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文化底蕴深厚,具备良好的繁荣和发展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基础。皖北地区通常是指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明光市、凤阳县、定远县、霍邱县。具有代表性的皖北文化包括楚汉文化、淮河文化、老庄文化等,在安徽文化强省建设进程中,既是文明传承的基因库,也是国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具备良好的繁荣和发展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基础。皖北地区通常是指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明光市、凤阳县、定远县、霍邱县。具有代表性的皖北文化包括楚汉文化、淮河文化、老庄文化等,在安徽文化强省建设进程中,既是文明传承的基因库,也是国际传播的突破口。然而,当前仍面临着传承断层、资源分散、传播乏力等挑战,亟需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瓶颈。
一、文化传承的“三大痛点”
(一)痛点一:非遗技艺传承青黄不接
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艺术,虽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但传承人平均年龄超55岁,青年从业者不足10%。培养一名熟练“鼓架子”(男角)需5年以上,而年轻群体更倾向短期培训的职业,传统师徒制与现代教育体系的衔接尚未完善,导致技艺传承面临“人走技失”的风险。
(二)痛点二:文化资源整合碎片化
皖北文化资源分散于六市及四县,缺乏统筹协调。阜阳黑陶、宿州萧县国画等民俗文化资源,因各自为战,难以打造统一品牌。淮南武王墩楚墓与寿县古城、八公山豆腐文化虽同属楚文化体系,曾经也因行政壁垒,未能形成联动推广,2016年寿县划归淮南,这一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此举可以作为文旅资源整合和系统推进发展的范例。
(三)痛点三:数字化保护滞后
全省5000余处地面文物中,完成数字化采集的不足30%。皖北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滞后,导致其文化价值未能充分释放。以武王墩楚墓为例,其考古发掘虽采用三维建模技术,但线上虚拟展厅尚未建成,公众只能通过文字报道了解进展。
二、创新发展的“三大引擎”
(一)引擎一:“文化+科技”赋能非遗传承
借鉴黄山新安养生馆的“AI+中医”模式,可在皖北推动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传承。淮南市已启动“豆腐文化数字博物馆”建设,运用3D打印技术复原汉代豆腐制作工具,未来可推广至全省非遗项目。例如,利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花鼓灯“兰花”(女角)的扇花动作,开发互动教学软件;通过VR技术还原楚墓考古现场,让公众沉浸式体验“云考古”。
(二)引擎二:“文化+文创”打造年轻化IP
针对Z世代群体,需开发轻量化、社交化的文创产品。阜阳可结合黑陶工艺,设计“楚风汉韵”系列茶具;宿州萧县国画可与潮牌联名,推出国风服饰。参考“在黄山遇见千年鱼灯”抖音话题经验,皖北可通过短视频营销,打造“花鼓灯变装挑战”“楚文化知识问答”等互动活动。数据显示,2024年皖北文创产品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45%,但市场占有率仍不足全省的20%,潜力亟待挖掘。
(三)引擎三:“文化+文旅”构建全域旅游格局
打破“景点孤岛”模式,推动“淮河文化生态走廊”建设。例如,串联亳州曹操运兵道、寿县古城、凤台花鼓灯艺术园等景点,开发“楚汉文化研学游”线路。宿州可依托新汴河景观带,打造“非遗夜市”,集结剪纸、刻铜等民俗表演。数据显示,2024年皖北文旅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8%,但游客停留时间仅1.2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需通过“文化+住宿”“文化+餐饮”等业态延长消费链。
三、国际传播的“三大路径”
(一)路径一:非遗项目“走出去”与国际化表达
花鼓灯艺术团已赴巴黎、东京等地演出,但传播形式仍以舞台表演为主。可拍摄“花鼓灯×赛博朋克”短视频,通过TikTok、YouTube等平台传播。淮南豆腐制作技艺可与法国奶酪工艺对比,制作中英双语纪录片,在海外文化节展映。2024年,皖北非遗项目海外曝光量达2.3亿次,但互动率不足5%,需加强UGC(用户生成内容)引导。
(二)路径二:文化贸易“搭平台”与市场化运作
依托合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动皖北文化产品出口。亳州中药材、阜阳柳编等特色产品,可通过“文化+健康”概念,打入东南亚市场。淮南可开发“楚文化主题文创雪糕”。数据显示,2024年皖北文化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22%,但占全省比重仅12%,需加大政策扶持。
(三)路径三:国际合作“建机制”与长效化传播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文化交流机制。例如,宿州可与意大利五渔村结为友好景区,开展“萧县国画×威尼斯壁画”联合展览;亳州可与德国特里尔市(马克思故乡)合作,举办“中医药文化周”。同时,在海外设立“皖北文化体验中心”,通过茶艺表演、书法工作坊等形式,增强海外受众的文化认同。
从武王墩楚墓的考古发现到花鼓灯艺术的全球巡演,从《淮南子》的哲学智慧到淮河文化的生态保护,皖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已超越单一的文化范畴,成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与“硬支撑”。
(作者单位:淮南师范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外国语学院教授。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重大项目[2024jyxm0462]研究成果)
来源:安徽经济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