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当时蒋介石逃亡台湾 文物南迁究竟有多少文物散落在民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15:30 1

摘要:1948年12月21日清晨,南京下关码头薄雾未散,庄尚严站在“中鼎号”登陆舰的甲板上,最后一次回望长江南岸。他脚边码放着772只木箱,箱内装着故宫博物院的320箱文物、中央博物院的222箱铜瓷、中央研究院的120箱档案,以及外交部的60箱外交文件。这些箱子被草

还说民藏人手里没好东西,那么,当时蒋介石逃亡台湾 文物南迁究竟有多少文物散落在民间,我们看看。

1948年12月21日清晨,南京下关码头薄雾未散,庄尚严站在“中鼎号”登陆舰的甲板上,最后一次回望长江南岸。他脚边码放着772只木箱,箱内装着故宫博物院的320箱文物、中央博物院的222箱铜瓷、中央研究院的120箱档案,以及外交部的60箱外交文件。这些箱子被草绳捆扎得结结实实,外壁刷着“国宝”二字,在晨雾里显得格外沉重。庄尚严想起临行前老师徐森玉的叮嘱:“从此你我各守一半,人在文物在。”他没想到,这句话后来成了自己三十年的心病。

三小时后,舰船拉响汽笛,驶向台湾基隆。这是蒋介石政府计划中的第一批文物迁台,原定分四批运完,但淮海战役的炮声越来越近,海军再也抽不出第二条军舰。第二批只能租用招商局的“海沪轮”,1949年1月6日离港,装了3502箱,其中故宫独占1680箱,囊括宋元书画、汝窑瓷器、殿本书籍,是公认最精粹的一批。第三批拖到1月28日,用海军“昆仑舰”抢运,只来得及装上故宫博物院剩余的高古玉、剔红漆器和中央图书馆的善本,共972箱。三批合计2972箱,占当时南京库存文物的四分之一,却把最耀眼的部分几乎一网打尽: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李公麟《免胄图》、西周毛公鼎、宋代汝窑纸槌瓶,都在其中。

运不走的更多。南京朝天宫库房还堆着上万箱,北平故宫的13427箱因院长马衡借故拖延,一箱未动;疏散到四川峨眉、巴县的7286箱也因运力枯竭而原地封存。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进入南京,在库房清点时看到,木箱摞成三层墙,缝隙里散落着未被装箱的织锦、铜弩机、残破经卷——它们被统称为“南迁剩余”,数量至今没有精确统计,保守估算仍有两万余箱、六十余万件。

真正散入民间的,是运输途中被“挤”出来的部分。招商局档案里留有一份1949年1月10日的电报,称“海沪轮”在黄浦江候潮时,因舱位不足,临时卸下18箱“普通瓷器”给军械让路。这18箱后来再未装船,被码头工人搬至陆家嘴一座废弃仓库,1952年市政工程挖土时发现其中7箱,打开是康熙青花和乾隆洋彩,另有11箱下落不明。上海公安局当年立案侦查,只追回3箱,其余被认定为“流入旧货市场”。类似记录还有多起:基隆港务局1950年报告提到,有4箱文物在雨夜卸船时“箱板破裂,件数短缺”,缺的是一套明代《永乐大典》零本;高雄海关查获过2箱被伪报成“教学仪器”的宋版书,走私者供称是在基隆码头“顺手牵羊”。这些零散文物的去向,大多止步于当年的查扣清单,再往后便无案可查。

更大的流失发生在库房与运输节点的缝隙里。1948年冬,故宫职员那志良奉命押运一批玉器到南京下关,途中在镇江轮船公司招待所过夜。他晚年回忆,凌晨换船时少了一只编号“玉147”的小箱,内装乾隆御题白玉碗六只,“因战事紧急,未敢停留查找”。类似情形在峨眉、安顺、汉中各处临时库房都出现过:1944年黔桂大撤退时,峨眉办事处雇民夫挑运200箱文物过山道,因日机轰炸走散,事后短少5箱;汉中临时库房1945年遭当地保甲以“借用”名义搬走3箱档案,内有清代金榜原档,后来只在废品站找回半麻袋。这些碎片式的记录,分散在故宫南京分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经济部档案处的旧账册里,加起来超过200箱、6000余件,真正回到公库的不足四成。

1949年12月,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下令“文物不再外运”,迁台行动戛然而止。此时,台北杨梅仓库已堆满2972箱,而大陆方面尚有三分之二的南迁文物留在原地。1950年1月,北京故宫重新点收南京运回北平的文物,发现短少131箱,其中大部分是图书、档案和织绣,清点册上写着“抗战及转运期间遗失”。同年,南京博物院在朝天宫库房清理出因受潮霉变的宋元书画47件,残损的青铜兵器19件,它们被登记为“待修复”,实际却因经费短缺而长期搁置,有的被调拨给各省博物馆,有的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支援基层文化”时流向下县文化馆,至今账实不符。

台北故宫的档案里,还夹着一封庄尚严1968年写给杭立武的私信:“每念及未运之件,辗转各地,或毁或散,寝食难安。”杭立武把这句话写进了《中华文物播迁记》的序言。该书1972年出版,首次公布了迁台文物的精确数字:书画5426件、铜器2382件、瓷器17934件、玉器3898件、漆器320件、织绣308件、图书文献54575件,总计84943件。与之对照,大陆方面在1980年代完成的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显示,原南迁系统仍存文物约70万件,但“短少、级别未定”一栏高达9.3万件,其中多少属于自然损耗,多少散入民间,无法细分。

2002年,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出现一张宋代米芾《研山铭》残页,经故宫专家鉴定为南迁档案外佚之物;2008年,江苏兴化一位退休教师向南京博物院捐献一只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盘,盘底墨书“故宫丙辰南迁第柒佰叁拾贰箱”,经查正是当年“待修复”目录里失踪的器物。类似回流案例已有百余起,但相较于那9.3万件“级别未定”的空白,仍只是冰山一角。当年被庄尚严、马衡、徐森玉们视为“另一半”的文物,如今散在世界各地私人藏家手中的究竟有多少,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惟一可以确定的是,1949年那几艘驶向基隆的军舰,把最精华的一部分带走了,而留在岸上的,有的进了博物馆,有的进了旧货摊,有的埋在嘉陵江边的塌方里,继续等待被偶然发现的那一天。

欢迎分享!欢迎转发!

来源:头条人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