兴,也让通伊两地的情谊在合作发展中更加深厚。”
纱线经纬交织间,年产值30 亿元的光泽中,映照出60家规上企业共同跳动的心脏;4.65亿元援疆资金、45个重点项目、新增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浸透着南通援疆奔跑的汗水,在伊犁河谷流淌成“父教育而母实业”的繁茂葱茏。如今,伊犁河谷的薰衣草花海与南通的纺织丝路遥相呼应,这份用真心换真情、以实干促共富的“南通答卷”,正被镌刻在天山脚下的沃土中,写进各族群众的笑脸里,成为东西部协作、民族团结的永恒见证。而我,有幸成为这段历史的记录者,用镜头和笔,将天山脚下的南通故事讲给世界听。
来源:南通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