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堵的人!一般“3处”会先知先觉,就算有1处,也别再拖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14:21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039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58岁,退休后生活清闲,唯一的烦恼就是——最近总觉得走几步路就气喘、腿发软。开始她以为是年纪大了正常现象,忍忍就过去了。

直到有天,她突然视线模糊、头晕站不稳,被家人紧急送医。一查才发现,原来是颈动脉严重狭窄,血管已经“堵”得不轻,再晚一步,可能就是脑中风。

医生说:“血管堵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早就通过身体发出警告了,只不过很多人没当回事。”血管堵了,身体其实会“预告”你,尤其这3个地方,最先知先觉!

人这一辈子,最怕血管“生气”。我们常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是中医的说法;从现代医学讲,血管一旦堵了,后果很可能是致命的——心梗、脑梗、下肢坏死……都是它的“连锁反应”。

但血管堵塞并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它往往是动脉粥样硬化多年积累的结果。日常的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熬夜不动弹……都是它的“帮凶”。

问题是,很多人等到症状明显时,血管早已堵了七七八八。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提早发现它的“蛛丝马迹”?

答案是:有!身体这3个地方,最会“打前站”。

第一处:手脚发凉、麻木、无力——小血管在“抗议”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明明天气不冷,但手脚总是冰凉,有时还会麻、抽筋、乏力?别小看这些“小毛病”,这可能是外周动脉硬化的信号。

特别是下肢动脉狭窄,会导致腿脚供血不足,走路一会儿就累、休息一下又缓解,这叫间歇性跛行,是很多人忽视的“第一预警”。如果此时不控制病情,后期可能会发展成动脉闭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

建议:如果你发现自己走路越来越累,腿脚越来越凉,尤其晚上睡觉还抽筋,千万别忍,去查一个踝肱指数(ABI),这是评估下肢血管通畅度的关键指标。

第二处:头晕耳鸣、反应变慢——脑血管“喊救命”

很多人以为老年人变得健忘、反应迟钝,是自然老化,其实不全对。颈动脉狭窄会影响大脑供血,导致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严重时甚至“脑梗前兆”。

医学上叫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它就像是“脑中风的预演”,虽然症状会在24小时内消失,但大约30%的患者在90天内会发生真正的脑卒中。

提醒:如果你经常有“突然看不清”“说话口齿不清”“走路不稳”的情况,哪怕几分钟后恢复,也必须引起重视,最好做个颈动脉彩超

第三处:胸闷心悸、早晨压胸——心血管“亮红灯”

早上起床时感觉胸口压压的,爬楼梯气喘吁吁,经常心慌、心跳快?这可能不是你累,是你的冠状动脉在“报警”。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的“生命线”。

一旦堵住,心脏就像缺油的发动机,干不了活。轻则心绞痛,重则心肌梗死,致死率极高。尤其是晨间心梗,是最常见的“夺命时刻”,因为清晨血压升高、血液黏稠,血栓最易形成。

建议:如果你有三高病史,感觉胸部经常沉闷、做点事就累,别犹豫,去医院做个心电图+冠脉CT,这是发现心血管堵塞的“照妖镜”。

血管堵不堵,和你的生活习惯、身体“底子”有很大关系。

如果你属于以下几类人,一定要定期筛查:

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

吸烟超过10年

BMI超过28,属于肥胖人群

有家族性心脑血管病史

久坐少动,上不动腿下不动腰

中国心血管病年报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已超3.3亿,其中脑卒中1300多万,冠心病1100多万。平均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血管出了问题。血管病,就像“城市管道老化”,不看不修,迟早出事。

很多人问:血管堵了,还有救吗?能不能靠吃药或者食疗“疏通”?

答案是:视情况而定。

如果是早期斑块形成,通过控制三高、合理用药、改善生活方式,确实可以延缓甚至部分逆转。但如果已经出现严重狭窄或闭塞,那就不是靠吃降脂药、喝绿茶能解决的,可能需要支架、搭桥手术等介入治疗。

一定不要自行停药、盲目尝试“偏方”或“通血管食品”,很多所谓的“养生秘方”,非但没用,还可能耽误病情。

管好血压、血糖、血脂:按时吃药,别随便断。每周运动150分钟:慢跑、快走、游泳,能动就动。饮食“多绿少红”:少吃红肉多吃蔬果,尤其深色蔬菜。戒烟戒酒:烟是血管的“隐形炸弹”,酒量再好也别贪杯。定期体检:别等身体出事才后悔,每年查一次血脂+心脑血管筛查。

血管健康,其实就藏在你每天的“选择”里。

写在最后

血管的问题,不是病发那一刻才开始的,而是从你忽视身体信号那一刻,就已经悄悄埋下了隐患。别等“堵”出大事,才去“疏通”补救。从今天起,留心身体这3个“报警点”,也许你就能早一步发现危险,早一步远离中风、心梗的威胁。

参考资料:

《2023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简要版》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

国家卫健委官网:《脑卒中早期识别与预警指南》

《中华内科杂志》: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2022年第61卷第5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香河牛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